










說明:附證書。



歷代造像藝術專場
2月27日 21:00 開拍
▼



▲
圖錄號 12001
清 · 銅鎏金白度母坐像
材質:銅
高:17cm
無底價
說明:白度母,因白色身而得名,也稱為七眼佛母,由于面部有三只眼晴,手心和腳心另各有兩只眼睛,共七眼而得名。白度母象征純潔無瑕和佛教智慧的本質,同時也是長壽之神,與無量壽佛和尊勝佛母合稱“長壽三尊”。



▲
圖錄號 12004
遼 · 銅釋迦說法像
材質:銅
高:13.3cm
RMB:20,000-30,000
說明:遼代佛造像特征有唐的影響,同時又受宋和自身北方民族特質交融,具有一種獨特的權衡之美。此尊釋迦說法像發為螺髻,無突出明顯的肉髻,臉型飽滿,眉間有毫白,眉目雕刻簡潔清晰而貫通鼻梁,長耳垂肩,面部刻畫略帶有世俗相。佛手一上一下結說法印,身著袒胸垂領僧服,腰間系帶,結跏趺坐于典型遼代多瓣多重仰蓮式佛臺,臺座下部鏤空,接覆蓮圓座。



▲
圖錄號 12006
清 · 木胎韋陀立像
材質:木
高:76cm
RMB:30,000-50,000
說明:韋馱護法開相若赤子,眉目帶笑,五官立體。頭戴紅纓冠,左手按金剛杵,右手扶腰站在山石之上,身姿挺拔,姿態颯爽,動作瀟灑,帶武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義氣。通身金漆,華貴莊嚴,而翻起的衣袍則髹紅漆,突出的戰袍的柔軟也柔和了鎧甲的剛氣。腰間系護腰,獸面罩住大部分腹部,下身所著衣袍和鎧甲層次分明,雕刻工藝與清代福建地區造像風格接近。整尊造像氣度不凡,威嚴雄武,不可多得。



▲
圖錄號 12007
清 · 木胎羅漢坐像
材質:木
高:36.5cm
RMB:10,000-15,000
說明:羅漢木胎漆金,額頭出肉髻,面容平和,身著披肩法衣,雙手持一打開的卷軸,腳上所穿木屐雕刻生動,坐于吼背上,似正對人說法。其下吼獸站立姿態,面目憨態,鬃毛成束,刻畫分明。造像雕刻手法粗細結合,人物的面容、手足雕刻細致到位,體態和衣褶塑概括而精準,雕法精煉,重點突出,值得玩味。



圖錄號 12008
清 · 木胎觀音坐像
材質:木
高:63cm
RMB:30,000-50,000
說明:觀音像以木胎雕制,漆金于外,軀體渾厚,身披法衣,結全跏趺坐,雙手執禪定印于臍前。面相祥和,頭頂螺髪,面龐方圓豐頤,雙目微閉俯視,嘴角含笑,兩大耳貼面下垂,神態莊重慈祥。衣紋采用內地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



圖錄號 12013
宋 · 銅自在觀音坐像
材質:銅
高:12.6cm
無底價



圖錄號 12017
清 · 銅周倉立像
材質:銅
高:34cm
RMB:8,000-10,000



圖錄號 12020
清 · 紫金釉錯金銀佛塔
材質:瓷
高:21.5cm
RMB:20,000-30,000


圖錄號 12022
明 · 明崇禎青花人物香爐
材質:瓷
高:15.4cm
口徑:23cm
RMB:8,000-12,000
說明:拍品平口微侈,束頸,鼓腹,為香爐形狀,平底微內凹,胎體潔白細膩,外壁以青花通景繪人物故事圖。拍品所繪故事耐人尋味外,人物開臉、細節處均精細,為崇禎時期人物故事圖風格,其人物眉目似數筆勾勒,卻極見筆力,其衣著之巾袍衣褶,護甲鱗片等細節之處交代清楚,山石樹木皴染筆法,層次分明。


圖錄號 12027
陳佩秋(1923~2020) 行書一葉菩提
材質:紙本
60×28cm
無底價


古籍碑帖暨金石壽舊藏專場
2月28日 19:00 開拍
▼



▲
圖錄號 14001
金石壽題晉甎拓本
數量:1張
材質:綿連紙
52.5×36.8cm
民國間拓本
RMB:3,000-6,000
提要:此拍品為金石壽手拓并跋晉磚拓本,其墨筆題跋如下:“晉磚。太和三年九月七日邁問韓子望作。庚辰六月吳郡金石壽懷弟盦珍玩手拓”。“太和三年系東晉廢帝奕年號共六年,此磚今歲孟夏得于龍泉鄉人吳子忠處,是頁拓工未精,聊便展覽而已,石壽又識”。紙質綿連,題跋考究。
跋者簡介:金石壽(近代),原名式胄,字石壽,后以字行,齋名三不室、懷弟盫,江蘇吳縣人,久客杭州。供職于鹽務局。工篆刻,宗鄧散木,籌組“龍淵印社”。擅八法,得力晉唐。



▲
圖錄號 14002
金石壽舊藏《唐高福墓志》
數量:1張
材質:紙本
74.5×74cm
舊拓本
RMB:1,000-3,000
提要:是碑全稱《大唐故中大夫守內侍上柱國渤海高府君墓志銘并序》,鐫于唐開元十二年(724)正月二十一日。季良撰,孫翌行書,27行,行27字。清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西安。靈巖山館名志之一,后歸吳縣蔣敬臣。楷行結合,楷書筆力雄健,體格瘦挺。行書儒雅蘊藉、瀟灑飄逸。整件墓志,顯得既莊重又灑脫、既嚴謹又靈動。其中行書字,有集王羲之圣教序之風。
藏家簡介:金石壽(近代),原名式胄,字石壽,后以字行,齋名三不室、懷弟盫,江蘇吳縣(今蘇州)人,久客杭州。供職于鹽務局。工篆刻,宗鄧散木,籌組“龍淵印社”。擅八法,得力晉唐。



▲
圖錄號 14019
北魏司馬景和妻孟敬訓墓志
數量:1張
材質:紙本
50.5×50.5cm
舊拓本
無底價
提要:是志全稱《魏代揚州長史南梁郡太守宜陽子司馬景和妻墓志銘》,又稱《司馬昞妻孟敬訓墓志銘》。北魏延昌三年(514)正月刻,楷書,21行,行21字。清乾隆二十年河南孟縣八里葛村與《司馬紹》、《司馬景和》、《司馬昇》同時出土。墓志左下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馮敏昌觀款。原石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椎拓精妙。
封面存虎皮宣簽條:“北魏司馬景和妻孟敬訓墓志。求慊齋藏,小濂題”。



▲
圖錄號 14033
高士傳三卷(存卷上)、于越先賢像傳贊二卷
數量:3冊
材質:白紙
尺寸不一
(清)任熊 繪
清光緒間精寫刻本
RMB:3,000-6,000
提要:此書原為海派名家任熊繪圖、著名刻工蔡照初操刀的晚清版畫之名品。《于越先賢像傳贊》內收于越地區古代名賢畫像80幅,每圖1贊,是“任氏四種”中圖繪最多的一種。《高士傳》采自堯至魏的高士91人,為之立傳,有繡像26幅,為“任氏四種”中的最后一部。原本傳世極罕,此為光緒覆刻本。
拍品內收王孝慈舊藏《高士傳三卷》(存卷上)及《于越先賢像傳贊二卷》二種,鐫刻精美,人物逼肖。
藏者簡介:王孝慈(清),號鳴晦廬主人,河北通縣人。監生。廣西法政學堂華業,曾任度支部主事、檢查紙幣清理財政處幫辦、大總統府秘書、國務院秘書廳的僉事等職。



▲
圖錄號 14041
方石珊題贈巖崎秀之《齊白石畫集》
1封1冊
材質:宣紙
31.5×21.5cm
1952年榮寶齋新記木刻水印本
無底價
提要:此木版水印冊原裝牛皮紙信封,內收齊白石所繪花鳥作品二十二幅,色彩艷麗,形神兼備。扉頁方石珊墨筆題贈巖崎秀之,以祝中日友好。
跋者簡介:方石珊(1884~1968),原名方擎,福州人。清宣統二年(1910)畢業于日本千葉醫學專門學校。民國五年(1916)在北京開辦首善醫院,任院長。后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系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講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協組織部副部長、中央防疫委員會研究組組長等職。



▲
圖錄號 14026
蘇軾書前后赤壁賦拓本
1函2冊29開
材質:紙本
40×27.5cm
舊拓本
RMB:3,000-6,000
提要:《前后赤壁賦》是《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總稱,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兩度游覽黃州(現在湖北黃岡)赤壁時所作。是拓函套前人墨筆題名,剪裱舊裝兩厚冊。墨色勻凈,開本闊達。



▲
圖錄號 14027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數量:4冊
材質:白紙
半框:19.5×14cm
開本:29.8×17cm
作者:(宋)薛尚功撰
清嘉慶二年(1797)阮元精寫刻本
RMB:1,000-3,000
提要:是書最早為宋代刻石,明代有刻本刊行,然訛誤甚多。清嘉慶間阮元首以藏書家袁延梼所藏舊抄本影刻,并借諸本校勘補正,由錢塘吳文健審定文字,陳豫鐘摹寫款識,高塏手書,皆一時能手,世稱善本。內收古代鐘鼎文字五百余件,多為商周銅器,并加考釋。
此本前刊牌記、阮序及目錄,寫刻雋美,白紙刷印。




▲
圖錄號 14017
玉版十三行
數量:1冊4開
材質:紙本
20.5×13.5cm
舊拓翻刻本
RMB:3,000-6,000
提要:此本剪裱裝,封面前人墨筆題名:“宋拓玉版十三行”,拓印清晰,綾邊舊裱。末有李伯韋題跋,知此本原為順德左子駢家藏之物。又乙酉八月滄萍題贈,云:“得之北平故家,相隨二十余年矣。”巾箱小巧,頗可賞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