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報》 第221期 美術新聞
【編者按】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永恒豐碑——千百年來肆虐的絕對貧困,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偉大傳奇——八年,近一億人脫貧,世界上再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做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蔽乃囀聵I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美術作為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助力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期,《中國美術報》特別邀請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里,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為我們講述了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各機構的舉措以及未來在鞏固脫貧攻堅偉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規劃和設想。

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在邁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是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座偉大豐碑。

從脫貧攻堅的啟動伊始到決戰時期,中國美術界就積極行動起來,廣大美術家投身脫貧攻堅的各個現場,感受脫貧攻堅戰斗火熱的場景和感人的事跡,以大量的寫生采風實踐和創作精品塑造這場戰斗中涌現出的英模群像,表現扶貧干部傾力奉獻、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時代壯舉,描繪脫貧攻堅帶來的山鄉巨變、山河錦繡和貧困地區人民奔向小康的美好生活,謳歌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

中國美協和各級美術機構在組織脫貧攻堅主題美術創作上發力之強,廣大美術家參與藝術扶貧和奮筆創作用力之深,多視角、多維度、多種形式的創作面貌之豐富,匯成了脫貧攻堅這場人類壯舉的視覺藝術史詩,也體現出中國美術在新時代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和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的嶄新氣象,彰顯了廣大美術家立足中國大地、表現時代主題的文化自覺和藝術信念,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美術為偉大事業做形象明證、為時代精神做丹青寫照的重要作用,產生了激勵攻堅斗志、凝聚精神力量的積極意義。

在藝術參與和助力脫貧攻堅的大隊伍中,高等美術院校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多年來,各大美術學院把脫貧攻堅作為師生開展創作的重要主題,組織并支持師生深入貧困地區,貼近脫貧攻堅主戰場,開展調研、采風、寫生,在貧困地區開展書畫慰問活動,尤其是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題材創作納入創作科研規劃,組織專題研討,發揮美術學院富有經驗的藝術名家在指導創作上的作用,形成藝術學府集體創研的機制與氛圍。作為美術創作的重鎮,各大美術學院調動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綜合材料等不同專業力量,一大批中青年教師把脫貧攻堅主題創作作為創作重點,在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發揮院校的學術優長,精心打造脫貧攻堅美術創作的精品力作,創作了一大批構思新穎、畫面宏大、形式獨到、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及時的展覽和傳播中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美術院校積極發揮了“大美術”的學科專業優勢,把設計學各專業和建筑學、人文學科的力量調動起來,開展貧困地區的文化遺產調研、“非遺”傳統活化、民間工藝創新發展等活動。建筑和環境藝術專業的師生深入邊遠鄉村,為規劃和營造綠水青山生態環境、保護和科學利用鄉土建筑發揮專業本領,在美麗新農村建設中再現鄉土傳統建筑之美,構筑小康時代鄉村風貌,其中產生了不少優秀的樣板。這些年,設計學科為社會服務的重點從城市轉向鄉村,從富裕地區轉向貧困地區,既以“扶貧先扶智”的理念幫助培訓鄉土藝人,在“非遺”技藝的傳承中融入現代設計意識,使“非遺”特產獲得市場效益。同時,在研究貧困地區傳統文化和工藝特色的過程中,深挖民族工藝產業資源,讓藝術扶貧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果。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對口幫扶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前后逾七年持續投入人力、智力、財力,選派優秀干部任職副縣長,提升劍川白族服裝服飾以及木雕、石雕、黑陶、布扎等工藝的設計水平,策劃“為現代劍川而設計”等活動,舉辦創意大賽,實施“劍川名匠”選育工程,推介劍川民族工藝產品,接收了近百名劍川書畫人才和非遺傳承人、中小學美術教師到央美校園開展培訓,先后派出近20名研究生前往劍川開展扶貧支教,在學校和貧困地區之間架起寬闊的藝術扶貧橋梁。在劍川縣全域達到脫貧標準、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之際,一條凝聚了央美師生情感與奉獻的“央美路”留在了劍川。

藝術為脫貧攻堅做出的貢獻是有限的,得到的回饋是心靈的洗禮、情感的升華、精神的振奮,這將激勵廣大美術家繼續描繪和謳歌脫貧攻堅的偉大壯舉和偉大精神?!?/span>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