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0日當晚黃金時間,哥倫比亞觀眾又迎來了《弦音兆豐年》新春祝福交響音樂會。自大年初一該哥首都波哥大電視臺啟動春節系列慶典活動預告并播放《春之序曲》音樂會后,許多觀眾翹首以盼欣賞中國新年音樂會,期盼中國牛年都能給飽受疫情之苦的哥倫比亞民眾帶來希望與美好未來。在中國駐哥倫比亞使館與波哥大市政府的精心籌備下,當晚,近4萬多名觀眾不僅欣賞了一場中西合璧的交響音樂會,還欣賞了古城西安過大年的宣傳片。
《弦音兆豐年》新春祝福交響音樂會是中國交響樂團專門為“歡樂春節”活動量身打造的,包含《春節序曲》、《炎黃風情》組曲及西方經典三部分。民歌曲目與春節的濃郁氣息相吻合,既展現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表現了民族地域特色;其中有2首耳熟能詳的西方經典作品融入其中,與中國民歌相映成趣,堪稱文化互融互鑒的新春盛宴。

民歌是世界上所有民族一代代口口相傳的重要民族文化符號,是人類一切音樂活動的源頭。中國民歌,主要分為山歌、小調、號子和敘事四類。這些民歌,曾經伴隨著我們先輩的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春種秋收、喜怒哀樂,是具有鮮活藝術靈性的生命釋放,是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心靈記錄,也是具有獨立認知價值的歷史傳承,與祖祖輩輩的民風民俗共生共存、相依相和,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民族音樂遺產。
第一部分《春節序曲》:以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為題,以中國西北地區的民歌為素材,音樂歡快,刻畫了春節期間鑼鼓喧天的情景與百姓歡欣鼓舞的場面。

第二部分《炎黃風情》組曲:包括 19首膾炙人口的中國民歌,用西方管弦樂的豐富色彩描繪中國人豐富的生活圖景。組曲中的部分曲目,融入了中國民族樂器三弦、板胡、二胡、板鼓等音樂元素,更加烘托出地道的中國風音樂。樂曲《放馬山歌》使用打擊樂器和小提琴的滑奏模擬馬鈴、馬蹄、馬鞭聲和放馬人的吆喝聲,表現了放馬人豪爽的性格。童謠《猜調》則表現了姐妹問答對歌的活潑情趣。樂曲以木管樂器的明亮音色和弦樂撥奏的輕快節奏,突出顯現了旋律的戲謔氣氛。樂曲《走絳州》表現了主人公肩挑扁擔、口唱歌謠、步履輕快地向絳州地區的市集進發的愉快心情,展現出一幅優美的鄉間畫面。《黃楊扁擔》表現了一位年輕挑夫挑擔來送米,卻好奇地觀察姑娘梳頭打扮的情景,樂曲以強勁的全奏刻畫了挑夫彪悍的形象。爽朗明快的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樂隊全奏貫穿全曲,銅管樂器粗野的吶喊,弦樂從壓抑到爆發的轉接,以及定音鼓的狂燥敲擊,表現了雄性勃發的陽剛之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秧田歌《拔根蘆柴花》,以鋼琴和長笛先后演奏這首曲子的輕快旋律,勾畫了一幅秀美的江南圖景。秧歌是北方農村流行的一種邊歌邊舞的民間歌舞。樂曲《看秧歌》突出了秧歌的打擊樂音響,描述了一對姐妹結伴到鄰村看秧歌、一路上趣事層出的情景。

第三部分西方經典:在膾炙人口的《溜冰》圓舞曲;作曲家將圓舞曲和溜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樂曲采用維也納圓舞曲形式,由序奏、四個小圓舞曲及結尾組成。每個段落都象一幕冰上的芭蕾舞,給觀眾極致的想象與美的畫面。《春之聲》圓舞曲,更是家喻戶曉。據說是在一次晚餐會上,作曲家李斯特和女主人表演了鋼琴雙手聯彈,施特勞斯根據他們的曲調即興變成圓舞曲,當場演奏,并于當天完成了本曲的管弦樂曲創作。優美的旋律如春風一般撲面而來、溫存親切、柔美舒展,成為圓舞曲的經典之作。
22日周日晚黃金時間,波哥大電視臺春節系列慶典壓軸戲——音樂會《紅梅花開》將再次為哥倫比亞民眾奏響春的序曲,迎來牛轉乾坤、幸福吉祥的新生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