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拍賣2005-2020中國古代書畫
精品采擷



《幽溪聽泉圖》述略
許力
中央美院人文學院特聘教師
清宮舊藏傳丁野夫《幽溪聽泉圖》,22×24厘米,水墨絹本,圓光立軸。鈐?。褐煳摹耙胺颉?、朱文連珠印“貞元”、朱文“子京珍秘”、朱文“乾隆御覽之寶”、有未辨殘印一處。因鈐有“野夫”印,而被定名為丁野夫所作,或稱此作為丁氏傳世唯一真跡。此圖收藏印鑒精準可信,故而,由此所反映的遞藏序列不但完整,也足可令人信服。東渡之前,由丁野夫自王世貞、項子京,而后進入清宮內府。這件皇家收藏在20世紀的重要專業出版物及重大展覽上頻頻亮相,在前后十余次文獻著錄中,斷代一直在宋元之間。
2010年,浙江大學和浙江省文物局編輯出版的《宋畫全集》將其收入第七卷第二冊。
關于丁野夫的生平,歷史文獻上有兩項比較可信的記錄,其一,元代夏文彥所著《圖繪寶鑒》卷五“丁野夫,回紇人。畫山水人物學馬遠、夏圭,筆法頗類”。其二,元末明初成書的《錄鬼簿續編》有《丁野夫傳》“西域人,故元西監生(回回國子監生),羨錢塘山水之勝,因而家焉。動作有文,衣冠濟楚。善丹青小景,皆取詩意。套數小舍極多,隱語亦佳。馳名寰海。”由以上文本記錄可知,丁野夫不僅擅畫,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少數民族文學家。元代的杭州有很多這樣的少數民族文人,薩都剌、貫云石等都是這類名揚海內的名士。傅熹年先生在《元代的繪畫藝術》中指出,元代畫山水的職業畫家在畫史上留名的不多。而學習馬夏的都是民間畫家,包括了丁野夫、孫承澤、張觀、張遠等等。這其中只有孫承澤兼有馬夏二家的特點,張觀則更貼近馬遠,而這一派的作品構圖和筆法都較自由、輕松,沒有那么精熟和法度森嚴。
細觀此畫,前景山石雄渾,古松具云龍之態,盤旋而上,松下高士撫欄俯身,靜聽泉聲,身后童子抱筇侍立。遠處幽谷深深,有瀑布自谷中瀉出,沒入澗中,忽而,又從畫面右下方涌起。此作構圖奇絕,全然因襲馬遠一脈。用筆凝練,厚重,人物畫法高古,寥寥幾筆,姿態全出。與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馬遠“臣字款”《高士觀瀑圖》極類。由是可知,在南宋時期,此類院畫圖式恐是常用樣式。此圖恐是南宋院畫的精品,屬馬遠及其傳派的精心之作。
南宋院體初立之時,從寫實主義角度創作山水之美的種種手法,都被北宋畫家使用殆盡。南宋的李唐有了突破,首先在構圖和布景上做出了改革,然后,充分利用江南的景致作為創作主題。馬遠繼承并發展了這個特征,以寫實為基礎,營造煙水迷蒙的情景。在表現手法上,山石的肌理更加立體,單體視覺沖擊更加強烈。傅熹年先生《南宋時期的繪畫藝術》一文謂:馬遠畫山水源出李唐,構圖簡潔,重點表現主景于一角隅。畫石棱角鋒銳,近于“冰澌斧刃”。畫老樹偉干用畫石的皴法,枝梢則修長勁挺,輾轉延伸,被人稱為“拖枝”。馬遠還有一重特色,景物的營造都帶有富貴氣的矜持、高華。該件作品亦有此特征,人物修飾華麗而不失雅致,雜樹紛繁,煙嵐迷蒙。山石以大斧劈皴畫就,皴筆飛白、潑墨相間,輔以濕筆烘暈,盡顯墨色幻變。
這件《幽溪聽泉圖》除去繪畫風格,及其用筆筆法與馬夏傳派吻合之外,其所使用的絹材質地,也與傳世南宋院畫用材完全一致,在放大鏡下,能清晰地看到宋代絲絹的典型織法,卷面寶光熠熠。這也足以證明此畫為南宋之物。而畫面上的“野夫”印鑒,則有另一種可能,即此畫是為丁野夫的收藏。
最后有一個細節,就是該作原裝的樣式。有資料證明,最初,此畫應是清宮舊藏的一冊對開冊頁裝。在此后的流傳過程中,尤其是在日本收藏家手里,它的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由冊頁合裝中散出成為單獨的一開。而后,又由冊頁改成立軸。所幸的是,這一轉變的過程都被日本文獻以不同形式記錄下來,成為作品原裝形式的重要佐證。最幸運的是,清宮舊藏的經典標志“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大璽印一直隨著這件《幽溪聽泉圖》寸步不離,使得這件南宋馬遠傳派院畫的皇家藏品身份得以明證。




般若光輝 圓覺境界——
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探析












楊維楨(1296—1370),一作維楨,字廉夫,號鐵崖,別署鐵笛道人,平生好吹笛,故名鐵笛道人,浙江諸暨人。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署天臺尹。官至建德路府推官。入明太祖召其纂修禮,樂書志,作《老客婦謠》以明志。張士誠驢找不往。著有《懷麓堂集》、《書畫史》、《東淮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鐵崖詩集》等。少年時,其父為使其成就,特在鐵崖山中筑樓,命他在樓中苦讀五年。他精通文史、書畫一洗舊習,不尚巨度,常以楷、行、草相兼,氣勢開張,字態叢逸,縱橫數百年無出其右。元代以來,被公認為米芾之后唯一能將文人性情修養融入個人藝術創作,終使成就風格獨具的一代宗師;元代早期,在熟知的書家中如趙孟俯、鮮于樞等無不具備多方面才藝成就,而楊維楨除書法標榜一時,在繪畫、文學、致政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僅見的平生所作《鐵笛圖》作于1342年、《歲寒圖》、《竹市山亭圖》、《雞鳴甜香圖》、《玉井香圖》(1366年作)等大都為清宮收藏,畫風清逸蒼樸、氣韻高邁,于其書同屬一脈。著入石渠。上述作品現均藏于臺北故宮。
該作品紙本立軸,縱58cm 橫133cm 約7.1平尺。作品全文內容:“主家院落春遲遲,列坐海樹珊瑚枝,鳳鳥雙飛入云啼,吳蠶八橘綠冰系,小姬戴燭午瑤席,一片香云淡無跡,錦里爛醉鐵仙人,乘月歸來吹玉遂,鐵史書橘洲燕集,壺春堂效溫體。”
楊維禎書法素以神完氣足之神韻,煙云飄灑之高格聞名于世;該作品心手如一,神情歡欣,用筆清樸蒼勁,每多鐵劃銀鉤,結字大小肥瘦、濃淡參差,靈動多變,奇趣難以名狀。通篇章法奔騰,如觀海潮,如聞天籟,其不可一世之概,著實令觀者身心撼服。專家公認此作是揚書的典型佳作。
通過對現今已知的國家各公私博物館收藏的楊維禎傳世書法作品調查,大體情況如下:上海博物館共藏3件,立軸、手卷、冊頁各一,北京故宮藏5件、卷2件、冊頁2張、軸1件,天津博物館藏卷1件,吉林博物館藏卷1件;其中卷冊多為尺寸較小或為別作題跋傳世小品。從上述調查表明,最新發現的此件楊維禎“草書詩軸”是傳世的第十一件作品,最為難得的是:該作品為現今存世3件立軸楊書作品中尺寸最大,品相與作品份量最重的唯一一件巨作,此作品之前曾經著名大收藏家朱光發現并收藏,(現藏北京故宮的《馬遠水圖》即其早期藏品)之前系民國四公子之一袁寒云、著名學者羅振玉收藏。曾經已故著名鑒定家張衡鑒定。該作品著錄于有當代國寶檔案之稱的《國寶沉浮錄》(P265頁)(1991年上海人美出版)本書作者、書畫鑒定家楊仁愷六十年代初與朱光相友善,與時任國家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著名書畫鑒定家張珩先生先后目鑒過該作品,對該作品的收藏過程以及作品的鑒定結論在書中均有敘述,該作品被文博界專家公認為:“罕見國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