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社員

錢君匋
(1906-1998)
錢君匋的名號很多,君匋是其字,后以字行。偶作今匋,見“終老畫師”印。
西泠印社中期社員。
錢君匋早期的名號有玉堂、玉棠、豫堂、敬堂、涵、冰壺生等,晚年多用午齋、塘、午齋老人等,其齋稱則有抱華精舍、無倦苦齋、新羅山館、叢翠堂(見《叢翠堂藏印》)、海月盦(見“上水船夫”印)。錢君匋之所以取“無倦苦齋”為齋名,因為他收藏趙之謙(無悶)、黃牧甫(倦叟)和吳昌碩(苦鐵)三大家的印章500方左右,故各擷一字以為名。錢老收藏有一套十分精妙的新羅山人書畫冊頁,世上少見。每當他展卷拜觀,其藝術享受像使人飄然如仙一般。
錢老的籍貫,一般書上都寫浙江桐鄉縣。其實,以海寧市更為妥當,因為他祖上都居海寧路仲,到錢父才移到附近的屠甸(屬桐鄉)去經商。錢老在1954年以前的作品,大都署海寧。尤其一方“夜潮秋月相思”印,邊款有“故里海寧”字樣。所以,如今在桐鄉和海寧都有他的紀念館。
據《篆刻家的故事》(吳頤人等編):錢老幼時曾就讀于寂照寺內的桐鄉屠甸鎮小學。這所學校教室的外廊是用一尺見方的青磚貼面的。這時,錢老已開始臨寫字帖了。他不滿足在學校簿子上寫大字,嫌那不夠大。所以,他從家里帶來一把棕帚,蘸了清水在磚上寫大字,每磚只寫一個字。從頭寫起,寫到后面時,前面已經干了,又可從頭寫了。級任老師很關心他,還要他能大能小,介紹他寫《靈飛經》小楷。
錢老在家鄉時,對于美術、書畫、篆刻等就已經十分愛好。由于孫增祿、徐菊庵兩位鄉賢的教導,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關于這兩位啟蒙老師的情況,當年錢老曾詳述:孫氏字兩陂,比錢老大20多歲,以中醫外科為業,書法、篆刻以外又精音樂與圍棋。徐氏名容,后以字行,比孫氏略小,對金石考古與書畫均有相當水平。由于錢老在治印方面竿頭日進,到他準備離鄉去上海深造時,兩位老師反而各求錢老刻兩方印,以為紀念。為孫氏刻的是“孫增祿印”與“西陂高興”,為徐氏刻的是“徐菊庵印”與“殳山外史”。
17歲那年,錢老考進了上海藝術師范學校。這是由豐子愷與劉質平等創辦的,又稱上海專科師范學校。弘一法師李叔同,也在該校兼課。那時,他看錢老的書法與篆刻都不錯,就十分注意他。為了加強錢老的骨力,避免柔弱,所以特地把《龍門二十品》的《始平公》介紹給錢老。在校時,他與裝幀家陶元慶同一寢室,所以他也開始干起裝幀來。因為裝幀,和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達夫、鄭振鐸、葉圣陶、夏丐尊等往來都很密切。畢業以后,就留在上海工作。
前些年,經常聽到“三連冠”的名詞。我覺得,在金石書畫界,也有一個“三連冠”,那就是從李叔同、豐子愷到錢君匋師生相連的多才多藝。錢老有八絕:篆刻、書法、裝幀、繪畫、詩文、音樂、鑒賞、收藏是也。臺灣《印林》第55期為錢君匋專輯,其介紹即從《錢君匋博才多能》為題。
若論書籍的裝幀藝術,錢老可稱元老。在上海做學生期間,他就開始了探索道路。由于各方面學養的氤氳,藝術逐漸成熟。1925年,他放棄在杭州藝術專門學校圖案教授的職位,進上海開明書店任音樂美術書籍編輯兼裝幀設計。先后為茅盾的《小說月刊》、葉圣陶的《婦女雜志》、周予同的《教育雜志》以及眾多的文學名家著作設計封面、題頭、尾花等。由于聲譽甚隆,有“錢封面”的雅號。以至有書商登廣告,凡作家能求得錢老設計者,愿多付15%稿費。這方面的工作,后來雖然較少,但仍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全部作品未經統計,大約在4千件左右。
在20年代,錢老即開始學習作曲,從師劉質平教授,并得到弘一大師的青睞。他所譜寫的歌曲,深獲城鄉青年男女的喜愛。90年代,曾在上海兩次舉辦他的作品演奏會,聽來清純直摯,和他的新詩屬于同一個文化層面。他從30年代初開始寫新詩。1928年為替一位貧苦學生交學費,曾結集為《水星座》賣給出版商,一時傳為佳話。集中作品,有些后來被作曲家譜為歌曲。



錢君匋刻 六億神洲盡舜堯
西泠印社藏
錢老的篆刻,最初是從秦漢璽印入手的;到上海后曾親聆吳昌碩的教誨,汲取其粗頭亂服的殘缺美;同時,他又喜歡趙之謙、趙叔孺、黃牧甫的神韻。終于,創造出工放兼容,風格多變,時出新意的風格。他尤其喜歡大印,以為大印不易刻,但刻得好,形助其勢,氣象磅礴。1985年,曾梓行《錢君甸刻長跋巨印選》一冊,以此為選題自古所無。清中期以來,印人提倡“印外求印”,故而研究金石銘刻之風甚盛。錢老喜歡收集金石資料,每以之入印。又每取楷、隸作印,參以適當的人為殘損,很具金石韻味。
錢老對邊款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印學藝術的重要部分。上述以“長款”為題的印選中,有用隸書刻款189字者(見“夜潮秋月相思”印)。印款上,文章則典雅富瞻,詩詞則滿把珠玉,足見錢老在文學上的修養極高。如“鐘聲送盡流光”一印,亦為刻五面長跋。其文如下:“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聞寺鐘。及長,客杭之吳山,山寺鐘聲,或透曉霧而蕩漾枕衾,或隨暮藹而飄墮幾席。暮年,徙滬之澄衷中學,講舍之側,有層樓巨鐘,憩跡其下,至移十霜。報時之音,晨昏不息。1937年秋,日寇侵滬,倉皇離校,奔流湘鄂等地,不復再聞鐘聲。翌年還滬,寓海寧路。每值南風,江海關巨鐘猶可隱約而聞。溯自幼而少而壯大,鐘聲送盡流光,回首一事無成。今老矣,初明成事之途,唯與工農結合。壁間小鐘滴答,促余踐之,余決盡余年以赴。1953年冬,君甸刻并記。”
由于錢老的書法各體均能,造詣極高,故真、草、隸、篆在邊款中均有之。其中,尤以草書為最特長。1995年出版之《錢君匋印跋書法選》中,共收草書75頁(占全書之40%)。其一種電閃雷鳴的氣勢,抑揚頓挫的韻律,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錢老著作等身。僅以印學論,早在1944年,輯自刻印成《錢君匋印存》;1954年,又成《君匋印選》;均系二冊。1960年,輯所藏趙之謙印成《豫堂藏印甲集》;1962年,輯所藏吳昌碩印成《豫堂藏印乙集》;1966年,輯所藏黃牧甫印成《叢翠堂藏印》。1961年,自刻《長征印譜》;1979年,出版《長征印譜重輯本》。1963年,與葉潞淵合著《中國璽印源流》。1981年,出版《錢刻魯迅筆名印譜》。1992年出版《君匋藝術院藏印集》,書前有長篇論文《談印隨想錄》。1988年,出版《君匋談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