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至5月19日,成都博物館2021年度第一個大型原創展覽“列備五都——秦漢時期的中國都市”在一層特展廳面向公眾開放。
本次特展由洛陽博物館與成都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陽市博物館、淄博市博物館、茂陵博物館等全國15家文博單位共同主辦,展示了“五都”所在地的300余件/套反映秦漢時期城市生產、生活的精品文物,通過“天下之中——洛陽”“海內名都——臨淄”“埒富王城——邯鄲”“南都帝鄉——宛”“天府之國——成都”五個部分,全方位展示秦漢大一統歷史背景下,蓬勃繁榮而又迥異多姿的城市風貌。

令人驚喜的是,此次展出的作品也極為珍貴,300余件/套文物中,有珍貴文物152件,一級文物62件,另有32件最新的考古出土文物是首次向觀眾展出,極為難得。
何謂“五都”?“五都”是秦漢時期,全國范圍內僅次于京師長安的全國性經濟中心,它們分別是洛陽、邯鄲、臨淄、宛(南陽)、成都。
為什么這五大城市能夠躋身一線?它們具備哪些優勢?
天下之中——洛陽
洛陽是“五都之首”。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這里也成為集政治中心和經濟都市為一體的城市,此外,洛陽還是天下貨物交換的樞紐,并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市場。對外交流和文化建設方面,班超出使西域,重新打通并拓展了絲綢之路;佛教東漸,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白馬寺在洛陽建立,成為中國佛教傳播中心;洛陽太學時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大學”,洛陽文教科技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在第一篇章“天下之中”里,主要來自洛陽博物館的展品向人們展現了“五都之首”洛陽的輝煌。

熹平石經殘塊 洛陽博物館藏
《熹平石經殘塊》是東漢時期立于太學門前的石碑,由大學者蔡邕等諸儒刻立,內容包括《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魯詩》《儀禮》《論語》等七種儒家經典。“熹平石經”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石刻文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官定的儒家經本。

七盤女舞俑 洛陽博物館藏
“七盤女舞俑”真實再現了漢代經典七盤舞的表演形式,頗具動態之美。
海內名都——臨淄
臨淄是我國周至漢時期著名的工商業都市,是中國冶金(主要是冶銅、冶鐵)業中心、絲織業中心、制車業中心、制陶業中心、漆器制造中心、鑄鏡中心、鑄幣中心、手工業科技中心和海鹽、絲綢兩大商品集散地。

銅汲酒器 淄博市博物館
此次展覽中,來自淄博市博物館的一件銅汲酒器值得關注,這件酒器,只需拇指按壓、松開氣孔即可輕松汲取酒水。這是全球目前已知最早利用大氣壓強原理的實例,比歐洲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提前了近2000年。

銀豆 齊文化博物館
出土于山東省淄博市齊王墓的銀豆,它中間的銀盒飾有交錯的蓮花瓣,具有西方波斯國家器物的典型風格,而獸鈕和圈足則是來到中國以后加上去的。這件中西合璧的器物,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最早見證之一。
埒富王城——邯鄲
邯鄲鐵礦資源豐富,是手工業的重地,尤其是冶銅、冶鐵尤為發達。此次展覽中有一組刻有“五年奉主買邯鄲”以及“陽信家”銘文的銅器,陽信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這表明這組器物是皇室特地從邯鄲購買而來,作為陽信公主的用具。而邯鄲銅器能夠成為皇室的特購商品,由此可見器物的精美與優秀品質。


“五年奉主買邯鄲”銅釜甑及局部 茂陵博物館藏
展覽還展出了“劉和”銀縷玉衣。中國葬玉的習俗非常悠久,玉衣是兩漢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時期。據策展人魏敏介紹,該件玉衣長181厘米,寬48厘米,是目前出土的西漢時期唯一完整的銀縷玉衣,由2116塊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和田青玉片以及1000多克銀絲穿綴而成。
南都帝鄉——宛(南陽)
被稱為“南都帝鄉”的宛,在漢武帝時期已是漢、江、淮間的經濟中心,后因光武帝劉秀起兵于此,即位后多次“錦衣還鄉”,更加促使了宛文化、商業和歌舞宴樂的發展。



漢彩繪五層陶倉樓 焦作市博物館藏
本次展覽中有兩件來自焦作的漢代彩繪陶倉樓。漢朝初期,隨著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倉廩日益豐足,并催生出了倉樓這種兼具多種實用功能的建筑,形成了下層為糧倉、上層為圍廊式樓房的建筑形式。此次展出的陶倉樓體量高大、構造復雜、工藝精美,可謂是古代建筑的“炫技”之作。其中焦作博物館的漢彩繪五層陶倉樓,樓高約1.5米,共有5層,直觀表現了漢代建筑的形制和建造技巧,是漢代陶塑藝術的代表作品。
天府之國——成都
2010年,成都天府廣場出土了兩通漢代石碑,碑上“巍巍大漢”“列備五都”的字句,有力凸顯了漢代成都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


天府漢碑 成都博物館藏
作為秦漢時期西南地區最大的“市”,成都可謂百工興盛、百業繁榮。尤其是中央政府在這里設立了諸多官營作坊,以生產銅器、鐵器、陶器、漆器、馬車以及兵器等,其中工匠總人數最多時可達萬人以上。

駟駕銅車馬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本次展覽中,出土于四川省邛崍的駟駕銅車馬,是首次面向觀眾,這駕四馬并行的軺車,應該是當時諸侯規格的座駕。馬匹軀體強健、鬃毛整齊,栩栩如生。不僅反映出漢代高超的鑄銅技術,更從側面印證了其時成都地區的交通干道構筑優良,寬廣的道路可容納高車大馬通行。

漆鼎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另一種讓成都驕傲的手工業則是漆器。漆業是蜀地的傳統,以仿銅禮器和日常生活用器為主,華美悅目又輕便耐用,暢銷全國各地乃至外邦。

西漢提花織機模型(復制品)成都博物館
此外,作為南北交流、中西交流的重要據點,西漢成都有著當時最先進的絲綢織造技術,蜀錦也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飲譽中外。這些優勢綜合起來讓成都躋身一流城市。
“列備五都——秦漢時期的中國都市”通過對五座城市發展面貌的展現,向觀眾勾勒出了一個秦漢時期東方帝國的輪廓。展覽雖然聚焦的是秦漢時期的都市,并力圖展現出城市發展,但從展示內容中透漏出的信息,我們發現一個城市的發展與壯大縱然離不開自身的良好條件,更重要的是要契合歷史的選擇,而這選擇的背后恰恰是一個國家一直以來的包容與開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