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報》 第219期 專題
2020年12月25日,“中原風 黃河魂——河南省美術作品展”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清華大學教授王宏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一,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主任王穎生,中央美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岳潔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中國美術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王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于洋,《中國書畫》雜志副總編任軍偉以及河南美術界代表:河南美術家協會主席劉杰,顧問丁中一,副主席化建國、李明、李學峰、封曙光、袁汝波、張毅敏、桂行創、李健強、連俊洲、魏小杰,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席衛權,信陽文聯主席殷麗等參加了此次研討。研討會由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尚輝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薛永年提交了研討會書面發言稿。

研討會現場
范迪安:這次展覽是一次在學術準備上充分、組織發動上廣泛、作品類型非常豐富的大型展覽。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同志出席開幕式,體現了中國文聯對這次展覽的高度重視。我和徐里書記一起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對展覽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中原風、黃河魂”河南省美術作品展是河南省美術家用藝術的方式講好黃河故事的一次重要實踐,展示了當代河南美術創作的實力與鮮明的特色,構成了新時代表現黃河主題的一次視覺大合唱。展覽有三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和肯定。一是展覽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黃河、科學治理黃河、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立意上緊扣今天的時代主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黃河治理從來就是安邦定國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近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四次考察黃河,足見這條“母親河”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分量。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既推動對黃河的科學治理,也強調了黃河文化的重要性,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切和部署下,近年來,有關黃河的話題成為了一個社會的熱點,河南省及時地以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這次大展的主題,走了先手棋,也下了大功夫,我覺得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展覽展現了黃河豐厚的歷史文脈和河南文化的豐富內涵。如果說整個中國文化的版圖有一種結構性的體現,河南就是這個版圖的中心和中軸,它的文化遺存和歷史遺產十分豐厚。這次展覽能夠對河南的歷史進行梳理,在創作題材上形成布局,既有歷史事件,還有歷史人物和歷史場景,也有近、現代以來許多革命的、紅色的重要故事與事件,包括新中國以來的重要建設成果,都納入到了這個創作主題中,可見展覽在學術準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抓的創作題材充分體現了思想高度。三是許多作品描繪了新時代河南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新的精神風貌,這是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油畫、中國畫兩個畫種為主的創作中,有相當多的作品是表現新時代的,包括社會建設的成果,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動人故事等,形成了能讓公眾看到的河南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景象。展覽中許多新作真正反映了生活、反映了時代,這特別值得肯定。
借由這個展覽,我也想到新時代中國美術應該怎樣體現社會文化的意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譬如說,我們應該在大型展覽的組織上更多地具備主題意識,通過中國主題、時代主題來匯聚藝術創造創新的力量。作為展覽的組織者,創作組織是前提,組織創作要以立意為先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為文藝家提供了時代機遇,我們置身于偉大的時代、火熱的時代,要共同參與這個時代的建設,使這個時代成為創造的時代。這次展覽為我們探索在一個階段、一個時期結合地域文化傳統展開當代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讓藝術家在選題上做縱深思考,把創作過程作為研究過程,從而形成獨特的視角切入點,探索表現的角度,塑造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這些都是整個中國美術界在抓大事、抓重大主題創作上值得總結的經驗。
我自己對黃河也是有深厚情感的,前些年和油畫家同仁們一起組織“天下黃河”的寫生活動,也到了黃河的河南段采風寫生。我感到,現在的寫生不應該僅僅是一般的寫生,而是要帶著主題關切的寫生,帶有歷史感和當代性的寫生,在我的理解中,黃河就包括了自然的黃河、人文的黃河、生活的黃河、生態的黃河等多重含義,對黃河的視覺表現是用視覺的方式來形成“大合唱”。現在,全社會對黃河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沿黃地區的治理越來越具有科學性和永續性,今天整個社會景象的變遷透過這條大河就充分顯現出來,所以我們美術的創作和研究要把握這樣的時代主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同樣,中國美術和文化也有一個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在展覽中看到畫家同仁在創作上還真是沉潛下來,深入進去,很多作品的造型包括畫面的結構,包括藝術語言都來自真切感受,來自對一個畫種、一種形式的深度研究,作品的整體質量有明顯的提升,這是很可喜的。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古往今來關于黃河的文藝作品,其優秀的品質在于描繪的不僅僅是自然的景觀,而是藝術家面對歷史、面對自然,更立足當下、置身其中、從當代出發去表現的寬闊圖景。
邵大箴:中原和黃河,不只是地域和河流的概念,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和品質,是一種美學追求。這種精神和品質,既源于中原地域和黃河本體具有的品格,也同時來自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輸送的營養。博大精深和寬廣包容精神是包括美術在內的河南文化鮮明的特色,也是這次以中原風、黃河魂為主題的河南進京美術展引人注目的內容。眾多優秀作品展示的中原文化風情和氣質使我們大開眼界,深感河南美術又邁上新的臺階。
薛永年:“中原風 黃河魂”展覽,不同于一般的進京展,既是“黃河魂”的主題展,又是一個以“中原風”反映中原歷史自然與現實生活的區域性美展。它不但是延續文脈、貫通古今的美展,更是記錄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美展,體現了培根鑄魂、守正創新的重要意義。可以看到,河南的畫家群體,通過學習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深了對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意義的認識,努力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正在積極地用畫筆講好“黃河故事”。
劉曦林:此次河南的展覽是成系統、有學術準備的。第一部分是現實題材,體現了一個省美術界對現實的關懷,對整個國家和世界命運的關懷。第二部分是人文自然的部分,這部分是要用情來畫畫,人文景觀和山河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傳承的就是黃河的精神,看到了大家的情懷。第三部分是歷史題材這部分,這部分一方面體現我們對傳統的認識、對黃河文明源流的認識,還有對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的把握。“中原風、黃河魂”是一種精神,體現了中國寫意藝術的根。
鄭工:中原畫風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是中原人。我們經常談地方畫派很多都局限于風格、手法、樣式,但我今天在河南美術展中看到的是一種很純樸、深厚的東西。這些東西帶著一種精神性,滲透到各式各樣的畫法、題材和主題中。包括靳尚誼、丁中一、李伯安、馬國強、王穎生、張江舟、陳鈺銘等先生,他們都畫人物,從筆法、風格、品質上來說可能都不一樣,但一種精神性貫穿在里面,一種很執著的、很深奧、很厚實的東西。人物的精神性在河南畫家筆下有了最充分的表達,很集中而且鄉土氣息很重。對中原畫風的認識,我們要通過作品中的精神品格、品性,討論這片土地中所孕育出來的人文景象。
殷雙喜:“中原風、黃河魂”很重要,可以作為重大課題深入地研究做下去。我們現在把“風”理解成一種風格,這是一個西方概念,我認為“風”其實是一種藝術類型,源于春秋時的“風雅頌”,不同于我們現所理解的技巧上的風格,而是指性質。中原畫風整體上是一種精神和內在質的構成,比如說質樸、渾厚、厚重,這是一種審美精神而不是一般的風格技巧。河南美術發展既有豐厚的地理遺產,又有豐厚的人文精神,既有思想和戰略,又有資源,要研究好這些,我主張以一種“大黃河”的理念向前走,推出“領唱”、推出名家。
李一:河南的美術實力雄厚,但宣傳不夠,這個展覽對人們了解中原畫風很有幫助。剛才看到李明所著《中原畫風源流考》很有啟發,可以看出其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我認為作品靠實力,也要有系統的文字梳理,從組織和管理角度看,通過展覽和研討會的形式能讓人們深入思考新時代背景下區域美術的特色與發展,并找出問題。
王平:這個展覽呈現了河南美術對生活、對地域、對中原獨特文化的關注。大量作品表現了對主題性的人文思考,同時也有詩意的抒懷,以及對河南人樸厚、樂觀的人文精神的體現,能看到河南人文生活整體的面貌。此外,我認為河南的國畫應該更強調特色,要跟傳統聯系更深入。河南有兩宋傳統,甚至更早的夏商周傳統,以及河南民間文化的傳統,都應該在國畫里有所體現,這樣會使得我們的國畫樣式更多元。
岳潔瓊:從策展角度看,這個展覽分了四個板塊,現實題材板塊占比較大,相比之下,人文自然及歷史題材的板塊占比還可以加強。河南有很多的人文景觀,如禹王臺、二程故里、伏羲始祖廟等是許多人不了解的。靳尚誼曾說最早期的美術要好用,現代主義階段是好看,到了當代美術要好玩。我覺得今天的展覽好用、好看都做到了,是不是可以在展陳方式上有更新的結合。比如說一進來就可以聽到黃河的咆哮,希望有“聲光電”的作品在展廳里出現……這個主題是需要持續打造的,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藝術形式、樣式呈現。
于洋:中原畫風的提出是從大文化的角度著眼,沒有談畫派,凸顯源流、含意,也有整體的文化身份界定,是很好的提法。畫風一要有整合、二要有建構、三要有孵化。整合主要是對于豫籍名家的歷史和現實的梳理,包括打造高峰的意識、打造代表人物的意識。建構體系,總體特點是什么,對畫風進行界定和描述。孵化是對中青年藝術家的培養、培育和引領。
王穎生:“中原風、黃河魂”是精神上的追求,一群河南人畫河南的故事,自覺不自覺地在作品中都有這種展現。例如,王宏劍畫的《太行山》《陽關三疊》《函谷關》等作品,可能不一定具體是河南哪座大山大川,而是以河南人的情感去描繪河南的故事,去表現河南的風土人情、表現萬物,這特別重要。黃河是永遠的主題,“中原風”的提法非常明確,追求也很好,但中原畫風真正做得扎實更重要,這關鍵還需要藝術家們把內在的功夫做到位。
王宏劍:作為一位創作家和畫家首先是自我,第二是自我所處的時代,第三是地域和民族,第四是藝術,第五是人類史,這五種都吻合,作品一定會永垂不朽。作為河南人,不管怎么落后、怎么進步,跟地球所有的任何一個點都一樣,都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河南藝術家要有自信。另外,我們還要練好基本功,基本功包括觀察方法、表現方法、對歷史的判斷以及對宇宙法則的認知等等,需要一生的感悟、學習和努力。
吳洪亮:這個展覽氣象很正,有兩個指向,一是具象的,有宏大敘事的作品,也有小處著眼的作品,但小切口的作品依然有比較大的氣象,畫得很精到。整體的展覽從畫的本體來說,很到位、很扎實。展覽中也有一部分是抽象的實踐,同樣重視氣象。因為河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人文能量,作品無論具象還是抽象都不應該是純粹講故事、體現純粹視覺敏感,而是要有更深層的藝術內在邏輯的展現。
席衛權:中原畫風的概念討論已久,雖然有爭議,但基本上已經深入人心,做到了團隊意識的加強,人員、思想等方面的鋪陳。目前,中原畫界要把未來工作做實、做細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就是學術的引領。我們要透過所謂對歷史文脈的表面理解,去探討這些概念的實在。
李明:中原畫風今后要從實踐創作和理論建設兩方面走,相對創作而言,河南在理論上更需要加強。我們下一步要注意美術理論研究和整體文藝理論素養的提升,能夠真正地兩條腿走路,使建構“中原畫風”的朋友們成為真正有實力、有影響的創作群體、文化群體。
任軍偉:中原畫風的確立和建構,一方面是遵循了藝術發展的規律,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自覺的追求意識,有自覺與全國各地藝術同質化趨勢相區別的決然心態,更有彰顯以黃河母題為依托的畫派建構的努力。通過這次進京展覽,及之前舉辦的中原畫風全國巡展,可能意味著中原畫風這種藝術譜系正在進一步形成與成熟。
尚輝(主持人):這次展覽在某種意義上是對黃河歷史、文脈尤其是對“黃河”地域當下現實的一種表現,讓我們對河南近幾年美術發展有了一個全面認識。展覽里有兩個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第一是寫實主義的傳統。靳尚誼、王宏劍、丁昆、石二軍、朱旭紅等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來自河南的藝術家,他們的油畫聚焦于城市農民工、底層人民生活,以寫實語言的表現形式,強調深度感和塑造性,表現特別突出。第二個是寫意傳統,從陳鈺銘、張江舟、馬國強等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寫意人物畫所表現出的現實生活深度以及那種場景感和群體人物所形成的社會景觀,讓我們對河南當代人文發展狀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河南有“中原畫風”,中原畫風緣自于荊浩所創作的山水畫傳統,凸顯對人文自然景觀的表現。展覽中可以看到像李明、化建國、桂行創等人的作品,表現以嵩山、太行山脈、黃淮平原為代表的大山大水,在作品中試圖把形式語言和山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追求象征性,這些都是我們審視當下河南美術創作和中原畫風的一個很好的取樣。■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