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侃
2月19日,云岡石窟研究院正式升格為云岡研究院。該院將瞄準石窟寺保護與研究國際前沿,助力云岡石窟走向世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杭侃擔任云岡研究院院長。
杭侃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92至1998年,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系,師從宿白先生學習歷史時期考古學,獲博士學位。曾任職于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2007年8月至今,就職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主要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宋元考古、佛教藝術、古代建筑、博物館學與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
這么多年,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院長,再到山西大學副校長,再到2020年新兼的山西大學云岡學研究院院長,那些光環似乎并沒有影響他什么,杭侃一直有著書生的本色,一位本本份份的文博人與讀書人。他也是北大“源流運動”的創始人。
杭侃2020年新出版的文物隨筆集《參差集》對“源流運動”進行了解析:“源流運動”的發起源于一場“如何把考古所得的知識體驗帶入日常生活、把古典美好與現代社會有機結合”的討論。“源”即面向古代,追本溯源;“流”即關注當今,面向未來。“源流運動”的定位是“考古·藝術·設計”,“考古”科學地提取原始信息,“藝術”加深我們的人文修養,“設計”影響今人的生活。“源流運動”希望通過這一跨領域平臺的建設,搭建一個連接古典美好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如何“透物見人”是考古學中討論多年的一個老話題,如何穿越時空,通過這些文物看到它們的使用者,感受到歷史的溫度,讓文物“活起來”,還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領域。
“百年以來,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與學術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表示,升格后的云岡研究院將狠抓云岡石窟基礎性研究和關鍵性保護項目,瞄準石窟寺保護與研究的國際前沿,對標敦煌研究院,全面推進和提升云岡石窟的文物保護、云岡學建設和旅游開放工作。
此前,云岡石窟圍繞“讓文物活起來”探索出一條數字化研究、保護、開發利用之路。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其在石窟數字化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中取得重大成果:通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為云岡石窟建起三維“數字檔案”。
云岡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云岡石窟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專門負責云岡石窟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其主要任務為云岡石窟的歷史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旅游區發展規劃制定、合理開發、利用及旅游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