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協副主席葉培貴
為了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貫徹黃坤明部長在第八次書代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李屹書記的講話精神,圍繞如何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本報約請第八屆主席團和相關人士就如何履職盡責、推動書法事業發展作系列訪談。《中國書法報》305期第7版已推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駐會副主席李昕的訪談,其他訪談將陸續刊發,本期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的訪談。
《中國書法報》:請談一下您當選新一屆中國書協副主席的感受。
葉培貴: 首先是感恩。感恩這個時代為我們追求書法藝術創造了越來越好的條件,感恩從小學到博士乃至工作以后持續教育我的師長們,感恩參與書法工作以后給我各種各樣教誨幫助的書界前輩、同道以及隨我前行于書山的學生們。其次是惶恐。領導說這個職務是榮譽也是責任,但我感覺到的只有責任,榮譽是歷屆主席團的前輩們贏得的,我們是享受者,有責任維護好甚至力圖有所發揚,但回想到啟功先生、趙樸初先生、沙孟海先生等大宗師,我唯有惶恐——自己能做到嗎?!
《中國書法報》:作為書法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踐行者,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會對書法學科有哪些建議和思考?
葉培貴:我首先是書法學科建設的受益者,然后才勉強談得上是踐行者。首先要不斷回溯并堅守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歐陽中石等先生創辦學科和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的初心,同時充分關注新時代交付給書法的使命,加強校際間合作與交流,共同優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體系,在常葆書法中國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一步切合時代的要求,為書法文化事業培養既敬畏傳統又直面現實、放眼未來的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人才。
《中國書法報》:在書法進課堂的趨勢下,您曾參與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項目,請談一下這方面的計劃和感想。
葉培貴:書法進入中小學課堂是當代文化建設中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對于傳承中華歷史文脈、創造飽含深厚民族特色的當代文化、培養“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書法工作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雖然師資隊伍目前還嚴重短缺,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體系也有待于進一步梳理和優化。但既已開始,且順天應人,只要我們腳踏實地、持續推動,努力做好正本清源工作,循法以入,循序漸進,未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中國書法報》:請您談談當代書法理論研究現狀,如何進一步改善重史學、輕美學與批評的現狀?
葉培貴: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歷史積累十分豐富,然而基于現代學術規范的整理等工作以及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學術轉型、體系建構等工作,開展的時間都不算長,雖然近40年來成果豐碩,但相比其它學科還有很多問題,也有很大空間。史學、美學和批評,本來是互濟的。不懂美學和批評,不見得真能做好史學,反之亦然。當然,彼此也有區別。史學的學術對象較為確定,研究手段(特別是整理、考據等類型)較為清晰,肯于用功用力就有機會產出大家公認的成果。而美學與批評呢,一方面它是現代的、西式的,不存在直接可以參考的“西方書法美學與批評”,另一方面它對于研究者思辨力的依賴也多一些。兩方面綜合起來,使得研究的不確定性就更強一些,產出學術共同體一致認可的成果的機會也就差一些。但高等書法教育在發展,學科間的交流在加強,文學、美術等學科在不斷給我們輸送經驗和智慧。持續打好史學基礎,善于師法兄弟學科,美學、批評也將會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事實上高光一直有,比如邱振中先生以及史學做好之后也涉及美學和批評的白謙慎、叢文俊等先生,只是總量顯得較少而已。
《中國書法報》:您曾多次參與評審工作,作為副主席,請談談應該如何推動理論評審及展覽評審工作?
葉培貴: 感謝中國書協的信任,使我過去有不少機會參加這項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評審機制的持續完善,書協考慮到了幾乎全部問題(如評委遴選、新評委培訓、關聯人和東道主回避,等等),目前基本可以說杜絕了各種不正常因素干擾的可能性。但機制再完善,評審也不可能是盡如人意的,每一次評審都是有限目標,不可能無限囊括。目前,評委和作者隊伍都在不斷壯大和提高,只要每一次評審都努力提煉好學術宗旨和藝術目標,規劃好評審任務,并根據目標和任務遴選好評委,做好相應的評委工作培訓。在這套來之不易的良好機制的保障之下,評審工作一定能做到既嚴守學術和藝術規律,又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推出“在守正培元的基礎上融合創造”“展現中華氣度”“闡釋中華美學”的“中國風、中國味、中國情”“有骨氣、有神采的作品”,切實為書法事業發揮積極的引領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