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多拍 半周預告
日期:2021-02-07 17:06:50 來源:西泠拍賣
拍賣
>每日多拍 半周預告

▼
張潭(1912~?),原名張文山,山東省乳山市西北莊人,1934年曾在《青年界》和《人世間》刊物上以譚靈為筆名發表詩作。1935年考入北平藝專,師從齊白石。他的畫秉承齊派傳統,同時在題材、技法、意境等方面著力創新,探求自我,形成了獨特的個性風貌。鄧永清(1920~1998),徐州銅山縣人,新四軍老戰士,原國家六機部副部長。精鑒賞、富收藏。1993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為彰先生功德,專門建設“鄧永清收藏書畫館”,鄧永清將其收藏的明清書畫名家珍品二百余幅全部捐贈,供專館永久陳列。

△ 圖錄號 7020
張潭(1912~?)鄧永清(1920~1998)螃蟹圖
第7019號至7021號拍品由同一藏家友情提供。
▼
諸光逵(1922~2012),字定一,晚號定一居士,游于藝館主,浙江海寧鹽官人。師事徐邦達、陸儼少。諸先生擅長山水梅竹,尤其山水空靈淡雅,有“妙筆通禪”之譽。詩人周退密先生贈詩有云:”畫壇徐陸兩超然,門下尤推居士賢,朱竹千竿皆喜色,肯教風燭伴殘年“。

△ 圖錄號 7029-7033
諸光逵(1922~2012)書畫
第7029號至7033號拍品由作者家屬友情提供。
▼
此為馮其庸致林默涵信札一通,信札內容主要圍繞馮其庸贈上款人新作《春草集》與《逝川集》,二冊書分別于1979、1980年出版發行,兼及巴金,周揚,張盛裕等人。馮其庸稱此二冊均在1976年后作,且其中《春草集》部分文字是其與林默涵一同在頤和園作,故將此書贈以紀念。并在信札最后稱其與張盛裕相約幾次去看林默涵,均未果,并說道“下次等他來后,常去看您”。△ 圖錄號 8001
馮其庸(1924~2017) 致林默涵
有關新作并提及張盛裕的長信
▼
此志為姜丹書母親強太夫人墓志,由汪嶔撰文、弘一法師書丹。碑名及撰者、書者名一行,文十九行,銘三行,行二十五字,其中有三字因與前字重復而用“、”代替,實計五百四十九字。
墓志銘的結字,取法魏碑,氣度雄深雅健,但結體己由早年的勁挺峭拔,趨于綿密厚重,達到“化百煉鋼為繞指柔”的境界。在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中,這篇墓志銘不失為“直闖魏室”的上乘之作。
此件墓志銘是1918年夏天李叔同準備出家的前一天晚上書就,署明“大慈演音書”,故可說是李叔同在俗時的絕筆,又是出家成了弘一法師后的開筆之作。
此志原石現藏于浙江美術館。
△ 圖錄號 8006
弘一法師書丹《姜母強太夫人墓志》
▼
順治通寶是清朝入關以后正式鑄造的第一種制錢。錢幣多為黃銅質,極少數為青銅。早期的順治通寶保留了明朝制錢工藝,使其版式具有明顯的明朝錢幣特征,后期從明朝制錢體系中脫離出來,建立了獨有的清代制錢風格。
△ 圖錄號 8015
清 · 順治通寶五枚
▼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大阪,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只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和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之后亞洲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幼年父母雙亡,孤獨憂郁伴其一生,并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志。1924年畢業,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后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后,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作為新感覺派文學巨擘的川端,幼年父母雙亡,參加葬禮無數,又居無定所,養成他陰郁沉靜的心性。而這感傷與孤獨的性格,痛苦與悲哀的內心,使得周遭一點一滴稍縱即逝的細微美好特別能夠打動他的心弦。尤其是寒冬后萬物復蘇的早春正月,滿載的是蓄勢待發的生機。川端不禁為春的美和她帶來的生命力而感動,為自然的偉大而折服,為世界萬物的輪回運轉而癡迷。他恨不得奔走相告,向親友們傳播他這即將噴薄而出的情感。這新春賀卡便是川端試圖宣泄他情感的一種方式。晚年的他熱衷于書法,他用筆觸代替聲嘶力竭的呼喊,簡簡單單的“恭賀新年”、“賀春”,傳達予友人角田嘉久的遠不止是佳節的喜悅,更是文人知己之間的情感接力。角田嘉久為日本文學家,曾以《七月回花》獲1950年新潮社文學獎。角田嘉久上款。角田嘉久[近代]為日本文學家,曾以《七月回花》獲1950年新潮社文學獎。


川端康成(1899~1972)致角田嘉久新春賀年片▼
犬養毅(1855~1932),字子遠,號木堂,岡山縣人。日本第29任首相。犬養毅漢學造詣頗深,曾廣泛與亞洲各國的獨立運動志士結交,并給予幫助。1897年資助宮崎滔天、平山周、可兒長一到中國調查會黨活動,是年結識孫中山。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曾出力相助。1911年在辛亥革命爆發后,與頭山滿、寺尾亨等赴上海、南京、武昌等地視察情勢。著有《木堂叢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