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居“四君子”之首,更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自古以來得君子所愛。

文人愛梅之情結深潛而久遠。閑居四野的文人,以品梅為趣,多出于對孤傲高潔品格的追求。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隱居西湖孤山二十年,有“梅妻鶴子”的典故留史。“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寥寥幾字,便已勾勒出一番妙景。

王翚 尋梅圖
124.3×55.5 cm
成交價:RMB 3,808,000
中國嘉德2007秋季拍賣會
踏雪尋梅,更是文人的一大雅事,古有詩云:“無事不尋梅,得梅歸去來。雪深春尚淺,一半到家開。”尋梅的趣味在于“探”,是驀然回首處的人間絕色。

張大千 梅花高士
94×48.5 cm
成交價:RMB 11,500,000
中國嘉德2016秋季拍賣會
梅,有著幽姿淑韻的美,如同中國文人心上的一粒朱砂痣,是文人高士的精神歸宿,何其難得,又何其詩意。

“梅,卉之清介者也”。千百年來,詠梅畫梅者留下大量書畫寄情。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南朝梁代張僧繇畫有《詠梅圖》。至宋代,文人對梅花的喜愛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延續至今。范成大的《梅譜》、華光和尚仲仁的《華光梅譜》便是宋文人愛梅的佐證。
范成大在《梅譜》中認為:“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為貴。”賞梅,離不開“稀、老、瘦、含”四字。這一審美對梅畫的創作影響深遠。

齊白石 梅石雙清
131×33 cm
成交價:RMB 1,127,000
中國嘉德2020春季拍賣會
文人們常常在畫中寄托個人情思,“雙清圖”便是典型。“雙清圖”常以梅、蘭、竹、菊、石、松為主要描繪對象,選取其中的兩種組合。自古以來,“清”是中國文人畫家們最崇尚的一種品質,梅石的組合則更顯清逸之氣。

陸儼少 梅香冊
30×32 cm(每幅)
成交價:RMB 2,875,000
中國嘉德2019春季拍賣會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梅的香氣清幽絕俗。畫家愛梅,寫梅“香”,更重風骨,借此表達虛靜的意境與情懷。

李可染 人在萬點梅花中
70×46 cm
成交價:RMB 9,890,000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梅,開在一年的終結,也開在一年的伊始。梅的氣質也不僅限于“清”、“靜”,以繁密的紅梅鬧春,則顯得熱烈而歡快,生機盎然,為新春更增添了濃濃的年味。

花開總有時,花落韻常在。梅枝敧斜,不僅在文人的詩詞里、畫作里,也進入到文人的生活用度中。

明永樂 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H 29 cm
成交價:RMB 25,300,000
中國嘉德2020秋季拍賣會
梅瓶,因酒而生,稱之為“酒經”、“經瓶”。因為細小的瓶口最適宜插梅枝,便被愛梅如命的文人改稱為“梅瓶”。歷代梅瓶,以明永樂時期的造型最美,最具代表性。

清雍正 紅釉梅瓶
H 22.5 cm
成交價:RMB 3,795,000
中國嘉德2019秋季拍賣會
《長物志》云:“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高大二三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梅瓶優雅的器身曲線,如同冰清玉潔的佳人執梅而立,在案頭散發著獨特的逸韻。

清早期 龔心釗舊藏陳鳴遠制拼砂梅樁壺
寬13.7 cm
成交價:RMB 3,584,000
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
文人愛梅花盞,執手間似有香氣縈繞,也愛梅樁壺的清新出塵之品位,品茶間亦能體會梅枝傲骨不屈的氣格。

梅花三弄一曲,余音不絕。
賞梅,發乎于心,才可得另一番滋味。立春已至,大地回暖,九州芬芳,賞梅正當時。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