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報》 第218期 專題


【編者按】2020年12月18日,由湖北省美術院主辦,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湖北省美術院創作交流部承辦的“山川草木——(2000-2020)曇華林山水、花鳥畫群體研究展”在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董繼寧、劉文諶、吳良發、施江城、呂紹福、張軍、魏金修、彭太武的山水、花鳥畫作品共80幅,集中呈現八位藝術家2000年以來各自特色鮮明的藝術風貌。學術研討會于同日上午舉行,與會專家就曇華林山水、花鳥畫群體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展開討論。


尚輝(《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此次展覽從全國角度來看,是具有典型性的。湖北省美術院是新時期中國畫變革的策源地,大家都期待看40年前的策源地今天取得了哪些成果。這八位藝術家都具備自己的個性符號和個人面貌,整體上能夠體現和湖北,尤其是和楚文化、江漢平原、神農架、長江流域的山水緊密相關。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展覽通過八位藝術家近20年來的最新創作成果,集中展現了湖北省美術院在山水、花鳥畫方面的革新、創新。集體推出的方式非常好,一方面展示了湖北省美術院的創作成果,另一方面對湖北省的國畫創作、水墨畫創作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外國美術研究室主任):湖北美術有它的地域性,表現在觀念的開放和創新。它的地域性恰恰是反地域的,藝術家不拘囿于這個地方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在作品的題材、表現對象上,每個人都追求獨特的個性和面貌。正是他們對個性的追求,使湖北藝術呈現出強大的生機和創造力,也使得湖北藝術在全國美術界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
徐明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批評家、策展人):我們可以從實踐性表征和地域性畫派比較分析方面,思考湖北美術創作與當代文化語境、歷史和傳承之間的關聯。湖北本身所蘊含的經濟基礎、文化厚度與廣度是湖北美術創作群體的文脈。
劉茂平(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通過展覽能看到中國畫恒久的藝術魅力。八位藝術家不管是山水還是風景,都有一種時代印記,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帶給他們的影響。這種在外部刺激之下,內部求變所產生的藝術個性的面貌,豐富了湖北的中國畫創作生態。
李乃蔚(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湖北每一個畫家個人的風格樣式相對來說拉得比較開。董繼寧大山大水的風格樣式;施江城的傳統筆墨運用;劉文諶作品的地域特色給人感覺特別強,有很多屬于他的創新意識;吳良發的山水在畫面構成和色彩運用方面極具創新意識,并對積墨山水進行了多種探索;魏金修的花鳥色彩豐富,畫面厚重又不失自然真趣;彭太武的作品更松動宏放;張軍的山水既有整體的氣勢營造,又有具體的筆墨研究。
劉春冰(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這八位畫家實際上是在新的時代語境中進行創作的,與90后、00后年輕一代畫家相比,他們思考時代的方式、表現方法和筆墨并不相同,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我們要站在圈外對這些藝術家進行個案研究和后續推廣工作。
魯虹(合美術館執行館長):湖北美術有兩大傳統,一是辛亥革命以來已經形成的水墨傳統;二是由周韶華、馮今松、湯文選等人創立的創新水墨畫傳統。面對這兩大傳統,八位藝術家均結合自身特色,在色彩、圖像、觀念、創作手法等方面對中國畫進行革新,對湖北今后山水、花鳥畫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范明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湖北省美學學會會長):展覽展出八位畫家20年來的精品,風格多樣,具有歷史縱深感,也具有紀念意義。這是一次富有詩意的展覽,是八位畫家以自然為題材、以繪畫為形式的“大合唱”,充滿豪情,不是一般的小情小調,體現了楚文化最基本的特點。藝術家作品從畫面形式來講,筆墨老成、漸入佳境。
王心耀(江漢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湯湖美術館館長):湖北省美術院近些年不停地舉辦學術活動,對老一輩藝術家的學術梳理是非常有意義的。此次較高水平的展覽,是對湖北山水、花鳥畫的系統展示,是研究湖北當代性和繼承性的一個范本。再次祝賀本次展覽成功,也祝賀這幾位老先生的藝術發揚光大。
樊楓(畫家):這次研討會的核心是中國畫的風箏斷了線和沒斷線的問題,八位藝術家都通過作品闡釋了這一問題。從展覽里我們能看見他們的態度、選擇和站位,以及對中國畫的理解,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陳勇勁(武漢美術館館長):八位藝術家沒有放棄不斷向前探索自己的脈絡。一是有家園情懷,本次展覽建立在曇華林的地域里,家園情懷表現在每個人的作品中;二是在中國畫筆墨和形式上的研究,有他們自己知識體系的體現,有傳承。但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努力中形成自己的一種法,即“我法”。這實際上也肯定了中國畫的寫意、山水和花鳥已經帶著畫家們各自的藝術探索走出了曇華林,形成了各自的風格。
張杰(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湖北省美術院、湖北美術學院和曇華林三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像另外一個形式的《清明上河圖》,可以俯瞰兩院之間的藝術交流與互動。至于藝術教育與藝術創作的關系,兩院之間在當下不可能回歸到以前的景觀里面,但它有更科學、更符合時代教育特征的改良和增進。課程的設置、教學體系都應該在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架更多的橋梁、交流渠道和方式,讓傳承由形式變為真實。
劉一原(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展覽的八位藝術家都有亮點,張軍的筆墨很不錯,堅守崇山峻嶺。施江城畫三峽,最近新作的思路一直在調整。呂紹福執著堅守本身固有的東西。魏金修通過小景到參天大樹的改變,試圖尋求一條新的路徑。劉文諶的“巴楚”系列堅守下去就是他的品牌。如果在創作中發現了新的閃光點,一定要把它放大。彭太武紅色的向日葵是一種象征。如果把花鳥畫中某些東西開發出象征性,無疑會打開新的天地。
鐘孺乾(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談到中國畫的改革,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改革和變法,也不是每個人都變得了。八位藝術家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審美和語言范式,這源于他們的自信,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我法”。
陳運權(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展覽的形式非常好,梳理了湖北前輩或者同輩的文化環境,對于后學者有很大好處。藝術家最根本的還是作品的質量和高度,對于高度的看法每個人可能不一樣,每個理論家的要求也不一樣,但大家按照自己的理念來做,這是最重要的。
羅彬(湖北省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用“地方文化”“傳統文脈”“時代精神”這三個關鍵詞概括今天的展覽是比較恰如其分的。它有地方性,參展畫家的題材、作品能夠代表地方某個歷史時期的特點。
婁宇(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對湖北美術院的展覽思路我非常感興趣。從2018年至今,短短兩年推出了三個重要的群體研究展。這樣的展覽似乎帶有非常濃厚的文獻性和品牌性,持續下去意義非常,會形成鮮明的曇華林展覽品牌特點和效應,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有學術性的、未來可以溯源并完整呈現整個發展歷程的湖北當代藝術群體的研究范式。
宋文翔(武漢美術館館長助理):曇華林山水、花鳥畫群體筆墨體系的建構來源有三個方面。第一,荊楚文化豐富的自然造化,成就了曇華林山水、花鳥創作群體在筆墨建構上互不雷同的個性筆法,以及整體又具有鮮活生命力的筆墨情趣的湖北意象。第二,東西南北中的傳統文化交匯滋養、碰撞融合,建構起具有湖北本土特色的筆墨傳統和筆墨體系。第三,在湖北本土的筆墨呈現體系中尋找自我筆墨語言的個性開拓。八位畫家以各自鮮明的筆墨語言建構打造著屬于他們的視覺語言。
董繼寧(藝術家代表):從此次展覽中發現八位藝術家已找到了自己的繪畫語言,以及如何向新的高峰攀登的規律。對藝術家來說,創作應該是形而下,藝術的思想應該是形而上的。如果完全形而下,可能會不是藝術;如果完全形而上,可能會是哲學。這兩者之間我們應該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去把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