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前風物已知春 — 于非闇《擬宋人滇南山茶蝴蝶》
日期:2021-02-04 17:18:05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臘前風物已知春 — 于非闇《擬宋人滇南山茶蝴蝶》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到了這一天,就意味著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供粘牙糖,請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也從小年祭灶這一天開始進入“迎春日”,掃塵、蒸糕、制辦年貨,準備著歡歡喜喜過大年。
是南宋詩人描寫當時海六寺山茶花的盛況。山茶花花枝優美,枝葉繁密,終年常青,花朵碩大、明麗。在中國傳統中,盛開的山茶寓指春意,萬物生機蓬勃,蔥郁長青,又代表長壽不老,永葆青春,代代壽仙,生活富貴美滿。小年之際,呈于非闇的《擬宋人滇南山茶蝴蝶》來復豐年之兆,花常紅,葉常綠,蝶相伴,青春常在,福祿吉祥。題識:葉勁經霜綠,花肥映雪紅。辛卯(1951)元宵大雪盡,一來復,豐年之兆也,因用宋人法寫滇南山茶,非闇時年六十有三。敷孟先生方家正之。鈐印:于照私印(白)、非闇六十后作(朱)、壯夫不為(朱)于非闇在繼傳統院體畫之后,推陳出新,其工謹明麗、重色濃妝的工筆畫風,在20世紀工筆重彩花鳥畫中奪光異彩,被推為“京派”工筆花鳥的杰出代表,與南方的陳之佛并稱“南陳北于”。巨匠工筆花鳥畫家的出現,改變了美術史上兩宋巔峰之后,工筆花鳥畫長期衰微的局面,為中國現代工筆花鳥畫的復興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對現代工筆花鳥畫影響頗深,崇于氏畫者甚眾,因而北方畫壇有了“于派”花鳥之說,近現代田世光、俞致貞等名家皆出于氏門下。山茶花作為中國傳統的吉祥花卉,是于非闇十分喜愛的表現題材。于非闇注重傳統,始學清代陳洪綬,后學宋、元花鳥,并著意研究宋徽宗趙佶手法,創兩宋雙勾技法之新。在自然生活中進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他在晚年的一則題跋中寫道:“從五代兩宋到陳老蓮是我學習傳統第一階段,專學趙估是第二階段,自后就我栽花養鳥一些知識從事寫生,兼汲取民間畫法,但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亦未嘗忽視。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體會到生活是創作的泉源,濃妝艷抹、淡妝素服以及一切表現技巧均以此出也。” 這是于老對自身藝術生涯的部分總結,也是今日我們所見于氏佳作的成因。在易流于刻板的工筆畫中,于非闇注重“文人畫之經營位置”,他說“我的創作方法,自始即是利用作文作詩的方法從內容出發,首先在構思上要創立新意。” 這種創作方法,使其作品工于筆而精于意,出于自然而美于自然,從而展現得嚴謹精致,達到“妙造自然”。胡絜青曾評論說,“他(于非闇)打破了歷史工筆畫的宮廷氣和書卷氣 , 打破了歷來工筆畫的寧靜氣和沉悶氣,而帶給人們親切的美,動態的美,極度完美的美……”本幅《擬宋人滇南山茶蝴蝶》創作于1951年,正值繪畫創作黃金期。畫中上款人,敷孟先生為任敷孟,任敷孟(近代),宜城東廟巷人,我國陶瓷科技、教育界前輩。就讀青島政法大學,早年從事銀行、國際貿易等職,后投身陶瓷科技、教育界。參與首創了風格獨特的“宜興青瓷”研制。先后編寫教材《陶瓷工藝學》。任老治學刻苦勤奮,不僅精于陶瓷專業,在古文書畫方面也頗有功力,書法有家學淵源。中學時師承賈角(鎮廷)及錢松喦,中年與徐悲鴻交往甚篤,長居徐家讀書論畫,受教頗多。徐悲鴻也曾有書畫數幅相贈,并與齊白石等多有交誼,與于非闇亦有丹青往來,交誼深厚。如題識所書,其畫乃滇南的山茶花,畫中山茶花盛開,花朵柔媚,樹干老邁遒勁。仿宋雙鉤筆意,畫稿脫于宋林椿《山茶霽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又見南宋佚名《茶花蝴蝶圖》(上海博物館藏),于非闇一流工筆之功力展露無遺。粗干上綴之的茶花,碩大如碗、殷紅似醉,又得綠葉襯托,令紅花綠葉相依持,設色濃厚而不流俗,沉凝典雅,用色之精微,可見畫家復興傳統,并力行融通之功。雖曰擬古,但不減大自然中的生氣勃發。輔之以一濃一淡兩只彩蝶翻飛,更是增添了畫面之動感,靈氣十足。于非闇好玩物,于鴿、于蘭、于垂釣皆有研究,以此畫觀之,對蝴蝶亦曾著力寫生,觀察入微,且參究古今圖像,故畫中清麗堂皇活靈活現,將其所嗜玩之物,一一納入筆底,于畫家和觀者,皆是賞心悅目之樂事。畫家修養氣度于此流露無遺。除此之外,于非闇對于制作和使用顏料極有研究,不僅對前賢所用顏料及賦色技巧領會極深,并有專文考究中國畫的色彩。于非闇曾說:“如何認識和使用中國畫的顏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于氏用色的考究,也是于氏花鳥畫光彩奪目,歷久彌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想起了于非闇大師》一文所言 “于非闇大師留給人間的是一大批美妙無比的畫,他給了人們高等的享受。人們應該記住他!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