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角聲中舊歲除,新年喜氣滿屠蘇。
陽和忽轉冰霜后,元氣更如天地初。
晚色催詩歸草夢,春光隨筆上桃符。
閉門賀客相過少,靜對梅花自看書。
《歲朝》一詩出自宋朝詩人真山明,較為形象地描寫了古人正月初一“歲朝”的景象。
清供是指在室內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物品擺設,主要包括各種盆景、插花、時令水果、奇石、工藝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為廳堂、書齋增添文化氣息。

任伯年? ?歲朝圖

吳昌碩? ?歲朝清供圖
“歲朝清供”是好多畫家筆下樂意表現的題材,比如任伯年、吳昌碩等等都偏愛畫此。此類畫作能夠體現文人逸士的雅趣和情懷,也十分受普通大眾的喜愛。到了現代,許多畫家亦延續了這種喜好,他們在表現這些內容時并不單純局限于舊時的歲朝清供,它的范圍更加寬泛和廣義,寓意也與時俱進,進而發展成一種四季皆宜對居所的美好裝扮和顯示自身別具一格的生活情趣。

明中晚期? ?歲朝圖卷? ?仇英(款)? 94×176cm?
絹本設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中國古代,將正月初一稱為“歲朝”。一些士紳雅客在此日喜歡將花卉、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在寒風凜冽的嚴冬里顯示生機盎然的春意,祈求新的一年里好運連連,平安吉祥,被稱為“歲朝清供”。此俗始于唐朝。后來文人們便將擺在窗前幾案上的物品描繪成畫掛于墻上,意在祈福納祥,此類畫作被稱為“歲朝圖”,通常以靜物畫的面貌出現,采用的畫法也是寫生畫法,形象逼真,內容也是冬天不易看到的花卉、果蔬為主,有的還配以賀歲詩詞,通過畫中物品的名稱諧音、民俗寓意或歷史掌故來表現一個美好的新年祝福。

北宋? 趙昌? ?歲朝圖? ?絹本設色? 103.8×51.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歲朝圖》本是文人墨客玩的一種雅事。到了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是一位書畫大師,每逢春節將臨,乃命宮廷畫院的畫師們描畫冬季不能見到的花卉禽鳥,陳列宮中,以增添歲朝的春色和喜慶氣氛。于是“歲朝圖”便成為皇宮中“寵物”。
北宋宮廷花鳥畫家趙昌的《歲朝圖》是流傳至今最早的一幅,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豎軸,絹本設色,縱103.8厘米,橫51.2厘米。畫湖石、立石兩座,前后左右茂密地穿插了梅花、水仙、茶花、長春花,以朱砂、白粉、胭脂、石綠畫成,再用石青填底,色彩明麗,顯得富麗堂皇。趙昌,字昌之,廣漢(今屬四川)人,生卒年不詳。他專攻花卉草蟲,早年師法滕昌祐。他注重觀察寫生,經常在清晨曉露未干時,在花園內繞欄諦視,手調彩色當場描繪,自號“寫生趙昌”,其畫形態逼真,敷色鮮艷,有“妙于傅色”的美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名重一時。《歲朝圖》構圖特殊,沒有留白,花團錦簇,鋪天蓋地,鮮艷熱烈,極具裝飾的效果,正適合宮廷掛壁。圖左有“臣昌”款。詩塘有乾隆御筆題跋,其詩曰:
“滿幅輕綃薈眾芳,歲朝首祚報韶光。朱紅石綠出畫院,寫態傳情惟趙昌。只以麗稱弗論格,稡于多處若聞香。宣和好畫非真好,跡涉竽吹熱鬧場。”

明? 朱見深? ?歲朝佳兆圖? 紙本設色? 59.97×35.50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第八位皇帝憲宗朱見深也是一位畫家,才思敏捷,善畫神像、牡丹、金瓶、梅竹菊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歲首,35歲的朱見深面對內地災情不斷,邊防威脅迭起,創作了一幅《歲朝佳兆圖》,以表達祈祝“如意年年百事宜”的美好愿望。該畫紙本設色,縱59.97cm,橫35.50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鐘馗面似鍋底,須髯如虬,破帽藍袍,雙目圓睜,緊盯前方,右手持如意,左手扶在小鬼的肩頭,盡管面目猙獰,形象丑陋,但神情威武嚴峻,氣勢凜然;身旁的小鬼雙手高舉著托盤,盤內放著柏枝和柿子,寓意“百事如意”;畫的左上方飛舞的蝙蝠,可視為“福來”和“福從天降”的佳兆象征。此圖為朱見深傳世人物畫佳作之一,畫法老練,布局謀篇極見巧思,畫中人物造型生動夸張,頗有動感,五官造型準確,眉目須發均以細筆勾描,面部以淡彩暈染出凹凸,眼目極其傳神,線條簡勁流暢,衣紋的勾描頓挫有力,設色淡雅,筆墨精到,反映了這位皇帝畫家的嫻熟技能及其獨特的藝術追求。畫幅右上方有朱見深御題“柏柿如意”詩一首:“一脈春回暖氣隨,風云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清代? ?愛新覺羅·弘歷? 庚辰歲朝圖? ?90×50cm
到了清代,宮廷中盛行“歲朝圖”,每逢新春,御用畫師們要按時呈獻歲朝佳作,以供宮室春節點綴之需。擅長繪畫的皇親貴胄、朝廷詞臣們也以這種形式向皇帝恭賀新禧,甚至皇帝本人也親繪“歲朝圖”,表達新年的喜悅和祝福,一向酷愛書畫的乾隆皇帝就善于畫此圖,收藏在清宮中的御筆“歲朝圖”達數十幅之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9歲的弘歷畫了一幅《庚辰歲朝圖》,縱90cm,橫50cm。畫面為一塊聳立的奇石和盛開的水仙花,生機勃勃,似有暗香襲來。此圖為墨筆,運用西洋畫法,明暗立體效果明顯。詩塘上題“韶華”二字。自題詩文:
“臘半發青陽,曉春萃百祥,十干周復始,又慶值金穰。東陸延禧肇,西師告武成,南端雙鳳闕,北拱萬年清。嚕斯訥黙會文同,測景詳求昏旦中,從此凹睛凸鼻軰,一齊受吏驗東風。”

清代? ?郎世寧?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絹本設色? 305.5×20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中的外籍畫家郎世寧是繪制《歲朝圖》的高手,他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了西畫的元素。有時皇帝還會下旨點將,令其于臘月二十五日之前完成《歲朝圖》的繪制。如郎世寧等合繪的《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則是描繪辭舊迎新的慶賀祝拜場景的“歲朝圖”,表現了乾隆皇帝在新年與子女團聚玩樂的情景。該作絹本設色,縱305.5厘米,橫20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中后宮內宮燈高懸,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梅花盛開,庭院敞軒的柱上貼著春聯,乾隆帝面目慈祥,手持如意端坐廊下,子女和宮人分立兩側,有的端來了壽桃,有的燃放鞭炮……體現了皇宮里過大年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表現了乾隆帝身為人父的溫情愛意,以及與諸皇子之間的融融親情。

齊白石? 新喜? ?紙本設色? ?88.13×48.1cm
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將宮殿廟堂中的“歲朝圖”掛到了尋常百姓之家。齊白石出生于農家,早年干木工,后以賣畫為生。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書工篆隸,取法于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畫接地氣,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樸的農民意識和天真浪漫的童心。他筆下的“歲朝圖”增添了泥土味和民俗特色,接近生活,接近民眾。畫中除了代表吉祥富貴的玉蘭、牡丹、海棠等花卉外,還加入了紅燈籠、紅柿子、紅對聯、紅鞭炮、酒壺、酒杯等民間用品,表示大年新春的到來。白石老人畫有很多“歲朝圖”,但題款“新喜”者甚寡,這幅《新喜》圖為白石老人93歲所作。此畫紙本,設色,立軸,縱88.1厘米,橫48.1厘米,在白石老人的多個版本的畫集中均有著錄。此畫構圖平實,一個普通的花瓶中插著幾枝怒放的紅梅,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征,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花的五片花瓣喻指“五福”。五個紅彤彤的柿子,看似隨意排列,實則錯落有致。花瓶寓意“平安”,柿子寓意“事事”,紅梅寓意“喜慶”,三件物品組合于一畫之內,有“事事平安喜慶”吉祥之意。花瓶旁擺著一把酒壺,其上有朵朵祥云和飛翔的龍,兩只酒杯在紅柿兩側,一掛褐赭色的鞭炮,斜斜指向畫面左下角,增添了節日氣氛,令人想起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詩句。整幅畫的主色調為紅色,呈現熱烈、喜慶的氣氛,洋溢著一股溫暖的情調,就連“甑屋”印也是朱紅色,可見白石老人的喜悅之情和新年祝福之真誠。圖中的花瓶、梅枝、酒壺、酒杯與鞭炮均用粗筆勾勒,梅花瓣與柿子則為沒骨法,兩種畫法結合巧妙,使線條與塊面、色彩與水墨、骨力與韻致相得益彰,渾然天成。白石老人憑借自己高超的筆情墨韻,以獨特的經歷、性格、感覺、趣味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筆墨語言,賦予作品質樸而熱情的生命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