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繪畫史中,宋代小品畫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其以獨特的經營位置,精微的筆墨技巧,高雅的格調品味,以及豐富多樣的繪畫題材,成為中國美術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小品畫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咫尺之間,傳達出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和審美意趣,藝術表現力絲毫不亞于大幅繪畫。它的興盛,與宋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背景密切相關,對后世繪畫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今天,宋代小品畫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其“樸素淡雅”的美學特征,“格物致知”的求真態度,亦對當下創作人文精神的回歸有重要的啟示。
蘭葉描與鐵線描一樣,是中國傳統人物畫勾勒法中又一大類,起初因形似蘭葉故此得名。蘭葉描相傳為畫圣吳道子所創,因其所畫人物衣褶有飛動飄逸之勢,被后世譽為“吳帶當風”。此畫法用筆講求提按頓挫的節奏變化,與唐代楷書的筆法相似。蘭葉描是由鐵線描發展而來,相較于鐵線描,其形狀有明顯粗細變化,因此對物象的質感表現性更為豐富。由蘭葉描衍生出的畫法非常多,如十八描中釘頭鼠尾描、螞蝗描、橄欖描、棗核描、行云流水描等,其關鍵即在于用筆上的提按分明。本期宋代人物小品畫即選取了三幅蘭葉描畫法的作品加以賞析以饗讀者。

宋 佚名 月色秋聲
絹本 25×26.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月色秋聲》,絹本,25×26.4cm,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本畫無款,舊題簽“馬和之月色秋聲”。馬和之,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高宗紹興(1131-1162)年間入朝為官。以人物、山水著稱于世,其畫師法吳道子,有“小吳生”之譽。他在蘭葉描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螞蝗描。所謂“螞蝗描”因線形狀如螞蝗,兩頭尖中間粗,故此得名。此畫意境疏朗蕭散,以林間高士為描繪主題。圖中高士于樹下臨流而坐,遠望靜思,一名侍童側立身旁。在畫面的左上方有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所題的李白《題宛溪館》中的“白沙留月色,綠樹助秋聲”,這兩句詩恰當地點出了畫中所繪的時節。圖中坡岸遠景的淡墨暈染與河水的略以勾勒的黑白對比形成了月夜水明的幽遠景象,樹葉寥落以及人物著衣表明所畫為秋季,故名《月色秋聲圖》。

宋 佚名 柳蔭醉歸圖
絹本 23×24.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柳蔭醉歸圖》,絹本,23×24.8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圖中所繪人物袒胸赤足,衣衫稍整者手提紙筆,二人醉扶而歸,頗似魏晉名士之貌。此圖畫法極為純熟,衣紋筆法頓挫有力,起訖分明,如寫楷書,這與李嵩《骷髏幻戲圖》中畫法相近。此畫法雖可歸為釘頭鼠尾描,但稍有不同的是其收筆處亦為頓筆非“鼠尾”狀的尖筆,這樣畫的好處在于用筆時氣勢連貫,又能兼顧造型的準確性。畫中柳葉的畫法如同重影一般,有序的排列用筆使柳葉有了隨風飄蕩的動態效果。此畫略顯不足的是,柳樹的主干挺直且位置過于偏狹。雖然如此,若僅以人物論此畫仍可稱宋人佳作。

宋 佚名 瑤臺獻壽圖
絹本 32×31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瑤臺獻壽圖》,絹本,32×31cm,現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冬幣_獻壽圖》畫上無名款,因其畫風技法與劉松年相仿,故舊題劉松年作。劉松年(約1155-1218),南宋宮廷畫家,歷經孝宗、光宗、寧宗三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錢塘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善畫山水、人物、亭臺屋宇。山水畫法師自李唐更出新意,一變李唐的“斧劈皴”為“刮鐵皴”,所畫人物筆墨精妙,造型嚴謹,著色清麗典雅。多以工整的界畫作亭臺閣榭,因多畫園林小景,后人稱其為“小景山水”。劉松年與李唐、馬遠、夏圭并稱“南宋四大家”。此畫描繪的是眾仙瑤臺獻壽的景象。三位獻壽的仙君居于畫面中央作揖遙拜,四周圍欄陳設工整繁復用界畫方式表現。畫中人物神態各異全憑不同形狀的點睛之筆,衣褶勾勒以“蘭葉描”為之,樹石畫法屬“刮鐵皴”之類。全畫設色古雅,以淡墨細染物象之陰陽,后略施淡彩,唯有須眉衣襟處渲染重墨。細看畫中案幾坐具,方寸之間花紋圖案纖毫畢現,整體而觀又無瑣屑之弊,是宋代小品畫中的佳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