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漫生活
日期:2021-01-29 16:34:07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文人漫生活
案頭清供,是文人雅致閑適之生活的縮影,體現了古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追求。齋室之中,置奇石嘉木,或立或臥,恍然間享林野之趣,與造物游。設花器香事,擺案上小器諸件,燕閑之日,蕉竹掩映,燕雀啼鳴,烹茶焚香賞花,聽焦桐之音,賞案上雅玩,不亦樂乎?本期網絡拍賣,家具工藝品部繼續推出“文人漫生活”專場,甄選數十件奇石嘉木、花器香道、文房小品、古琴、地毯等文房清供,一展文人漫生活之精神。熏爐竹根質,隨形而雕,橢圓形,平頂平底,節疤外露,排列似蜿蜒盤旋。內置銀膽。爐蓋亦銀制,鏤雕折枝石榴。兩只石榴一大一小交錯排列,其間枝蔓環繞,葉片舒展。整器造型簡潔古樸,既保留自然之妙,又有精巧匠心。
Lot 10010
清
硬木瓜棱形香插
H 10.5 cm
起拍價:RMB 1,000

香插硬木制,短口,圓柱身形,柱體上做成凸棱,從上俯視,猶如花瓣,線條流暢簡潔,富有現代設計感。此器質地細密,造型典雅包漿渾厚,輕盈可愛,瑩彩溫潤,藏用得宜。


花插取奇木匠心隨材而巧作,器型別致,長頸,鼓腹,平底。其周身因質順形,紋理糾結,疤節扭曲,巧妙地利用奇木天然的形態,略加打磨。整器玲瓏怪巧,以其天然去雕飾的韻味為書齋增添野逸之趣。


擺件取奇木為材,隨形雕琢而成。外壁癭結累累,高低起伏,疏密得體,仿若奇木渾然天成,頗具天然意趣。其中部掏挖,亦可作水丞之用。此器有自然天成之趣,置于幾案,實用之余,如同置老樹槎根于案頭,宛若將自然之韻融入書齋,有古樸清雅之韻,體現主人追求自然返璞的天成之境。

山子石制,立體圓雕作聽瀑圖。崖石疊嶂間,有蒼松挺立,枝干虬曲,松針茂密如盤。層巒間,有溪水順幽澗瀑流而下。一位高士拄杖立于瀑邊,仰首而往潺潺水流。整器雕琢細膩傳神,層次分明,刀工遒勁,頗有文心雅趣。


此賞石靈璧石制,形態獨特,色澤青潤,油亮有澤,可見賞玩痕跡。其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嶙峋肌理,層層疊疊,褶皺如皴。間生褐線,可謂質、色、彩、紋、形皆備,文秀雅致,置于書齋案頭,頓時生色。下配木座。


擺件銅制,加以鎏金工藝,立體圓雕臥牛形象。作伏臥狀,昂首蜷身,雙耳后揚,圓目微瞪,四肢蜷曲。整器形神兼備,簡潔質樸,,靈動傳神,富有生趣。
在古代藝術作品中,常能見到創作者將牛作為重要的藝術形象進行傳神的刻畫。在禪宗以及道教的觀念里,也對牛有特殊的親近與好感,令人聯想到寧靜的田園生活,遠離世俗塵囂。道教始祖老子,其形象亦常隨牛出現于畫中。除了畫作,以圓雕手法來刻畫牛的形象亦早已有之,此風到了清代大為流行。

銀飾成對,作雙雁攜飛,回首顧盼。整器雕琢精致,雁羽刻畫細膩,栩栩如生。古人視大雁為忠貞之鳥,比擬婚姻幸福美滿。《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載有“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為泮”之句。


擺件銅制,作戲球獅造型。雄獅呈回首狀,雙耳后揚,隱匿于鬃毛之中。深眉圓目,闊鼻寬唇,張吻露齒,有嘶吼長嘯之感,威武逼人。其身姿健碩,軀干挺直,尾鬃上揚,爪間嬉戲一只繡球,綢帶飄揚,增添幾分靈動之態。

戲球獅,又叫網球獅,從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雙獅戲球圖演變而來。獅子戲球被認為可以祛邪化吉。


帶鉤銅制,正面浮雕魚化龍圖案。鰲魚龍首魚身,躍身于海浪之間,銀鱗歷歷,仰首向天,張嘴長吼,整體造型靈活生動,古意盎然。帶鉤是古人束腰革帶上的鉤,流行于先秦至漢代,明清時期崇尚復古,又再度流行。多用銅制,亦有用鐵或玉等制作者。

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云端升天化為龍。宋陸佃《埤雅》云:“鯉魚之貴,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為然。是以仙人乘龍亦為騎鯉。”清張樹輯《三秦記》云:“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云曝腮龍門。”故龍首魚身的鰲魚寓有仕子科舉高中、求得功名且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之意。


香薰銅制,呈橢圓形,平頂平底,腹部微鼓。子母口,內置托盤。蓋頂鏤雕錦地紋,側壁作壸門開光,內鏤雕纏枝紋為飾。整器雕琢精巧,焚香之時,一縷清煙順著鏤空處裊裊而升,香霧繚繞,意趣盎然。


摩羯魚為佛教中的一種神魚,龍首魚身,其地位類似中國的河神。摩羯的形象是幾種動物拼湊而成,由此可見印度的摩羯與中國的龍、鳳、麒麟一樣均屬憑想象集中數種動物為一體的紋飾。這種紋飾大約出現于公元三世紀中葉,公元四世紀傳入中國。《洛陽迦藍記》記載有如來作摩羯大魚,從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濟人處,起塔為記。


花插銅制,表面鎏金而成。通體外壁宛若虯曲的梅枝,樹瘤、樹洞、枝蔓皆栩栩如生,形象生動。明清兩朝,以天然形制的文玩,為文人墨客所喜好。

香瓶銅制,圓口,長直頸,扁鼓腹,底承圈足。頸部仿竹節造型作凸弦紋為飾,簡約中不失素雅。香瓶作為“瓶爐三事”之一,是香道必備之物,也因其風雅常見于吟詠,如宋代無名氏《更漏子》詞云:“寶香瓶,桐葉卷。蕩水痕微還遠。思鄉信,覺春遲。野梅初見時。佛家還以香瓶作為供奉之具,功德殊勝,如《佛說普曜經》云:“明月珠寶諸天玉女各赍香瓶。散華燒香。”


香盤白銅制成,呈扇形,淺腹平底。盤心左側陰刻花鳥圖,虬梅怒放,其老枝蜿蜒,枝頭花朵簇擁而綻,生趣盎然。兩只雀鳥,一只立于枝頭,一只展翅回首,鳥喙微啟,似鳴吟春色。右側鐫有詩文:“梅花昨夜將春色,開到溪南第一橋”,攜“壽”、“福”連珠印,恰和畫意。


擺件白石制,石質細膩瑩潤,浮雕白哈爾像。現三面六臂象,頭戴氈帽,怒目圓睜,呲牙咧嘴,表情兇忿。軀體短粗豐肥,六臂持有弓箭、劍等法器。其坐于麒麟背上,麒麟腳踩蓮花,周身祥云繚繞。整器刻畫細膩生動,造型生動寫實,紋飾繁而不亂。

白哈爾是藏傳佛教中聲名顯赫的護法,他原是突厥地方的守護神,蓮花生大士用智謀將其請到藏地桑耶寺擔任護法。后五世達賴又將其迎請到拉薩而成為格魯派所奉世間護法神的主神,為五明王護法之首。他專司“事業”,所以又稱“事業王”。

H 4.5 cm;28.3 g/4.3×3.4×5.7 cm;78.4 g
造像銅鎏金而成,文殊菩薩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左手於胸前施說法印,且持一株蓮花開于左肩,上置經書,右手高舉持寶劍。經書和寶劍是文殊菩薩的重要標識。頭戴寶冠,束發高髻,寶珠頂嚴。面相方圓,長眉細目,鼻梁高挺,表情沉靜。耳垂圓珰帔帛搭于雙肩。軀體健壯,體態均稱,結構合理。上身袒露,胸前飾有瓔珞,臂部、手部、踝部都飾有釧環。束腰仰覆式蓮花座,座頂邊緣飾連珠紋一周,排列規整。配銀制佛龕,正面篆刻花卉、蝙蝠紋。


造像銅質,觀音立于蓮瓣之上,手持凈瓶,體態婀娜。凈瓶觀音是觀世音造像的一種,北朝至隋代開始流行,觀音手持凈瓶楊柳, 凈瓶中盛滿甘露,象征著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的觀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間,普救眾生疾苦。
水盂以精銅鑄成,精巧玲瓏。整器作鴛鴦趴伏小棲之態,腦扁喙,冠羽后倚,頸部羽毛自然披落,身形肥碩,雙翅貼附兩側,短尾上翹。通體以錯銀工藝嵌飾,描摹羽翼走向。下配木座。


硯端石制,硯面開大淌池,光潤平坦,便于磨墨。硯堂呈斜坡狀,凹下一端亦可儲墨。硯側鐫有銘文:“樸而文,見天真。雍正□元□□十月,南村。”整器造型簡約質樸。

高鳳翰(1683-1749),揚州八怪之一,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云阜,別號因地、因時、因病等40多個,晚因病風痹。山東膠州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于金石書畫,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平生藏硯達千余方之多。且擇其佳品加以銘跋題署鐫刻,著《硯史》四卷,收硯圖一百一十二幅。


硯白端石制,呈長方形,邊角打磨圓潤,造型規整端雅。硯面開大淌池,平坦開闊,便于磨墨,表面可見朱砂存痕。背面設覆手,內鏟地浮雕提梁卣,紋飾精美,刻畫細膩傳神。

白端石色澤皎潔如白玉,產自端州北郊七星巖一帶,因歷代禁采,故白端硯存世較稀少。白端硬度比紫端石大,古人用以研磨朱砂等。這種用來研朱的硯也稱朱硯。

硯端石制,作長方形,邊角轉折圓潤自然。硯邊內沿處飾一周陽線。硯堂平坦開闊,便于磨墨。硯額處作凹池,以便儲墨。墨池中央浮雕螭龍紋,威嚴孔武,雕琢細膩生動。背部作覆手。側面鐫刻“吳雯”二字。配天地蓋盒。
盤成對,菊瓣式,擬秋菊之形,淺弧壁,圈足。胎輕盤薄,漆色朱紅,盤壁花瓣大小分布均勻,線條優美舒暢,造型秀美端正,風姿清秀典雅。盤底圈足內通體髹黑漆,呈色偏暗褐,漆質油潤,亮澤含蓄。整器素面無紋,僅以造型之美,達到臻美,簡約大氣。


橄欖尊以紫砂為胎,掛藍釉燒成。圓小口,溜肩,鼓腹,至底部微斂,收以圈足。底部鐫有“葛明祥制”楷書落款。整器造型規整典雅,釉色瑩潤。


罐圓口平沿,短束頸,溜肩鼓腹,底承矮圈足。罐身施黑釉,剔刻花卉紋。整器造型穩重飽滿,端莊典雅。


茶葉罐造型規整飽滿。圓口平沿,短束頸,豐肩,鼓腹下收,圈足微撇。配荷葉式蓋,口沿荷葉邊起伏平緩,蓋鈕低矮。通體施青釉,外壁及蓋面在青釉上點飾鐵褐色斑點,斑點不規則分布在瓶身,大小、色澤各異,獨具一格。

荷葉蓋罐是中國瓷器中典型且著名的一種器形。荷葉蓋罐始見于金代、南宋,盛行于元,衰于明,因蓋作荷葉狀而得名。器型有大小之分,小者可盛放茶葉,大者用來盛酒或儲水、存物。

通長 121 cm 肩寬 18.5 cm 尾寬 13 cm
琴以杉木為面,梓木為底,通體黑漆間朱漆,施純鹿角霜灰胎。長方池沼,蚌徽,紫檀木琴軫與岳尾。此琴形制優美,音色清麗,泠泠如環佩,彈之若敲金。按彈靈便,音聲松透,余韻悠長。
靜觀山房主人許大濤先生,癡迷古美,致意典章名物、音樂翰墨,進而博其學于經史,發其思于鼎彝名器,廣聞見識。人有志節,不甘老于器物堆中,以搜奇聚美為能而作身家之計者,而從事于斯者亦十年矣。于是明其本心,從其所好,乃于甲午之秋轉而斫琴,然后向日之隱憂一朝灑然,而其半生之所學亦得其所用,遂能樂之不倦,若將終身焉。學琴于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演奏家李鳳云老師,手撫心得音中律、曲中節。聞見既博,又能知音審律,故所斫之琴頗為琴友方家賞識。
朱長文《琴史》以為“琴有四美:一曰良材,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俱全誠非易事,良材雖關乎際遇,亦可以力求而詳擇;善斫、妙指可由善學穎悟而契入,蓋“惟熟耳”;敬于此三者而不茍焉,亦可謂正心而已矣。靜觀造琴,以存四美為孜孜所求,納古傳心窮其所極矣。

工藝:栽絨,手工紡線,植物染色,手工編織,8字扣。道數及扣數:每平方英尺100道,約430,000個扣。此毯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時期壁畫,原圖由著名學者、藝術設計家劉珂艷臨摹整理。

毯圓形,取材于佛像身后的背光圖案。地毯分為三部分,中央為八瓣蓮花團窠圖案,外側米黃色大地上十二纏枝蓮圍繞團窠兩兩緊密相連,最外側寶藍色大地上,蓮花團花圖案滿鋪,整朵、半朵交錯分布,寓意綿延無邊。整毯呈放射狀構圖,配色大膽,采用明黃、大紅、葉綠、寶藍諸色,繁而不亂,艷而不浮,華麗典雅。
工藝:栽絨,手工紡線,植物染色,手工編織,8字扣。道數及扣數:100道,每平方英尺10,000個8字扣,共414,300個扣。
此毯取材于盛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由著名畫家、藝術設計家常沙娜臨摹整理。

走廊毯大地中軸線上交替排列放射狀的藍綠茶花和團花,兩邊空隙處點綴半個較小花朵,最終加以黃紅聯珠紋和綠邊素邊。茶花又名曼陀羅花,是佛教中的吉祥點綴花卉。相傳佛祖傳法時手拈曼陀羅花枝,漫天便飄下曼陀羅花的花瓣雨。因此茶花也被賦予了寧靜安詳、吉祥如意、佛光普照的美好含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