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趙伯骕? 萬松金闕圖(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趙伯骕(1123—1182)是南宋趙氏皇族中最出色的畫家之一,他在家排行第四,其兄伯駒也擅畫,時稱“二趙”。趙伯骕侍奉于高、孝兩朝,孝宗曾委派趙伯骕為出使金國使團的副使。他唯一存世之作是青綠山水《萬松金闕圖》,該圖無作者款印,后紙有元代趙孟頫跋,稱之為趙伯骕真筆,誠可信也。卷尾除有趙孟頫的跋之外,還有元代倪瓚、張紳的題記。
圖中的景象不是趙伯骕的藝術想象,而是一個實景實地。“萬松”,畫的是臨安皇城之北的萬松嶺,“金闕”是指皇帝的宮殿。建炎三年(1129年),趙構以臨安為行宮,紹興八年(113年),定都臨安,以行宮為基礎,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麓,南抵笤帚灣,北達萬松嶺,在這方圓18里的范圍內營造了南宋皇朝的宮殿,趙伯骕所繪的萬松金闕正是此處。
金闕周圍有許多仙鶴和瑞禽,皇家宮闕掩映在萬松之中。在萬松的盡頭是錢塘江畔,潮起潮落之后,歸于一片寧靜,一輪初升的太陽映照山川,其畫意在于宋室江山如松林常青、似日月永年。趙伯骕是一位富有藝術情感的畫家,他認為:“畫家類能具其相貌,但吾輩胸次,自應有一種風規,俾神氣悠然、韻味清遠,不為物態所拘,便有佳處。況吾所存,無媚于世而能合于眾情者,要在悟此。”這是一位皇族畫家在受到皇帝恩典后發自內心的感激和祈祝。全圖筆法清細繁復,格調柔麗雅潔,顯示出南宋皇家貴胄新的審美情趣。該圖的出現,標志著宋代山水畫的表現對象從北方雄渾的山川轉移到江南的青山綠水,也意味著南宋青綠山水畫的崛起。
清《墨緣匯觀》《大觀錄》有相關著錄。

【南宋】趙伯骕? 萬松金闕圖? 絹本設色? 27.7cm×136cm? 故宮博物院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