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現場
2021年1月20日,“江湖——青年當代藝術家邀請展”亮相天津濱海美術館。本次展覽由天津濱海新區文化館、中濱文投(天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天津濱海美術館主辦,北京拓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因賽藝術、天津青年藝術家聯盟、天津噪點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曲健雄擔任學術顧問,陳亮任藝術總監,展覽由劉沛文策展。
本次展覽邀請了陳珂、程曼雪、崔宇翔、季雪峰、姜蘇倩、樂志康、李程成、李志剛、林洪年、劉迪、劉丁源、劉舒卉、盧柏年、馬駿、毛欣桐、潘曉依、彭港、邱博揚、孫兆彥、王翔宇、王小茜、王子辰、翁婷婷、邢孟單、徐文成、楊鑫、姚澍雨、張瑜芮28位青年當代藝術家和3個青年當代藝術家創作小組,作品形式涵蓋繪畫、新媒體、裝置、攝影、雕塑等。通過多種類的藝術表達形式,探討如何從“新東方學標準”回到中國具體的當代藝術語境。



展覽現場
“江湖”一詞來源于《莊子?內篇?大宗師》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原意是指泉水干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吐沫以求生存,而此時不如彼此不曾認識,各自暢游于江湖。在本次展覽的學術顧問曲健雄看來,諸子百家中,儒家提出了一個積極的理想“相濡以沫”,但道家則提出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相忘于江湖”,這是人在天地間的大自在。藝術家個體應該有思辨的能力并且可以追尋內心的聲音,了解“云何應往,云何降伏其心”, 找到心安和定己的方式。
“江湖”展是以天津濱海美術館的場地特點為出發,打破展館空間的常規布局,通過拉近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布展距離,強調當代藝術作品中作品之間偶發性的觀念,并以一個新的策展視角,從觀者的角度出發調動觀者與作品之間的“誤讀美”。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主要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位為直面展區,以繪畫為主;第二單元是沉浸式展區,包含創新類美術館展示形式及藝術作品的半落地創作實施,營造部分沉浸式區塊的展覽空間,拉近展覽主題與大眾思維的融合;第三單元為展柜區,濱海美術館有4個8X3.5米的玻璃展柜,藝術家將作品放在其中,進而構成了當代藝術的張力與展柜之間的一種對比關系。策展人劉沛文認為:“知識有三個屬性,是真的,確信的和可被證明的”。而本次展覽的三個單元各具特色,形成了具有天津濱海美術館特色的當代藝術展。
“江湖”是群體,也是個體。作為聚焦青年藝術家群展,“江湖”展似乎更具活力。本次展覽特別邀請了三個藝術小組的作品進行呈現。他們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為觀眾提供了視覺、聽覺的沉浸式體驗,三個藝術小組作品形式、探討問題雖有不同。但就像黃組作品一樣,十人小組在創作中由不熟悉到完美和諧,似乎就用滾筒的印記達成了某種統一和諧,即是“江湖”。

展覽現場
“誤讀美”的布展方式本來就有一種“江湖”感,策展人通過拉近不同作品之間的距離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場域一種新語境。當然,有“江湖”的地方還有個體,在展陳設計上,展覽同時進行了疏密的規劃。“江湖”是外觀也是自省,外觀即發現困擾自己的執念,自省則是內觀后的放下,就像是“相忘于江湖”的“大自在”。本次展出的很多作品頗具哲學思考。面對資本,看似萬貫璀璨,實則體無完膚;面對流行快餐文化,我們只不是數字時代的數據,每一個人則由不同的代碼組成而已;面對城市發展,《消失的屋頂》是對城市邊緣化空間的和解與嘗試;面對生活,每個人都有可能迷失,而《箱子堆》則是一種迷失的表現,然而發現迷失,才會越發明晰,才有可能看到更真實的內心……對于很多人而言,或許我們都應該保有“江湖”之心。即求同存異,天下大同。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2021年2月25日,春節期間亦不打烊。在天津這個文化名城,用悠然假期去感受濱海美術館的充滿活力、多感體驗的“江湖”,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展覽現場

天津濱海美術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