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齋舊藏清人尺牘
日期:2021-01-28 09:32:07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淳齋舊藏清人尺牘
“淳齋舊藏清人尺牘”自推出以來備受藏家青睞,中國嘉德第25期網絡拍賣會繼續推出此專場,甄選錢應溥、朱之榛、張鳴珂、梁鼎芬、盛景璿、繼昌、徐琪、陳啟泰、朱祖謀、李經邁、孫毓汶、吳涑等晚清臣子及擅詩詞、精鑒賞、富藏書者書信30件,以饗同好。
淳齋主人嚴群為嚴復侄孫,是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學者,曾任燕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嚴群與書法大家吳玉如交好,是吳玉如長子吳小如的業師。吳小如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嚴群文集》作序時,記載嚴氏生平甚詳。
嚴群自號“不黨”,取“君子群而不黨”之意,他的一生也始終過著遠離政治的書齋生活。他在杭州與馬一浮先生交往密切,在馬一浮先生的日記中,有很多關于“不黨先生”的記載。嚴群先生學識淵博,精鑒賞,喜收藏,吳玉如曾經得觀其大部分藏品,稱“多為精品”。此次網拍所見淳齋藏札,雖都是小品,從中卻也可窺得些許淳齋主人深厚的學養。
錢應溥(1824-1902),字子密,別署葆真老人,嘉興人,錢泰吉之子。拔貢出身,參加朝考得一等,用為七品小京官,分吏部,直軍機,參與國家大計決策。次年遷左都御史,轉工部尚書。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因病罷職。卒后,謚恭勤。著作有《葆真老人日記》,記同治、光緒兩朝政事為多。
石中玉,字蓮舫,一字范湖,浙江嘉興人。咸豐八年(1858)舉人,官富陽教諭。曾在徐家授徒,與晚清嘉興才子徐錦為同科舉人。受嘉興知府許瑤光信任和賞識,晚年主講鴛湖書院,造就人才甚眾。有《蘊真堂詩集》。

朱之榛(1840-1909),浙江平湖人,字仲蕃,號竹石。同治間以父蔭出仕,補蘇州府總捕同知,敘海運勞,以道員遇缺題奏,屢次權江蘇按察使、布政使,長期管理蘇滬厘金,在蘇州創建存古學堂。中年患嚴重目疾,仍堅持辦事。晚年補淮揚海河務兵備道,未赴任即卒。

陳啟泰(1842-1909),字伯屏、魯生,自號腥庵,湖南長沙人。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其間常與同館陳寶琛、張佩綸切磋學問,得益甚大。光緒元年(1875)任陜西副考官,次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后改任監察御史。光緒三十三年(1907)升任江蘇巡撫。
陳文騄(1840-1904),字仲英,號壽民,又號南孫,晚號槁叟,室名養福齋,祁陽縣金蘭橋(今衡陽祁東縣)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十年(1884)任金華知府,光緒十四年(1888)調任杭州知府,光緒十八年(1892)任臺北知府,光緒十九年(1893)任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正三品)兼提督學政。光緒二十一年(1895)因臺灣割讓給日本而奉旨內渡,后任安徽太平知府、安徽廬州知府、鹽運使銜安徽候補道,光緒二十八年(1902)督辦皖北牙厘總局。著有《養福齋集》,編有《陳氏清勞錄》。

陳同禮(1858-1904),安慶懷寧人,字潤甫,號肅甫。光緒九年(1883)進士,翰林院編修。工詩善畫,后寄居蕪湖。有《紫荊花館遺詩》行世,安徽省博物館藏其畫菊扇面。

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學家、藏書家、詩人,廣東番禺(今廣州)人。字星海、心海、伯烈,號節庵,別號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詞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恥堂、葵霜閣、棲鳳樓、抗憤堂等。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編修。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后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為《昌言報》主筆。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戰思想。后任愛新覺羅·溥儀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生平喜讀書,擅書法詩文,與張之洞、陳三立、康有為常有詩書往來。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有《節庵先生遺詩》及續編、《節庵先生遺稿》及剩稿、《節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繼昌,述之,一字述亭,號蓮龕,姓拜都氏,承德縣(今遼寧沈陽)人,隸滿洲正白旗籍。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至浙江布政使,歷官九江關監督。能書擅畫。書法自趙子昂入手,極似劉墉。擅畫墨蘭。喜制陶瓷,突過唐窯,底題款有“塵定軒”三字。著有《塵定軒詩詞鈔》、《塵定軒談粹》。

廖綸(1810-1889),字養泉,號橘叟,四川平昌縣江口鎮人。曾任金匱、無錫縣令,主辦正陽鹽務,繼任江蘇、海州州官。工書法,善詩文,書法有顏柳風度。著有《大中講義》2卷、《鞭心錄》4卷、《兩漢讀書論斷》2卷、《夢傳文鈔》8卷、《日記雜錄》2卷、《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

孫毓汶(1834-1899),字萊山,亦作來杉,號遲盦,山東濟州人,清尚書瑞珍子。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編修。同治元年(1862)尋遷詹事,視學安徽。擢內閣學士,授工部左侍郎。光緒十年(1884)入直軍機,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緒十五年(1889)遷刑部尚書,旋調兵部,贈太子少保。善鑒別書、畫,工書法,南溪包弼臣出其門。謚文恪。

朱一新(1846-1894),字鼎甫,號蓉生,浙江義烏人。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歷官內閣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陜西道監察御史。致意執教,任廣東肇慶端溪書院主講及廣州廣雅書院(廣州中山大學前身)山長(校長)。著述頗豐,對經學尤有研究,為清末著名學者、漢宋調和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無邪堂答問》5卷、《奏疏》1卷、《詩古文辭雜著》8卷、《京師坊巷志稿》4卷、《漢書管見》4卷等。

徐琪(1849-1918),字花農,號俞樓,浙江仁和人。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授編修,歷官山西鄉試副考官、廣東學政、兵部侍郎等。工詩文、善書畫,著述甚豐,有《粵東葺勝記》、《日邊酬唱集》、《南齋日記》等。
溥心畬(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滿族,為清恭親王奕訢之孫。曾留學德國,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畫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書法,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并稱"南吳北溥"。

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古薇,號漚尹、彊村,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擅書畫,工倚聲,為清末四大家之一,著作豐富,著有《彊村詞》。

吳涑(1867-1920),字溫叟,號季實,晚號擊存,淮陰人,吳昆田之子,工詩文。民國二年(1913)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反對袁世凱復辟,反對內戰。民國六年(1917)任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著有《抑抑堂文集》、詩集、札記共15卷,纂輯有蔣階《甦余日記》1卷,潘德輿、魯一同、高延第讀書記若干卷。

沈兆奎(1885-1955),字無夢,號羹梅,江蘇吳江人。早年步入政界,并游歷于京、津、江漢等地,后隨同汪氏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后以七品官分管學部。治學不輟,方輿、典禮、音聲、訓詁,無不各造其極,尤精于簿錄學,與當時名流考核精詳。收藏豐富,與張允亮、徐鴻寶為傅增湘晚年“藏園三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