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學說闡發的是客觀歷史進程的必然性,那么從列寧到孫中山到毛澤東,這些偉大革命家身上體現出的“革命者人格”以及他們強大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使得歷史進程得以重新塑造。當下正在進行的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亦可從他們的信札紙張中窺得諸多啟發。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故而藝是網拍于本月專設“建黨一百周年—馬克思、列寧手稿專拍”,為建黨紅色年慶賀!
170年前,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共產黨宣言》,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共產黨宣言》發表后不久,歐洲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1871年爆發的巴黎公社革命,各國工人階級通過斗爭,取得了政治選舉權、八小時工作制、勞工立法等過去不可能取得的重大勝利。1917年11月,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十月革命后,毛澤東等黨的主要領導人將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概括和提煉升華,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將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態。可以說:“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每當人類社會發生重大危機或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馬克思往往就會“出場”。只要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存在,揭示其復雜情境掩蓋下的資本規律的《資本論》就不可能“退場”。關于這本書結構的構想,馬克思在1866年他給庫格曼的信中有過描述:“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理論史。”但《資本論》僅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法文第一版、德文第二版出版后,馬克思便與世長辭了。這令第一卷的德法版本在各方面都顯得彌足珍貴,并有著基奠的意義。

卡爾·馬克思寫給《資本論》法文首版
出版商莫里斯·拉沙特的親筆信(附證書)
書在成型前作者漫長的思考、以及出版的過程,歷史害怕遺忘把它們都記在了書信上。不光是從閱讀《資本論》本身內容時的循溯,我們也是從這些珍貴的往來書信中,得以見幾百年前馬克思殫精竭慮時的思想火焰。
早在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剛剛寫完不久,馬克思就有了把它翻譯成法文出版的想法。
在1867年5月1日給路德維希·畢希納的信中,馬克思說:“想等書在德國出版后,再用法文在巴黎出版。”他不能親自到法國去物色譯者,希望畢希納能提供合適的人選。
盡管后來他們的相關談判失敗了,但這件事說明馬克思非常重視用法文出版《資本論》。
1872年初,馬克思終于與出版商拉莫里斯·沙特爾談妥,由約瑟夫·魯瓦擔任《資本論》法文版的翻譯,由拉沙特爾出版社出版。馬克思親自校訂了全部法譯文。《資本論》的德文與法文版本,并不僅是語言之差,其內容也還是有著很大差分。為了讓法文版《資本論》流傳得更為廣泛,馬克思采取分冊出版的形式,并在表述上做了大量修改,比如理論上的更改、補充,名詞術語的通俗化,有些地方還補充了歷史材料和統計資料,增加了說明性的注釋,使得內容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因此,法文版《資本論》“在原本之外有其獨立的科學價值”。?馬克思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先生:我忘了把您的回復添加到信件中。致敬!卡爾·馬克思”此件拍品是馬克思于1872年3月12日用法文寫給《資本論》法文首版出版商莫里斯·拉沙特的親筆信。
馬克思信中所提及的“信件”指的是《資本論》法語首版出版時一并出版的友朋與馬克思的來往信件。2019年中國拍賣會上馬克思的《資本論》法文首版簽贈本以四百零二萬五千元人民幣成交價成交,此書就是由莫里斯·拉沙特出版的。故而這封馬克思與莫里斯的回信顯得彌足珍貴。
馬克思(Karl Henrich Marx) 致出版商拉沙特有關《資本論》法文首版出版的重要親筆信參閱:《馬克思年表1818~1883》P548,(蘇)阿多拉茨基主編,人民出版社,1977年。說明:《資本論》法文首版出版人莫里斯·拉沙特(Maurice LaChatre)上款。馬克思之手跡較為罕見,受全球無產階級者所追捧,而提及重要著作《資本論》者更是鳳毛麟角。此為馬克思于1872年3月18日寫給《資本論》法文首版出版商莫里斯·拉沙特的親筆信,署名“K.M.”。馬克思在信中寫道:“親愛的先生:我忘了把您的回復添加到信件中。致敬!卡爾·馬克思”。此中“信件”所指,應是《資本論》法語首版出版時同步出版的一些馬克思的往來信箋。查《馬克思年表》,當日馬克思另有去信拉沙特,表示愿應其之請,為他作《資本論》法文版第一分冊的序言。《資本論》乃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作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并使唯物史觀得到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早在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剛剛寫完不久,馬克思就有了把它翻譯成法文出版的想法。在1867年5月1日給路德維希·畢希納的信中,馬克思說:“想等書在德國出版后,再用法文在巴黎出版。”他不能親自到法國去物色譯者,希望畢希納能提供合適的人選。盡管后來相關談判失敗了,但這件事說明馬克思非常重視用法文出版《資本論》,他認為“使法國人擺脫蒲魯東用對小資產階級的理想化把他們引入的謬誤觀點,是非常重要的”。蒲魯東的思想在法國對“‘優秀的青年’、大學生,其次是工人,尤其是從事奢侈品生產的巴黎工人”有很大的影響。《資本論》法文版的誕生幾經周折,此信即是該書出版過程的見證。1871年12月中旬,馬克思收到女兒勞拉來信,稱找到了巴黎出版商拉沙特承擔出版法文版《資本論》。1872年1月中旬,在和凱雷爾商洽有關《資本論》的法譯問題而未得結果后,馬克思又通過龍格找到了新譯者約瑟夫·魯瓦。終于2月初與出版商拉莫里斯·沙特爾談妥,簽訂出版《資本論》法文版的合同。馬克思親自校訂了全部法譯文,為此付出了大量勞動。為了讓法文版《資本論》流傳得更為廣泛,馬克思采取分冊出版的形式,并在表述上做了大量修改,變得通俗易懂。考慮到法國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受到蒲魯東思想的深刻影響,在法文版《資本論》的表述中涉及蒲魯東的地方,馬克思都改變了敘述方式。由此看出,馬克思在親自校訂法譯文時確實付出了十分艱苦的勞動,因此,法文版《資本論》“在原本之外有獨立的科學價值”。
上款簡介:莫里斯·拉沙特(Maurice LaChatre,1814~1900),法國著名的出版商,是1872年法文首版《資本論》出版人。拉沙特出版的書籍及詞典,由于受到自由主義者思想的影響,拉沙特因此屢次受到判刑等懲罰。拉沙特出版《資本論》后,曾被比利時驅逐出境,拉沙特前往瑞士,在那繼續出版《悔手冊》,這使他在比利時列日(Leège)被缺席判處死刑。?
▲
圖錄號 1002
列寧(Vladimir Ilich Lenin) 致斯大林、加米涅夫有關布爾什維克黨預算重要信件
信箋 一張一頁(附證書 一張;鑒定報告 一份)
1922年作
29.5×20.5cm
RMB:30,000-60,000
著錄:《V.I.列寧:未知文件1891-1922(第二版)》P502、503,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和俄羅斯聯邦檔案局匯編,俄羅斯Rosspen出版社,2017。
說明:斯大林及蘇聯早期領導人加米涅夫上款,前蘇聯克格勃檔案館舊藏。此為列寧致斯大林、加米涅夫有關布爾什維克的黨預算的重要信件,作于1922年,蘇聯建國之年,信件內容更是體現了短暫的蘇俄時期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信箋上方和右下角均有列寧親筆紅色字跡,內容分別為“隨函附上指示的附錄”及落款“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ВУльянов((Лéнин))和“見下一頁”,信中附錄所指,應是列夫·托洛茨基(Trotsky)有關布爾什維克黨預算的文件。行文中重要內容處,列寧亦是用了紅線加以強調,附證書和鑒定報告各一份。 信中,對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贊同托洛茨基,認為需要采取根本措施來解決問題。并提出“不能贊同專家”,“因為財政委員會主席普雷布拉真斯基(Preobrazhensky)預算不足”,“專家只會讓我們感到羞恥”,應該讓他們“每周寫一份戰術摘要”。列寧還在信中憤而寫道:“這變成了一場替代游戲,而不是商業工作了:把那些不想提交報告的垃圾和混蛋拉上來。我做不了這個,一是因為我生病了,二是因為我極其生氣,只能把斯莫利亞尼諾夫(Smolyaninov)趕走。” 信中另有提及“斯莫利亞尼諾夫修改勞動國防委員會命令”和“黃金丑聞案”,列寧向二人質詢該案的負責人是誰,并表示若有結果,“我將在大會上進行一場瘋狂的斗爭,訓練這些混蛋認真回答并提供完整的準確數字,否則我們將自取其辱,不可避免地失敗。” 該信收錄于由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和俄羅斯聯邦檔案局匯編的《V.I.列寧:未知文件1891-1922(第二版)》中。前蘇聯馬恩列研究院可以說是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檔案館的前身,故該書的出版可以說與馬恩列鑒定證書具同樣的權威性。上款簡介:1.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1953),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是在蘇聯執政時間最長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曾協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列寧逝世后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任期間提出了“在一個國家首先建立社會主義”的主張,放棄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全力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但同時也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他還樹立個人崇拜,發動“大清洗”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領導蘇聯紅軍,與盟軍協力擊敗軸心國,取得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戰后他扶植了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 2.列甫·波里索維奇·加米涅夫(Lev Borisovich Kamenev,1883~1936),蘇聯早期領導人,聯共(布)黨內“新反對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曾任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莫斯科蘇維埃主席、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和勞動國防會議副主席及政治局的會議主席等職務。1934至1935年被指控組織“反革命地下恐怖集團”,1936年被處決。1988年,蘇聯最高法院撤銷這一判決,宣布無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