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圍屋之變——2021年第17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前展”在深圳雅昌藝術中心悄然開展,因疫情原因展覽沒有舉辦開幕式,但仍舊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26日,展覽團隊在雅昌藝術中心舉辦了小型的在深媒體見面會,龍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晶一行,及策展人王林、藝術總監應天齊、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總經理肖偉文出席了見面會。


2019年,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主席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第17屆國際建筑展指定策展人哈希姆-薩基斯(Hashim Sarkis)宣布了來年的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
展覽“圍屋之變”應運而生:龍南圍屋,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境內,龍南市有大小圍屋360余座,其中有代表性的圍屋是關西新圍、楊村燕翼圍、里仁栗園圍等,圍屋建造時代不同,建筑風格各異,設計布局先簡后繁,建筑規模先小后大,屬客家民居。



展覽現場
“圍屋之變”因高度契合雙年展主題而入選,又因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而改期,將于今年5月亮相威尼斯。此次在深圳雅昌的前展,是朱成、何多苓、應天齊、李向明、師進滇、顧雄、傅中望、葉放、李槍、焦興濤、李川、安海峰等12位藝術家,在完成參展作品后,與龍南市人民政府以及策展團隊共同希望,將這些歷時一年精心打造的藝術作品在啟運意大利威尼斯之前,于國內首次集中亮相。
策展人王林在前言中寫道:選擇龍南圍屋作為創作起點,旨在思考中國客家移民與當今世界移民的關系,體驗每個家庭與家族在面臨歷史危機時的生活抉擇與生存智慧。媒體見面會上,王林表示:“龍南圍屋是典型的客家移民建筑,第一個特點是聚族而居、圍合防衛,第二個特點是祖祠信仰、耕讀傳家。從而構成圍合防衛與內構外向的依存關系。說到威雙建筑展,其實并不是一個關于建筑形態、建筑營造及建筑模型的展覽,而是一個關于空間意識和空間觀念如何創新的當代藝術展,與威雙藝術展各有側重,并駕齊驅。”
此次展覽的藝術總監應天齊提到,疫情給展覽帶來的不確定性反而讓大家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作品,藝術家們都反復深入龍南在地考察,最多的去了四五趟。“我們對客家圍屋有深度的挖掘,建筑是時代文明的縮影,關注一個時代的建筑,可以看到有人生活過的溫度和痕跡,民居是感受時代變遷的一個坐標。”


展覽現場
在被媒體問到此次展覽會對客家的圍屋帶來怎樣的影響時,羅晶不僅提及展覽將對客家文化、圍屋文化的推進作用,更特別提到:“在疫情的特殊環境下,龍南有很多的人在深圳過春節,今年特殊環境下的留深,也是這次展覽的特殊意義,我們希望展覽能夠給與留深過年的龍南人一種來自家鄉的思念。”
據悉,此次展覽不收門票,疫情期間需提前預約。



應天齊 魚與漁 裝置(水、魚、監控設備、記錄本) 150cm×116cm×50cm 2020年
應天齊:從燕翼圍高大堅固的建筑外形中收獲靈感,整個建筑就像一個方形的魚缸,居住的于其中的居民好似魚缸中的小魚。人的安寧生活與自由天性需要在現實環境求得某種平衡。
王林:應天齊的藝術創作不論是版畫、油畫、綜合材料繪畫,還是裝置、行為、整體環境藝術,一直和傳統民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他的參展作品《魚與漁》就是以龍南燕翼圍為原型,放大模型尺度做成的透明實體。然后安裝微型錄相設備,注入清水,變為魚缸,將靜態建筑形態和小魚游動的動態影像集于一體,讓自在之物與監視觀看、實體作品與在場觀眾相互介入。不僅引發了內外觀看、虛實互動的極大興趣,而且消解傳統圍屋的封閉性,使新材料構成的作品產生出精準、精確、精致的審美感受,不無時尚所需的娛樂性。這是對中國傳統移民建筑與現代性思想意識及其生活方式如何接軌的理性思考與直覺表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圍困的現狀與觀看的無奈之中,作品深刻地提示出關于自由問題的悖論思考和對于藝術自由的無限向往。

何多苓 圍師進滇 裝置(白色鐵絲網) 500cm×500cm×100cm 2020年
何多苓:燕翼圍、關西新圍等內部縱橫錯落的建筑空間使藝術家產生一種時空的穿梭感,仿佛置身一個虛擬的歷史空間中,在公共與隱私之間表現著人與人的復雜關系。
王林:何多苓和師進滇是一對長期相處的老朋友和老哥們,他們的共同之處,是深諳人生與藝術中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坦然用以輕為重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此次二人合作的作品《圍》,直擊主題,但藝術語言卻曲徑通幽,以抽象性而非具象性的方式,化實為虛,用白色鍍鋅鐵絲網作為基本材料,編織密集線條組成的模塊。根據場地條件,組成不同的圍合形態,或名圍屋群落,或稱圍屋之變。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注重線條表現的中國特色,以線結網,借網成面,由面構形,進行現代性審美轉換。既有網絡時代的象征性表達,又有東方哲理的直觀化體現,透視復雜的人生境遇,以其超現實的精神體悟,通向文化現實、現狀與現場。

李向明 抱團取暖 裝置(木、火盆) 550cm×255cm 2020年
李向明:栗園圍、西昌圍等豐富的門窗戶扇具有特有的美感,每一個圍屋的大門成為建筑交流與交通的重要關口。門扇的開合封閉也代表居住于圍屋之中的人的思想與精神狀態。
王林:李向明作品形似八陣圖,八門八卦,四方開合,八面進出。這是中國太極文化的精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機動性很大,靈活性極強。原擬中心處置放一個人形模特,用以提示圍合處境與生存狀況。后因新冠疫情在展期爆發,肆虐全球,藝術家修改方案,在正中間放上了熊熊燃燒的火盆。這不僅是圍屋家人依偎取暖的記憶,而且以“抱團取暖”之名,提示出世界人民“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的主題,提示出當下共同防疫、溫暖人心的必要性。其作對比的開與合、進與出、木與火、靜與動,置于構造方式的整體性之中,有非凡的力量感和劇場性。

傅中望 洞見 雕塑(木) 53cm×53cm×53cm 2020年
傅中望:栗園圍、耀三圍遍布四周圍樓的槍孔給藝術家帶來創作的靈感,先民透過這些洞孔觀察著外部世界,懷揣戒懼卻又對未來抱持希望。這些歲月的留痕使藝術家感受到看似矛盾卻又真實的情感,用作品表達對未來和諧安寧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王林:傅中望作為中國成就卓越的雕塑家,更是一個媒介藝術家。其作來自他對于龍南圍屋的深入觀察和靈性體悟,以其特有的榫卯結構方式,創造出體量感強悍的裝置木雕作品。造型厚重,不無抽象性,其形有巍峨之感而構造開放。開口處得力于斗形的深度感,亦代表圍屋用于瞭望與射擊的孔洞。此乃點睛處,既有保家御敵的功能表達,也不乏洞見生活的穿透力。

葉放 客道 裝置(木) 220cm×135cm×295cm 2020年
葉放:龍光圍、耀三圍等高大堅實的炮樓是客家先民抵御外侮的重要設施,而如烏石圍等精美的建筑雕塑、紋樣則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是和諧共處,把炮樓變成茶室,化敵對為友誼。
王林:葉放是知名的建筑學家,也是一位精通材料功效的當代裝置藝術家。其作以炮樓和茶亭為基本建筑形態,取其拐角圍墻延伸為半圍合空間,上為設防之備,下乃待客之道,作品其實就是一處朋友之間相聚茶飲的行為現場。將圍合與開敞并置一處,意在告訴人們,閉關自守并不是人的需要,維護生命財產安全固然重要,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才是人類命運休戚相關的真正保障。

應天齊、安海峰 弈 裝置(陶瓷棋子、木、石膏) 270cm×220cm 2020cm
應天齊、安海峰:從武當田心圍、烏石圍等圍屋航拍照上,建筑仿佛變成了大地上星羅棋布的棋子。今天人工智能已取代人類棋手成為棋手們最大的敵人,人與自然、與社會、與科技等等都在進行博弈。圍屋的圍與合也正體現圍棋的博弈之道,人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作出自己的判斷。
王林:安海峰是學生,應天齊是老師,兩者有著中國藝術傳統的師徒關系,故釀就二人共商合作之作。作品從圍屋與圍棋共有的“圍”字出發,提取博弈圍合取勝的游戲規則,布置著名棋局,這是典型的中國知識與中國智慧。圍的大與小,氣的有與無,棋子形狀的指物性,都可以說是危機與生機并存、出路與險境共有。這種絕地求生的自我訓練,在新冠疫情防不勝防的新時代,給人以特別暗示:人類是否應該重啟古老的營造智慧,重新思考未來將如何彼此之間共同生活。學會在尊重萬物的前提下,重新與自然友好相處,和諧與共。

朱成 《生》之期盼?《老》有所養?《病》壯固疾?《死》得其所? 雕塑(金屬及綜合材料) 690cm×60cm×200cm
朱成:關西新圍、栗園圍、武當田心圍等圍屋以祠堂為中心構筑的建筑體系,呈現出過去、現在、未來人與人在時空交錯中的復雜聯系,從中能反省歷史、思考未來。
王林:朱成的作品《生.老.病.死》有如自己的和圍屋的紀念碑。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古往今來人生經歷者守陵。朱成的作品內容豐富,蔚為壯觀,有如祭壇一般莊嚴而悲慟。他把圖像、浮雕、人物造型集結成個人史、社會史與文化史。以中國傳統建筑形態與局部細節,圍繞圍屋話題展開,如詩如畫,如歌如泣。最后章節的殘缺,正是一種未完成性,正意味著一種期待:一個人的人生總有終點,但生生不息的愛恨情仇、妍騷美丑將永存于世。——而藝術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最高體現。

李川 遙望與凝視 影像裝置(木、Led) 120cm×200cm 2020年
李川:客家先民輾轉遷徙,構筑圍屋,期望在不斷變化的現實中獲得一處穩固安寧的家園。而現代人卻希望尋求某種改變原有生活方式的可能。在變化與固守中,體現著傳統與現代的觀念撞擊。黃竹陂圓圍是龍南圍屋中較為少見的圓形圍屋,或許這種圓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之道。
王林:李川作品以原木材料來代表農耕時代龍南圍屋的文化特征。原木行李箱并不實用,但代表了人的遷徏與移動,這里包含著傳統文化形態與現代生活習俗不可避免的沖突。正是基于對這種矛盾的體驗與認知,李川對龍南圍屋作為中國傳統移民建筑的觀察,是整體性的,也是符號化的。圍合的木柱通過望遠鏡、放大鏡的組合,增加了遙望遠觀與凝視近看的觀看方式,其歷史影像更帶入了另一個維度的視覺敘事,并與現成雕塑、裝置構成視覺觀看的反差,由此強化視覺心理對作品的反應。在這里,私密性與公共性、閉合性與開放性,結合成內外相互發生、虛實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從而引發人們對新舊事物的雙重思考與深刻反省。

焦興濤 理想國 裝置(舊家具、雕塑、書等) 410cm×200cm 2020年
焦興濤:圍屋內部自成生態,這種圍合成為構筑自我精神家園的載體。在關西新圍、栗園圍中看到的祠堂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進行教育的所在之地,柏拉圖用理想國闡釋了用知識構筑的充滿良知的社會,在現代也需要這樣的精神理想國。
王林:長期以來,焦興濤藝術創作的特點是對普通和日常的關注一一普通人、普通事物、日常事物和日常生活。他在龍南收集普通家俱,在威尼斯收集日常物品,用榫卯相連及圍合場地、滿鋪地墊的方式撘建一座兒童樂園,讓前來參觀"圍屋之變"建筑雙年展平行展的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坐臥休息、玩耍和閱讀。讓人體會遠近距離物件偶然相遇構成的場景,有無異樣、新奇而又溫馨的欣喜之感,以及和不同的人際會相處陌生又而親切的環境氛圍又如何著想。焦興濤作品的智慧之處,在不強加于人任何特別的東西,只是不動聲色地變化地點與場域,讓人自會體會到藝術于人的親近之處。

李槍 隔離 裝置(雜志)尺寸可變 2020年
李槍:圍屋體現的是一種與外界的隔離與自我保護,圍屋中的居民尋找著屬于自己的幸福快樂。有關烏石圍照片中快樂活潑的兒童,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在西昌圍中看到的建筑門扇組構則觸動了藝術家的形式構成靈感。
王林:李槍作品以《隔離》為題,顯然是針對新冠疫情期間人們不得不相互隔離的危險性。他的作品有自己藝術語言和制作方法,用廢棄雜志和裁紙剪紙工具創廢為藝,獨辟蹊徑,獨具魅力,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邏輯和藝術專利。作品隨機布置成圍合之形與外向之勢,很有針對性地表達出在對災難突圍的自由向往中,文化的野蠻性也會隨時死灰復燃,吞焚人應有的道義與責任。李槍作品與身俱來的生態環保意識,正好有力地證明,人與人、國與國的友好關系,應該建立在理性、有序的基礎之上,建立在藝術家個人創造力不斷介入問題意識的實驗性、開創性之中。

顧雄 龍南回聲 多媒介裝置(玻璃鋼著色、不銹鋼) 150cm×150cm×60cm 2020年
顧雄:烏石圍、關西新圍等圍屋建筑中的水井是居民重要的生活設施。龍南山歌的傳唱中表達著對遠行親人的掛念與期盼,日復一日的簡單生活,正是在這種期盼中孕育出深情和希望。
王林:顧雄乃華裔加拿大移民,很多作品與移民文化有關。其作《龍南回聲》,取意于當地客家移民建筑中的水井,這是任何圍屋為維持生命與維護生活必須必有的設施。圓形水井底部刻有龍南歌謠,不繡鋼材料的反光,輝耀井壁。加上傳聲孔的作用,仿佛是藝術家將不同時空的信息,如水之漣漪,企圖從這里向傳遠方,從故土井欄傳至異國他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