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積山

# 四大石窟之一
麥積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國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絲綢之路要沖的地理位置,麥積山石窟既受到來自于西域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原地區以及南方地區文化的影響,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畫藝術風格。同時,以其明顯反映中國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經變畫等,影響廣泛,是絲綢之路佛教藝術自東向西影響的轉折性階段重要遺跡。

位于渭河谷地的甘肅省天水市(秦漢稱“上邽”;三國以后稱“秦州”、“成紀”),無論從自然地理或是從人文地理上看,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地區。山巒迭嶂,是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在天水市東南45公里的麥積山,就是這分水嶺上的一個山頭。它的垂直高度為142米。
天水是秦國最早開拓的地區之一。漢通西域以來,天水是長安去西方“絲綢之路”的重鎮,歷唐迄宋而不衰。西控羌、氐,南下梁、益,形勢險要。

■ 麥積山
麥積山是一座狀如麥堆的孤山,石窟就開鑿在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垂直峭壁上,最上層石窟下距地面70米以上。上下棧道有十余層。山頂還有隋代古塔一座,高9.4米。現存窟龕194個,造像主要是彩繪泥塑,只有少量石雕,總計7000余軀。洞內壁畫,約計1000多平方米。


最早的紀年
麥積山已發現最早的紀年造像記是“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公元503年)的張元伯造像記(115窟)。《魏書》卷101云:正光中(公元520—525年),北魏命魏子建為東益州(今四川略陽)刺史,他以恩信招撫眾氐豪,“風化大行,遠近款服,如內地焉”。氐人的“風化大行’,似亦包含佛教的發展。麥積山遺存的石窟中,北魏晚期(約500—534年)窟龕數量驟增,似亦與此有關。

■ 第78窟(麥積山現存最早洞窟之一)正壁和西壁佛坐像

■ 第147窟 北魏

■ 第4窟

■ 第4窟 金剛力士
崖閣式石窟
西魏北周時代,麥積山興造了一批模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崖閣式石窟,規模較大。大都督李允信出資營造的“七佛閣”,可能是位于東崖最高處的4號窟。此處距地面高約50米,臨絕壁鑿出八柱七間的殿堂式崖閣。柱內為高敞的前廊,廊頂雕平棊藻井。前廊后部,有七座并列的大窟,平面皆呈方形,盝頂。惜各窟內除影塑為原作外,塑像均經后代改塑。
麥積山北周時代的壁畫是在散花樓上七佛閣(4號窟)的上端,共有7大幅,每幅四身伎樂飛天。飛天身體外露的面、手、足都是薄浮雕,其它部分如衣服、飄帶、樂器等則是彩繪的,表現得特別生動,妙趣橫生。


■ 第4窟 “薄浮雕飛天”
中七佛閣(9號窟)是依山鑿出七個大龕。每龕都有裝飾精美的龕楣,上方的橫枋兩端,刻出二龍或二象,口中含著串珠、玉佩、懸以寶幢,橫枋下刻出蓮瓣紋或三角流蘇,施以帷幕;龕柱外側,有二身手持兵器(劍、瓜、金剛杵等)的神王護衛。龕前有木構建筑。
千佛廊(3號窟)依山雕出六列千佛像,像前的長廊作人字坡頂。此期大型窟龕多造“七佛”,配置弟子、菩薩像。西魏以來的造像,風格漸變。佛像肉髻低平,頸短肩寬,面相方圓豐滿,體態碩壯,腹部略突起,衣紋寬疏,一反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之制,為隋唐時代“豐腆為度”的作風奠定了基礎。


■ 第3窟
造像藝術
麥積山造像藝術有其獨得的成功之處。在北魏末期的造像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部分薄衣透體的佛像和菩薩像的塑造:右肩偏袒,衣裙貼體,衣褶為劃出的淺淺的凹線,頗能見到體魄之美。
123窟左右壁的外側,是一個童男和一個童女,形象逼真而非常可愛。121窟左右壁轉角處的弟子與菩薩,似在喁喁耳語、互相聯系的富有表情的姿態,達到了藝術上傳神的妙境,相當成功。127窟正壁的佛像背光中,飛天皆圍繞著坐佛而飛翔,結合緊密,這是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創造成功的富有表現力的形式。


■ 第123窟 童男童女像

■ 第121窟 正壁左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