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春醉 — 中國書畫專場
日期:2021-01-25 14:52:55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滿堂春醉 — 中國書畫專場

【點擊海報圖片,進入參拍入口】
滿堂春醉 — 中國書畫專場
線上預展
1/22—1/24
線上拍賣
1/25 22:00逐件結拍
線下調閱
1/22—1/24
調閱地址
臘八節一過,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人們紛紛開啟置辦年貨的程序,迎接牛年的到來。中貿圣佳特此推出“滿堂春醉—中國書畫專場”,更添新春喜氣!中國文藝的形式種類繁多,以詩三百為源頭,詩詞歌賦、戲劇音樂都成為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眾多支流。《禮記·學記》:“祭川者先河后海”,沒有詩性的藝術無法與人產生共鳴。近代中國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之后,是抵御還是接受,成為了近代傳統文藝面對的終極考驗。本專場如清民政壇、京津文壇活躍人物郭則沄,上海商界名人、著名書畫家王震,“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陳三立,這些人的作品都是傳統文人詩賦創作的典范。傳統文藝形式到了封建社會末期至民國開始轉化,佼佼者如“四大名旦”,名伶輩出的民國曲藝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為普羅大眾所追捧。本專場中有戲曲藝術家“四大名旦”之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和梨園名宿時慧寶、裘盛戎、馬連良等名家書畫,包括Lot510-Lot513這幾件同一上款的“壽”、“福”吉語作品,還有著名學者、書法家、京劇奚派傳人歐陽中石的行書作品。至上世紀,戲曲影視開始興盛,以港臺地區為代表,走出了金古梁溫黃等一批卓越的武俠江湖派,和以瓊瑤為代表的婉約言情派。但他們大多都擅長描寫古典題材,作品中飽含著中國古典藝術精神。本專場中還有武進袁氏袁行恕與女兒瓊瑤,為著名華僑書畫收藏家田詒任題詩繪畫作品,收錄在田詒任自己精心制作的《懷雨集》中,冊中還收錄了香港亞細亞文學院院長王世昭、新加坡開國元勛李炯才等名人作品。從詩詞歌賦再到戲曲影視,多種多樣的文化藝術形式是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期望詩意的藝術作品能陪伴您開啟新的一年。題識:鶴影一雙松百尺,水光云氣斗風姿。己未(1919年)仲夏,白龍山人王震寫。作者簡介:王一亭(1867-1938),名震,號白龍山人、覺器,浙江吳興人。早年曾任商務買辦,入同盟會,資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為上海商界名人。一生虔信佛教,為近代上海著名居士,曾任中國佛教會執行委員兼常委,連任上海居士林副林長、林長,上海佛學書局董事長、并積極致力于各種慈善事業。詩畫方面的著作傳世者甚多。早年學畫得徐小倉指點,后與任頤、吳昌碩友善。能畫人物、花鳥、走獸、山水、尤擅佛像。著有《白龍山人畫集》《王一亭選集》《王一亭題畫詩選集》等題識:采采銀塘,鏡波影入霞綃淺。翠絲不剪,葉底先偷眼。 隔著垂楊,人似紅襟燕。薲風軟,清歌吹轉,曲里江南怨。《點絳唇》。丁丑(1937年)初秋,龍顧山人手寫并題。作者簡介:郭則沄(1882-1946),字蟄云、養云、養洪,號嘯麓,別號孑廠。祖籍福建侯官,生于浙江臺州。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官至浙江溫處道、署理浙江提學使;入民國,曾任國務院秘書長,交游至廣,是清民政壇的活躍人物。郭氏才華橫溢,著述浩繁,多與詩詞吟社雅集,為民國京津文壇核心人物之一,延續發展了侯官郭氏家族的家風、家學、家聲,對民國舊體詩壇、詞壇,尤其是天津地區的文學發展,貢獻卓特。著有《龍顧山房全集》《十朝詩乘》《清詞玉屑》等。款識:涼雨送秋,梧窗清潤,涉筆偶臨,衰眸昏眊,前后字格,歷落可笑。丁丑(1937年)七月既望,蟄云臨畢并記。作者簡介:郭則沄(1882-1946),字蟄云、養云、養洪,號嘯麓,別號孑廠。祖籍福建侯官,生于浙江臺州。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官至浙江溫處道、署理浙江提學使;入民國,曾任國務院秘書長,交游至廣,是清民政壇的活躍人物。郭氏才華橫溢,著述浩繁,多與詩詞吟社雅集,為民國京津文壇核心人物之一,延續發展了侯官郭氏家族的家風、家學、家聲,對民國舊體詩壇、詞壇,尤其是天津地區的文學發展,貢獻卓特。著有《龍顧山房全集》《十朝詩乘》《清詞玉屑》等。題識:1.空谷。小云。2.時在玄黓涒灘(1932年),綺霞寫蘭。鈐印:三十六鴛鴦館主(朱白)、綺霞(白)、尚氏小云(白)作者簡介:尚小云(1900-1976),原名尚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作有《三娘教子》《戰蒲關》《秦良玉》等。款識: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十日,正直雙十節,即夏歷壬午年八月中秋節后八日,燈下智明,老人智農時慧寶偶書。作者簡介:時慧寶(1881-1943),字炳文,號智儂。工老生,為孫(菊仙)派老生傳人,嗓音高亢清澈,聲洪酣暢,令聽者頗覺痛快,但其唱調高腔直少韻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規范隨心所欲,時人稱其為“名士派”。曾與王鳳卿、余叔巖并稱“青年老生三杰”。作者簡介:荀慧生(1900-1968),出生于河北省東光縣,祖籍河北阜城,京劇演員,工旦角。荀派創始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旋律,大膽創新,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形象,嬌雅嫵媚、清秀俊美、風格各異。其代表作有《紅娘》《玉堂春》等。作者簡介:程硯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后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后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京劇演員,工旦角,程派創始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其代表作有《春閨夢》《鎖麟囊》等。作者簡介:裘盛戎(1915-1971),原名裘振芳,北京人。京劇凈角表演藝術家,裘派藝術創始人、北京京劇院奠基人之一。1952年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擅演劇目有《姚期》《將相和》《杜鵑山》等。作者簡介:馬連良(1901-1966),生于北京,字溫如,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老生行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馬派”藝術創始人,京劇“四大須生”之首,民國時期京劇三大家之一,扶風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田詒任、陳寒光、任生、梁辟村、陳半佛、梁智蔚等懷雨集題識:自序。任生長鄉僻,學歷淺薄,然性耽文藝,盡力尋求。念年來奔走衣食之余,屢承海內外之碩學鴻儒不吝予以教誨,獲益良非淺鮮。茲備《懷雨集紀念冊》,敢請各界友好題賜詩文,待他年天涯人遠,把晤難期之際,得以觀手跡而想豐儀,讀佳章如親謦,欬何幸如之,是為序。田詒任。題字:1.蘇哈多先生聯任印度尼西亞總統,以詩美之,書與詒任我兄。鐵髯王世昭,民國第二辛亥椰加達。鈐印:王世昭(朱白)2.詒任先生雅正。梁智蔚,癸卯季秋。鈐印:智蔚(朱)3.癸卯之冬月,詒任仁兄屬題,梁辟村。鈐印:梁辟村印(朱)田詒任(近),字道遠,號德之,印度尼西亞椰城(即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著名華僑書畫收藏家,與張大千、劉海粟、于右任等交往極多,嘗付所藏為《詒齋所藏書畫初集》及《二集》數種印行。此《懷雨集紀念冊》為田詒任先生在印度尼西亞首都椰城(雅加達)、棉蘭時,請文藝界眾名家題詩繪畫之集錦。題字者共26人,包括王世昭、張直端、黃大可、江陳詩、鐘文祺、伊一州、徐均邦、林揖舜、梁智蔚、鐘干材、李仁初、張資謀、梁辟村、陳寒光等,多為華僑詩人、文學家。
作者簡介:1.田詒任(近),字道遠,號德之,印度尼西亞椰城(即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著名華僑書畫收藏家,與張大千、劉海粟、于右任等交往極多,嘗付所藏為《詒齋所藏書畫初集》及《二集》數種印行。
2.王世昭(1905-1984),原名宇官,號肅明,字鐵髯,福建福州人,詩人、學者、書畫家、于右任好友,臺灣詩壇社員。抗戰勝利后,擔任柳州《大時代日報》社長及代理大道中學校長。1949年為總統府參議曾任國際學術研究院名譽博士,香港亞細亞文學院院長。王世昭以書法詩藝聞名于海內外。早年嘗從云南“同狀元”袁嘉谷游,故詩文書法,得袁氏法乳。書以行草見稱,篆刻亦剛勁挺秀,時人重之。著有《思想與國防》《歐洲文藝思想史》《中國文人新論》《南歸詩集》等。3.梁辟村(近),廣東梅城江南圣人寨。其父梁擴凡為同盟會員、南社詩人。著有《僻塵室讀書偶記》。田詒任、瓊瑤、蘇煥德、王世昭、陳半佛、張資謀等懷雨集題識:自序。任生長鄉僻,學歷淺薄,然性耽文藝,盡力尋求。念年來奔走衣食之余,屢承海內外之碩學鴻儒不吝予以教誨,獲益良非淺鮮。茲備《懷雨集紀念冊》,敢請各界友好題賜詩文,待他年天涯人遠,把晤難期之際,得以睹手跡而想豐儀,讀佳章如親謦,欬何幸如之,是為序。田詒任。題字:1.行恕寫。鈐印:行恕(朱)2.詒任先生教正,瓊瑤。鈐印:瓊瑤(白)3.詒任賢兄教,鐵髯世昭。鈐印:鐵髯(朱)、王世昭(白)、大觀樓(朱)4.詒任先生雅屬,包遵彭于國立歷史博物館。鈐印:包遵彭印(白)5.德之宗兄自臺回印尼過港,枉駕寒舍,出此冊囑題,恭錄去年壽蔣總統八秩大慶拙作兩首以奉,并乞雙正,丁未七月,宗弟孝威。鈐印:陳孝威印(朱)6.詒任先生雅屬,李炯才。鈐印:李炯才所作(白)7.詒任鄉先生自印尼回國,囑為題字,以志紀念,爰為之集商卜文并為之詩以應;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八月一日,錄游故宮博物館詩集商卜文。郭壽華題。鈐印:郭壽華印(白)8.詒任先生自印尼歸,枉顧蓬門留念,廖遜我。鈐印:廖遜我(白)、靜傲樓(朱)田詒任(近),字道遠,號德之,印度尼西亞椰城(即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著名華僑書畫收藏家,與張大千、劉海粟、于右任等交往極多,嘗付所藏為《詒齋所藏書畫初集》及《二集》數種印行。本冊由“半佛”張資謀題簽。此《懷雨集紀念冊》為田詒任先生在印度尼西亞首都椰城(雅加達)、香港等地時,請政界、文藝界、教育界名士題詩繪畫之集錦。題字者共15人,包括袁行恕與瓊瑤母女、王世昭、張資謀、包遵彭、張宜紉、陳孝威、李炯才、郭壽華、廖遜我等。袁行恕的父親是江蘇常州銀行家袁勵衡,而其兄長則是光緒帝和宣統帝的老師袁勵準,也許袁行恕的書畫或多或少會受到伯父的影響。瓊瑤的書法輕逸柔和,帶有女性特有的娟秀品質,是她文化修養的體現。
作者簡介:1.田詒任(近),字道遠,號德之,印度尼西亞椰城(即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著名華僑書畫收藏家,與張大千、劉海粟、于右任等交往極多,嘗付所藏為《詒齋所藏書畫初集》及《二集》數種印行。2.袁行恕(1916-1990),祖籍江蘇武進,長於北京。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喜歡古典文學。北平藝專畢業。是中國銀行業之父、第一任交通銀行行長袁勵衡之女(母親張仲芬)。袁氏拼音方案袁曉園之妹、著名作家、《新兒女英雄傳》作者袁靜之姐、著名作家瓊瑤的母親。3.瓊瑤(b.1938),本名陳喆,生于四川成都,中國當代作家、編劇、影視制作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員。筆名除瓊瑤外,還曾用過鳳凰、心如。瓊瑤創作小說主要代表作有《窗外》《潮聲》《一簾幽夢》。1949年,瓊瑤隨父陳致平由大陸到臺灣生活。其后步入職業作家行列,并相繼進入電影、電視劇制作行業。瓊瑤創作的小說作品大多已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其中較為聞名的包括《庭院深深》《梅花三弄》系列、《還珠格格》系列等。4.王世昭(1905-1984),原名宇官,號肅明,字鐵髯,福建福州人,詩人、學者、書畫家、于右任好友,臺灣詩壇社員。抗戰勝利后,擔任柳州《大時代日報》社長及代理大道中學校長。1949年為總統府參議曾任國際學術研究院名譽博士,香港亞細亞文學院院長。王世昭以書法詩藝聞名于海內外。早年嘗從云南“同狀元”袁嘉谷游,故詩文書法,得袁氏法乳。書以行草見稱,篆刻亦剛勁挺秀,時人重之。著有《思想與國防》《歐洲文藝思想史》《中國文人新論》《南歸詩集》等。5.包遵彭(1916-1970),字龍溪,安徽定遠人。先后肄業于私立上海復旦大學和國立政治大學。歷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安徽支團籌備處第三組組長,中央團部編審部編審,海軍總司令部新聞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去臺灣。后在美國賓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又兼任政工干部學校、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國立”師範大學教職。著有《二次大戰與中外學生運動史》《中國海軍史》《古物保存法》等。6.陳孝威(1893-1974),福州人,早年畢業于福州武備學堂,后入保定軍官學校。抗戰爆發后,入白崇禧部參加浙滬作戰。1936年11月,陳孝威到香港創辦《天文臺報》,從此,一生和該報相始終。抗戰期間,陳氏在《天文臺報》上發表了很多戰略預言,被譽為著名的戰略預言家。7.李炯才(1924-2016),廣東惠州人,生于馬來亞北海市。畢業于檳榔嶼鐘靈中學及英國倫敦工藝學院新聞系。新加坡開國元勛、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元老、新加坡杰出外交家、中新關系奠基人之一,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文化部政務部長、外交部政務部長以及總理公署高級政務部長等職,并出任駐印度尼西亞、韓國、日本和埃及等8國大使。一生先后以記者、政治家、外交官等身份訪華百余次。1976年,李炯才先生陪同李光耀首次訪華,并在1978年作為新方代表陪同鄧小平訪新。著有《政治與生活》《印尼——神話與現實》等。8.郭壽華(1902-1984),字干城,學名郭誠,別名郭士,號東山先生。廣東大埔縣人,畢業于廣東省立法政專門學校。大學畢業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后赴日本明治大學專攻外交及行政。曾任廣東湛江市市長、國民政府新聞局處長。后隨國防部保密局撤退至海南島,再轉赴臺灣,在國防部總政治部任職。后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處退休。曾組團赴印度、緬甸等國參觀訪問。9.廖遜我(1912-1970),19歲隨兄南渡印度尼西亞從事教育工作,23歲回國考入國立中山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廣東省訓委會秘書、國民黨大埔縣執行委員會書記長等職。抗戰勝利后,被派往海南島任昌江縣縣長。后任印尼歸國華僑聯誼會秘書。遜我詩、書、畫造詣頗深,被稱為“三絕”。曾師從高劍文,畫風融合中外畫派長處,有濃郁嶺南特色。其詩文著作有《莎摩吟》《海南心影》等。
釋文:穿郭趨斜徑,晴云片片逢。春痕新草木,巖氣隱虬龍。殘甓同遺璽,孤亭到晚鐘。古悲收載去,仕女莫相從。作者簡介: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于1892年壬午鄉試中舉,歷任吏部行走、主事。與譚延闿、譚嗣同并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后一位傳統詩人”之譽。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作者簡介:歐陽中石(1928-2020),山東泰安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歐陽中石先生在國學、邏輯、音韻、戲劇、書學、語文教學法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博學兼優,碩果累累,主編和參加編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國邏輯史》《藝術概論》《書法與中國文化》等。曾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后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