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歷史發展悠久,漢代將其稱之為“丹青”。據漢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載:“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表明繪制丹青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工筆人物畫作為傳統工筆畫的重要分支,更是承擔了“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的社會功能。而當代工筆人物畫作為工筆畫歷史發展的現代產物,同樣需要以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為己任。

1月22日,“工∞人物志2021——首屆中國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在淮安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工筆畫學會、中共淮安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淮安市美術館、北京國圖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協辦。
本次展覽是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自2019年成立以來,組織策劃的首場展覽。展覽展現了現階段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精神面貌,表現了工筆人物畫家對人文本質的渴求。
作為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首屆學術邀請展,此次展覽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值得思考,對今后工筆人物畫學術展的發展與實踐需要展望。“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現在所謂的當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瞬,“當代”同樣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如何創作出具備民族精神、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的作品,不單單是一個藝術家要去思考的問題,更是一代或多代藝術家需要共同努力和踐行的使命。關于這些問題,部分當代工筆人物畫家予以了回答。


陳孟昕(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工筆畫學會成立人物畫藝委會、山水與花鳥藝委會和青年藝委會是當代背景下工筆畫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著中國工筆畫學會在工筆畫發展上的學術引領性、先導性和權威性。因此,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的本體功能主要體現在學術的分類指導、研究的深度展開和創作的示范先行。
本次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舉辦的學術邀請展,正是其功能和作用的彰顯,因為是首次構建這樣性質的展覽,參展畫家主要限制在人物畫藝委會成員和特約工筆畫家。參展作品基本體現著他們生命進程和藝術觸角的探索方向及成果,如此集中匯聚在一起做學術關照,不僅為中國工筆畫的未來發展提供諸多可能性,也為人物畫藝委會乃至全國各省市工筆畫學會的學術活動提供參照,這應該也是本次展覽的價值和意義。
期待人物畫藝委會以本次展覽為契機,積蓄工筆人物畫深度發展的力量,下一步把學術活動及視野擴展至全國工筆人物畫家,發現人才、推舉人才、鼓勵人才,使人物畫藝委會成為全國工筆人物畫家的學術高地和精神家園,引領大家創作出能承載時代內涵與大美的優秀作品,為推動中國工筆畫的當代發展作出貢獻。

李愛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工筆畫、連環畫和油畫三個畫種得到了飛速發展。縱觀20世紀以來中國工筆畫的整體發展,能夠看到明顯變化,從民國初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工筆畫的進步發展有目共睹。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造型的準確和深入的刻畫能力以及畫面復雜的結構程度。與油畫相比,工筆畫顯得更清潤、更輕松、更耐人尋味,同時在材料、表現技法、表現形式上都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面貌。身處這樣一個大的背景,此次展覽無疑是對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的傳承。
當代中國工筆畫總體發展較好,但同樣也存在問題,例如過于注重材料、裝飾性、對生活挖掘程度欠缺、情感投入不足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要從作者自身尋找突破口,作品只是藝術家內心世界外化的軀殼,決定作品水平的因素在于畫家自身的性格氣質、知識結構和修養氣度。再好的種子如果缺少生活的土壤也會枯萎,一幅作品,如果要想打動觀眾,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感動。優秀作品的產生過程沒有捷徑可尋,如果說有捷徑,那么就是做那些別人不去做,不能兌換實際利益,費力不討好的事,像塞尚那樣用斧子鑿出一條路來!今年是牛年,希望藝術家能夠像“牛”一樣,發揮敬業職守、吃苦耐勞的精神,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安佳(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首屆中國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是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一次高水平藝術展。既是老一輩畫家多年耕耘和藝術理想的展現,又反映出中青年畫家對工筆人物畫求新、求變的探索。長久以來,中國當代工筆畫的創作主題一直圍繞如何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之精華為核心,努力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和現化文化氣息的作品。
我衷心希望“首屆中國工筆人物畫邀請展”會成為多元化風格之間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通過連續性的展覽不斷推出有新意、有品味、有思想、有民族審美旨趣的中國工筆人物畫,形成獨特的當代面貌,讓“中國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成為參與中國現代文化和藝術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徐惠泉(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主任):“工∞人物志2021——首屆中國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是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學術性展覽,同時也是對現階段中國工筆人物畫領域的一次完整檢閱。將展覽定名為“工∞·人物志”,即是通過一個“無限大”的符號延展工筆人物畫的學術內涵與文化身份,同時蘊含了中國工筆畫學會對于學術追求和未來期許的“無限”思考。
從當代中國美術發展的整體上來看,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良好,不論是從目前的主題性創作,還是在全國美展等重大展覽當中,工筆人物畫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更多的需要去思考這種繁榮景象的背后是否還存在相應的問題,大量概念化、同質化、缺乏寫意精神、色彩的濫用和材料的堆積和過度制作等現象應該如何規避,這才是我們這個展覽的真正的意義。關于“中國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今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工筆畫學會人物畫藝委會希望每年都能夠舉辦,像編年史那樣反映工筆人物畫發展的歷史痕跡。

張見(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在工筆畫這一古老而偉大的藝術形式中,人物、山水、花鳥各分支既存在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共性問題,同時,各分科方向的時代關注點和發展著眼點也存在具體且獨立的差別。在中國工筆畫學會下設各專業藝術委員會,這讓學會中的各專業分支有了對口的學術機構,對于創作的繼續繁榮和深入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此次展覽甄選了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工筆人物畫家的優秀作品,包含各年齡段、不同創作時期、不同風格表現的作品,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的現狀,顯示了百花齊放,勇攀藝術高峰的時代精神。
對于此展的未來,我報以美好的祝愿。在中國畫的歷史發展中,人物畫受時代變遷影響較深,而工筆人物畫題材及風格的演變也直接對應了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可探討的展覽空間非常廣闊,“工筆人物畫學術邀請展”今后可以根據主題、風格、觀念的不同,策劃不同版塊的展覽,使得學術指向更加鮮明,問題探討更為深入。用一種研究性的方式進行展覽策劃,以推動工筆人物畫的持續、活躍、多元發展。
(以上發言按年齡排序)


何家英 獨坐黃昏后 120cm×80cm 1999年

周京新 李煜詞意 39cm×31cm 1992年

韓振剛 虔 120cm×63cm 2005 年

尚可 惠風和暢 125cm×115cm 2015年

陳孟昕 怒族鮮花節·生活如歌 350cm× 250cm 2020年

蔣采蘋 臺灣排灣族新娘 73.5cm×54.5cm 1996年

唐勇力 觀世音菩薩 90cm×60cm 2018年

孫志鈞 愛尼少女 54cm×40cm 1995年

安佳 高原人組畫之三 138cm×72cm 2020年

張見 藍色假期No.4 68cm×115cm 2020年

徐惠泉 溫馨港灣 212cm×170cm 2019年

李愛國 雪龍 200cm×460cm 2012年

潘纓 侗女3 66cm×66cm 2005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