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山
1968年出生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北京湖社會員
寫意蘭花 畫冊出版
2019年 高山著《水墨花卉技法名師講堂?蘭》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313-21975-6
2014年 高山著《高山畫蘭作品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305-6204-8
寫意蘭花 作品發表
2019年12月18日第49期(總第2850期)《中國書畫報》“天美風采”特刊發表作品及于曉鴻老師文章“草間閑話·高山畫蘭訪談錄”整版推介。
2018年7月3日《齊魯晚報》鑒賞品讀專欄(高山畫蘭)整版推介。
2018年中國郵政發行《照鏡子,正衣冠(高山畫蘭)》系列郵資明信片(兩張)。
2018年2月14日 第七期(總第2758期)《中國書畫報》“專刊“十大美術學院教師暨全國書畫名家·正冠修身進行時(高山畫蘭)主題創作邀請展作品選”整版推介。
2014年9月17日 第73期(總第2424期)《中國書畫報》“畫作評析”專欄發表作品及霍春陽教授的文章“幽蘭發空谷,蔚為王者香·高山國畫作品賞析”
2014年10月30日 《濰坊日報》“今日青州·翰墨青州·天津書畫名家掇英”(高山畫蘭)專版推介。

《金牛年 酒簽》
畫牛字《金牛年》,用“金”字與“牦牛頭”同構,金牛年是中國古代歷法60年一個周期的紀年名稱。天干為辛,地支為丑,辛五行屬金,丑為生肖牛,2021農歷辛丑年故稱“金牛年”。

《金牛年 老作坊汾酒原漿實物圖》

《高興牛 酒簽》
畫牛字《高興牛》,文字“高興”與“牛”的造型同構,即是一個牛頭迎面而來,牛舌一吐一收,又像一個小牛漸行漸遠,牛尾前后擺動。

《高興牛 玫瑰香干白葡萄酒實物圖》
幽蘭發空谷蔚為王者香
——高山國畫作品賞析
霍春陽/文
在我國,蘭為“四君子”之一,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于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圣賢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曾贊譽蘭花:“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并以蘭勵己:“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在國畫中,蘭花自成科目。大凡國人習畫,此為必修課之一。高山自考入天津美術學院起,即入我門下學畫,尤喜畫蘭,直至其研究生畢業并留校任教,對畫蘭仍堅持不懈,且初衷不改。

《王者之香》35cm×120cm 漢磚拓“大吉祥”2020年
高山心性沉穩,對繪畫態度認真、研習刻苦,每遇疑惑,便登門問學。在繪畫的道路上,他甘于寂寞,也耐得住寂寞。從蘭花的點蕊走葉,到伴石的奇姿妙態,他都認真研學,扎實苦修。我曾對高山說:“蘭所體現的是中庸之道。它的生存環境講究不陰不陽、不干不濕,喜歡清淡,高雅而低調。”高山的《蕙風入懷抱》就將蘭花的這一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作品以圓形構圖,兩組蘭花有明顯的墨色變化,前后關系處理得當。花頭于俯仰變化之間呈現婀娜多姿之態,與蘭葉濃淡相宜,令賓主關系和諧。蘭葉用筆有提按和虛實的變化,很好地表現了蘭葉的飄逸俊秀。整幅作品線條有力度,如錐畫沙,穿插、疏密關系合理,寫出了蘭花瀟灑的神韻和風骨。

《妙香乃如此》35cm×68cm 漢磚拓“華蓋出行圖” 2020年
畫蘭重在境界。因此,在畫面意境上,畫家應做到深沉、博大、樸實,求簡、求淡、求靜、求虛,要先緊而后松。無論是在造型上、章法上,還是在精神上,都要體現蘭的意境之美。作品《空谷留馨》中,高山以勾點結合的方式來刻畫伴石,用筆有快有慢,注重中鋒與側鋒的變化,使畫面呈現出虛實、濃淡、干濕、輕重的對比。石頭雖然寥寥數筆,但是結構層次豐富;點苔關系得當,不喧賓奪主。蘭葉線條流暢、有活力,筆筆中鋒,柔中寓剛。花頭姿態與蘭葉走勢交相呼應。伴石與蘭花關系得體,令整體畫面呈現出空曠、淡遠、典雅、和諧的意境。
畫蘭同樣講求“骨法用筆”“氣韻生動”,要精于以線造型和寫意傳神。線有長短、虛實、剛柔、曲直、方圓之分;筆有中鋒、偏鋒、側鋒、逆鋒之別。點、撇、拖、捺、橫、豎、提、鉤,皆可造物顯形,表達意趣。由此可知,畫蘭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很能體現出畫家的功力與藝術追求。

《寫經畫蘭》136cm×23cm ×4 漢磚拓“佛”2020年
高山不僅酷愛畫蘭,對古代藝術品的收藏也如醉如癡。他能夠從古代藝術品中體味出深厚的歷史文化本質。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審美能力,并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他的作品之中。在他的筆墨中,我們可以看到心態的平和與寧靜,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精神的深刻領悟。
高山所畫之蘭,無論水墨抑或朱砂,均靈秀飄逸、格調高雅,文人氣息濃郁。這既源于他不為世俗所染的純真心境,也得益于他對傳統筆墨的細心研究與把握。我曾為高山題寫“高山蘭”,用意有二:一則高山畫蘭名副其實,二則也是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來勉勵他。古詩云:“雖無艷色如嬌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望高山可養君子之蘭,修君子之德,畫君子之風。

《蘭芷清芬》33cm×33cm 2020年
草間閑話——高山畫蘭訪談錄
于曉鴻/文
談及一位藝術家,最先談及的是他的藝術。高山畫蘭布局嚴謹,構圖簡淡疏靜,運筆清虛圓融,筆鋒變化靈動而執于法度。所畫蘭葉紛披錯落、條理有序、或工或草、若拙若巧,皆柔中帶剛、骨力秀勁。其用墨濃淡相宜、富于節奏,蘭之舒卷縱橫、嫵媚恣肆非細品不足得其神,而飛白點苔亦含蓄雋永、筆意綿綿、氣脈不斷,故高山得以畫蘭行于世、著其名。
然與高山論畫,從畫蘭之論又涉于美學、教育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思潮之爭……思路之開闊、思慮之深遠確令此次談話有了不少意外收獲。

《婀娜花姿碧葉長》35cm×47cm漢磚拓“歸屬旺前途——龜鼠望錢圖”2020年
(以下Y為筆者,G為高山。)
Y:為什么這樣執著于畫蘭,不問世俗潮流呢?
G:為什么要追逐潮流呢?甚至,我也不知道現在的潮流是什么。當今藝術家言必涉西方、畫必及世界,但是,中國畫的本源是什么卻少有人去探究。
說起理論、說起西方我也可以談一談。其實整個西方文藝理論史,就是為柏拉圖《理想國》第十章作注釋的歷史。《理想國》第十章里幾乎提出了西方文藝理論中的所有主要問題,柏拉圖認為畫家只描繪事物的外在表象,不涉事物的內在實質,是對理式之摹本的模仿,是對現實之表象的模仿,因而藝術與真理還隔著三層。柏拉圖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模仿式再現的問題。二十世紀以前,西方藝術的主流是“再現”。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應運而生,西方藝術理論則形成了對模仿論、再現論不斷質疑和重述的局面。可見,后現代和當代藝術理論的源頭也是柏拉圖。藝術的最高追求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被不斷解構與重構。對比中國繪畫藝術,自古我們就講究“離形得似,境生象外”,但得神遇,不以跡求。在藝術境界之詮釋上,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我們的藝術理論一語中的地點透了藝術史的演變法則,遵從這一法則的藝術家都成功了,甚至包括西方藝術家,比如畢加索。這倒讓我想起一句話:“當科學好不容易到了一個高度,發現哲學早就站在那里了。”所以,我們拋開我們既有的境界高度來談藝術、談西方、談潮流,究竟是談什么呢?

《芬芳只暗持》35cm×47cm 漢磚拓“小兵”2020年
Y:我以為,談西方也好,談當代也好,并不是要與中國傳統繪畫相悖,可能還是想突破吧。
G:突破?突破什么?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如果搞不清楚自己,談什么突破。中國畫放棄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核什么都不是。我不知道中國畫的突破在哪里,文人畫的精髓、美學的架構都在淪陷。我說這些,可能違逆了當下產生的所謂“文化繁榮”的樂觀看法,但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看這個時代,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與主流相悖的殘酷事實——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作為中國畫家,我們創作的承載方式是中式的,但由于被西方文化長期侵襲,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精神觀念都承繼了西方的審美體系。當然,突破是好的,但是只有完整的構建才能迎來合理的、有建樹的突破。趙孟頫的“以書入畫”才是真正方法論意義上的突破。現在,我們要突破什么?我們需要做的是重建。

《素澹香風遠》69cm×69cm 漢磚拓“玄鳥”2020年
Y:可是,既然說到這個時代,其實很難界定這是藝術的世界性還是文化精神的缺失。
G:什么是世界性呢?提倡世界性,不是要我們做流于形式的拙劣模仿者。要知道,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站在那個時代人類精神的制高點來審視時代的,他們不僅創造著人類精神文明的新高度,還鐫刻著一座座歷史豐碑。而我們現在流于形式的筆墨于這個時代有什么意義呢?所以,美學教育這個層面太重要了。

《妙香忘憂》35cm×47cm 漢磚拓“飛行者” 2020年
Y:那么,談到美學,您能談談美學是什么嗎?
G:這個怎么說呢?美學這個詞太專業了。當然,美學是可以找到參考標準的。就像上面所說的,每個時代的引領者都給我們制定了高水準的美學的標準,所以,美學不在于談,而在于教,沒有美學層面的思辨,繪畫只能是匠氣的,而匠氣在藝術層面上是不值得肯定的。習總書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將“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上,倡導審美與藝術的作用,是藝術家、學院里的老師應該思考的課題。

《心懷萬卷香》136cm×23cm ×4 漢磚拓“富貴”2020年
Y:那么美學的教育應該從哪方面著力呢?
G:這讓我想起當年我剛上天津美院時,霍春陽老師給我們上的第一堂課,至今我記憶猶新。霍老師提筆畫了一筆蘭葉就停住了,他說:“我這一筆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當時我不明白,但隨著我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讀的書、畫的畫,都在告訴我,“這一筆的確包含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不斷提高我個人的審美與精神高度。比如,這幾年我做的“對鏡正冠,比蘭修身”系列活動,將中國古銅鏡的拓片、中國書法還有我創作的蘭花進行了結合,我希望中國文脈能夠在我身上得到延續。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多讀、多看,中國的文化需要一點一滴去積累,把中國的文化揉碎吃透,自然就能將其融進自己的血脈中了。同時還要重視訓練,畢竟畫畫是需要筆墨技法和觀察方法結合的,所以,要安于寂寞,在不斷臨摹前人筆墨的基礎上精進個人的修養。日積月累,你的每一筆都將變得不一樣,個人內在的涵養自然就流露出來了。我認為現在的美學教育應該先重建,然后再討論突破,所有的突破一定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美學基礎上的。作為一名教師,我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我期待著自己的突破,同時也期待著學生們的突破。

《蘭蕙多生意》35cm×47cm 漢磚拓“富貴”2020年
Y:說到教育您有許多的話要說啊。
G:畢竟我是美術院校的一名教師。我認同愛因斯坦的觀點“教育的首要目標永遠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而非特定的知識”。如果學生已經淡忘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具體知識,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就像一個年輕人,通過體操和跑步訓練具有了肌肉和耐力,此后他將適應多種體力工作。其實我們的繪畫技能也是類似的,最終要把知識內化為個人的能力。
Y:看到您的《水墨花卉技法名師課堂·蘭》剛剛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我是想來學習畫蘭的。
G:呵呵,謝謝。其實這本書我只是借《芥子園畫傳·青在堂畫蘭淺說》結合個人的體會做了一些總結和提煉,對蘭花的技法、構圖、畫法步驟都做了具體的解析。但是,要畫好蘭花,僅靠這本書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用心對傳統筆墨進行深入研究與把握,讓每一筆走葉點蕊都擁有中國文人氣韻的支撐。這本書算是我對美育的一點兒小貢獻吧,希望初學者學有正規,愛蘭花的畫者能由此得到些許助益。
2019年11月26日

《香氣入云飛》136cm×23cm ×4 漢磚拓“四神”2020年
寫蘭隨筆
高山/文
我與蘭結緣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那是考入天津美術學院后霍春陽老師的一堂課,霍老師示范畫蘭時曾說“這一筆蘭草包含了五千年中華文化。”那時雖未參透其言中之意,但讓我對蘭花頓生仰慕之情,由愛蘭而畫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感觸頗深。
我理解的畫蘭首先要感受蘭的自然之美,飄逸俊秀的葉片,高潔淡雅的花容,醇正幽遠的花香,從這些感性認知中,再加上自己主觀的理解,可以體味到蘭的純潔、高雅和超凡脫俗,似乎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意義中“君子”的一切優秀品質,就是古人常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大自然“心源”就是內心的感悟。

《香風滿鄰》35cm×70cm 漢磚拓“福德家”2020年
中國畫也特別講究“師古人”也就是“師傳統”,古人總結了非常經典的技法規律,能讓我們學有正軌。比如畫蘭要遵循一筆長、二筆短,三筆破鳳眼的構圖法則,這其中不僅包含了蘭花的生長和美學的規律,更包含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不斷的學習。
所以,我覺得“寫蘭”最理想的狀態是“先師古人,后師造化,再得心源”。就是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目的的觀察自然,再通過自己的主觀理解,內化為自身的修養和能力,藝術上自然也就形成了自身的風格。
我們常說“畫如其人”,要想將蘭花畫到很高的一個境界,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綜合修養,包括人格上要具備君子的品性,這樣作品是真情流露,才能從“畫蘭”的技術層面進入到“寫蘭”的精神層面。

《清香悠遠》35cm×47cm 漢磚拓“大吉”2020年
清代國畫家石濤在一幅墨蘭冊頁中題到:“十四畫蘭五十六,至今與蘭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當初多食肉”,這詩的大意是從十四歲開始畫蘭如今已畫到五十六歲了,還沒達到寫蘭的境界,作品不過魚目混珠而已,雖然名氣大但筆墨不夠高,早知這樣,不如當初放任自己多食肉,何必要保守這番素心。這首詩貌似詼諧實則表露了石濤畫蘭的甘苦,可見霍春陽老師當年課上“這一筆蘭草……”之說不虛。

《寫經畫蘭》136cm×23cm ×4 漢磚拓“佛”2020年
近年幾乎每天都堅持畫蘭,但是越畫越覺得差距越大,不論技法、筆墨、功力、才氣、修養于“寫蘭”都只能算是門外漢,深感慚愧和不安,心煩氣躁之時偶爾讀到林清玄所著的《平常心,觀自在》頓感釋然:“修一顆平常心,觀照一飯一花;于平凡中見驚喜,在風波中見定力;平常人生,柔韌又自在。”原來我所追求的“寫蘭”寫的就是這一份平常心。
2020年8月8日于山泉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