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司禮監孫隆供奉并制承恩寺無量壽佛像
日期:2021-01-21 14:51:09 來源:中貿圣佳
拍賣
>明司禮監孫隆供奉并制承恩寺無量壽佛像
值此臘八佳節,拉開了過年的序幕,我國北方有“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每到臘八節,人們就開始忙著炮制臘八蒜、喝臘八粥,以祈求新年安康。臘八節不僅是傳統的民間節日,更是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借明司禮監孫隆供奉并制承恩寺無量壽佛像,祈愿各位藏友福壽安康!鈐印:司禮監太監三河縣孫隆捐俸繪造天地冥陽水陸圣像一百三十五軸恭于承恩寺永遠供養。愿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繪像度眾生,皆共成佛道。大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上元吉旦識。說明:本拍品為明司禮監太監孫隆捐俸繪造。孫隆(1530-1609),字東江、號東瀛,河北省三河縣人。嘉靖九年(1530年)生,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卒。隆慶、萬歷中為司禮監太監。曾以太監督織造,駐蘇杭。后兼任蘇、松、常、鎮四府稅監。駐蘇杭時,對促進絲織業發展、創造穩定稅源作出了一定貢獻,并曾對西湖進行大力整修。好學不輟,兼善書畫、制墨,刻有《通鑒總類》《中鑒錄》等書。孫隆,號東瀛,明順天府三河縣(今河北省廊坊三河市)人。明代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曾詳細記述了明萬歷朝至崇禎初年的宮廷事跡,其中就有記載:“萬歷年間,惟孫太監隆,先監之同年也。”這里的“先監”,指的是劉若愚的師傅陳矩,另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對陳矩的記述:“北直安肅縣人。生于嘉靖已亥(1539年)六月二十九日,至丁未(1547年)冬選入(宮中)……”由此可證,孫隆與陳矩同為丁未年(1547年)入宮侍奉,并一同入內書堂學習。在明代宦官中,孫隆是為數不多具有高文化修養之人,因其早年在內書堂受過良好經史教育,隆慶中選為東宮典璽,萬歷初擢為司禮秉筆太監,任神宗內廷老師,對神宗早年教育影響至深。《酌中志》記載其“曾刻《通鑒總類》《中鑒錄》等書”,孫隆不僅能書會畫,還擅制墨,他所造的“清謹堂墨”,款式精巧,可與制墨圣手方于魯、程君房比美,而劑料之細還遠超方、程兩家,故備受神宗皇帝喜愛。因其多學善書,又盛受知遇、寵秩洊加,于萬歷四年至九年,萬歷十四年至三十六年,奉命兩度出任提督蘇杭織造,任職長達27年之久,期間任人唯賢,兼采眾議,令織造有序進行,贏得江南地方官紳稱許有加。孫隆作為萬歷皇帝最信任和器重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曾深受皇恩,奉命在承恩寺內俸繪造天地冥陽水陸圣像一百三十五軸并恭于承恩寺永遠供養。承恩寺自建寺起,就是一座極富神秘色彩的皇家寺廟,位于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于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清乾隆二十二年、道光二十三年均有修繕,由司禮監太監溫祥主持興建。司禮監是明朝的一個官署,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孫隆就曾任秉筆太監。最初司禮監只負責督管皇城里的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后來至明中后期權利不斷擴大,干預明朝的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故司禮監素有“第一署”之稱。溫祥作為司禮監權利最高的掌印大太監,主持興建承恩寺,足可見皇家對此寺廟的重視程度。除了主持興建承恩寺的溫祥身份特殊外,承恩寺本身也有不少神秘之處。建寺后明清兩代均保持了“三不原則”,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場,不開廟門。寺廟所在之處,地理位置也十分特別,其地處京西古道模石口隘口東側,是張北、山西、內蒙等進京的必經之路,都說深山藏古寺,而承恩寺卻偏偏建在車水馬龍的京西古道上。凡此種種,故此寺素以“明代特務機關”之傳言而倍顯神秘。除了“三不”原則,承恩寺還有“三高”規格。一是工程級別高,它是由明朝“第一署”的最高掌印太監溫祥督建的皇家重點工程;二是住持級別高,承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宗永是溫祥由大功德寺調來任職的,并同時任命他為主管宗教事務的僧錄司的左覺義,普通寺廟的住持與其級別、地位相差甚多;三是寺廟地位高,承恩寺的山門額上“敕賜承恩寺”五個大字,正是明武宗朱厚照御賜的匾額,他還特別下旨,告誡當地政府、駐軍和周邊百姓人等,不得干預承恩寺內外大小一切事物,這道圣旨的復印件現仍保存在首都博物館二層的北京歷史展廳內。不僅如此,古往今來,不少名人雅士、皇親貴胄都曾駐蹕該寺,明代大學士李東陽在撰寫的《承恩寺記》中曾闡述了其“高塔前聳,崇崗后峙”的風水特點。而在明代大文學家王思任的《游西山諸名勝記》中,記載該寺住持僧曾是光宗帝朱常洛的替身僧。清初文人懷應聘在《游西山記》一文中也記載萬歷皇帝曾駐蹕該寺,寺內一直留有“龍座”等物。至清代,醇親王,禮親王等皇族權貴們,也都曾多次在寺內住宿。如此非比尋常的皇家寺廟,孫隆能夠供奉并繪制佛畫于內,亦可見他在宮廷中的地位及份量。此幅孫隆俸繪佛像原共一百三十五軸,此幅為目前市場僅見的一軸。這件精美絕倫的佛像為典型明朝中后期宮廷之作。所繪無量壽佛,目為微睜狀,頭頂七彩祥云,半跏趺坐于華麗的須彌座之上,寶座上綴寶相花、忍冬、摩尼珠等佛教吉祥物。整幅畫采用宮廷特有的細絹,繪制極為考究,佛像面容端詳、線條流暢、筆觸沉著、設色富麗,莊嚴肅穆之中蘊含雍容華貴之貌,整幅色彩均以天然石色敷彩,色彩明快且不失沉穩厚重之感,烘托出無上神圣、生意盎然之感。佛教題材的繪畫,一直以來都是宮廷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中后期,由于統治者昏聵、宦官專權,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政治陷入危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使得人們對佛道思想的信仰奉行達到了一個新高潮,也使得當時的佛道類繪畫發展空前繁榮。
當冷冽的大寒遇上溫暖的臘八
臘八粥也變得別有一番風味
粥到福到,萬事粥全
回家記得喝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