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美術報》 第214期 美育
印款,是篆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如國畫和書法的落款一樣,對本體起到補充完善和詮釋作用,印款也是篆刻藝術的延伸,印款拓片在篆刻展示方面,同時起到紅黑平衡的調劑作用,以其黑色反襯印蛻的紅色,又以印蛻紅色來襯托款拓的黑色,加之黑色款拓又置于白色宣紙之上,正好黑白相間、陰陽相對,符合了人們對色彩的基本審美取向。所以,印款成為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00多年前的趙之謙已深諳其中奧妙。
趙之謙(1829——1884)字撝叔,號悲盦,會稽(紹興)人。是我國晚清杰出的藝術家,在書法、繪畫、篆刻及碑刻考證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趙之謙是較早將圖案、造像納入邊款內容的。如“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印款文字曰:“走馬角抵戲形,崇山少室石闕漢畫像之一,悲盦為稼孫制”,就大膽地把“崇山少室石闕”漢畫像搬上了印款,并在造像上下各綴上隸書小款,既填補上下的空白,豐富了款面,又顯得靈動而清秀,和另一側鄰款“悲盦為稼孫制”六個莊嚴的魏碑大字形成鮮明對照,一大一小、一款一識、一字一圖、一虛一實,有很強的動勢和畫面感,匠心獨運,是趙之謙印款的代表作之一。

同治元年(1862年),趙之謙客福建,女兒蕙榛、妻子范敬玉先后亡故,趙之謙刻“三十四歲家破人亡乃號悲庵”印,以排解心中痛楚。同治三年(1864年),趙之謙36歲,客北京。趙之謙為紀念妻女又作“餐經養年”印。此款以淺浮雕手法,直接將觀音菩薩像上石,其造型生動清凈,表情肅穆慈悲,以寄托對妻女的哀思。其余三面則以魏碑刻識,用刀斬釘截鐵,峭拔雄峻,富金石味,得“始平公造像記”之神韻,但又比之含蓄內斂,與觀音菩薩像在氣息上十分吻合。此年趙之謙還刻了“我欲不悲傷不得已”印,印款為“撝叔悼亡,乃刻此語”。凡此三方印都表現了趙之謙中年喪妻喪女的極度悲傷心情,也是中年更號為“悲盦”的重要原因。

“為五斗米折腰”印,款為“撝叔戲反陶彭澤語以自況”,無創作時間。趙之謙篆刻初學浙派,后習皖派,從“為五斗米折腰”印,即能看出鄧石如篆法。此款以單刀入之,運刀果斷,取魏碑筆法,刀中有筆。該款將不多的11字,全部刻在印側頂部,使其余部分大量留空,在章法上顯出“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態勢,以大反差獲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款內容出自《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趙之謙以此典反用之,嘲諷時弊,也從側面表明當時自己不得志之境遇。
“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從邊款看,應為同治二年作(1863),印文24字,是趙之謙少有的多字印。印款“同治二年九月九日,二金蝶堂雙鉤漢碑十種成,遂用之。余與荄甫以癸亥入都,沈均初先一年至。其年八月,稼孫復自閩來。四人者皆癖嗜金石,奇賞疑析,晨夕無間??檀艘灾疽粫r之樂。”計72字,也為多字款。




此款記錄,四位要好的朋友先后入京,都喜好金石,整天在一起欣賞研究探討詩文的情形。款面以方格等分,取北魏墓志形式,將字嵌入方格之中,使整個款強化了秩序感??蠲嫖淖钟玫斗綀A兼備、峻宕樸茂,結體靜中含動、端正大氣,猶如墓志拓片一般,金石味十足。趙之謙的印款和他的正書如出一轍,受包世臣《藝舟雙楫》影響,都以北碑為師,又以不同的特點表現在印款和書法上。
趙之謙一生極富探索精神,他是一位善于學習的藝術家,藝術直覺極其敏感,凡古代出土文物,他都會攝取想要的元素,在他的印款里,造像、圖案、篆書、隸書、楷書等皆有涉獵,他在邊款上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就,像他的書法繪畫一樣,影響著后來人。
趙之謙在藝術創作上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筆者僅從其印款方面列舉數例,以引起大家對邊款創作的重視。當然,欲將邊款刻出最佳藝術效果,充分體現出作者在邊款上的內容表達、創作思想、藝術追求,還需根據不同印面內容,因地制宜,設計出適合于該印的邊款表現方式。一方好的印款會最大程度地起到綠葉作用,彰顯襯托印面所表達之主題,使印面和邊款形成高度統一,完美體現出篆刻藝術的誘人魅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