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中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對于此次的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提供了哪些支持? 或者說,您認為美術館機構與學校的這種虛擬實驗課程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張子康:美術館的學術體系和策展人的人才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對于虛擬策展實驗室來說,它與美術館形成了一個緊密的連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資源對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是全部開放的,這其中不僅包括館藏作品,也有一些當代藝術家的討論與研究,還有我們對于新的策展方式的溝通與拓展。據我所知,該實驗項目除了跟央美美術館建立了這樣一種合作關系外,還已經并正在不斷拓展與國內外其他重要美術館的合作。我想這個連接和平臺必將對我們共同推動未來藝術的發展起到整體的輻射作用。


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實驗界面
藝術中國:所以,虛擬策展實驗項目也不僅僅是一個高校的創新課程,它其實有著更廣闊維度的實用范疇。
張子康:是的。其實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有很多新的形式,比如他們利用互聯網和科技的方式進行創作,這些新作品自然也呈現出與傳統作品形式不同的展示效果。那么,我們更多地利用虛擬方式進行介入,就有利于某些作品更好地呈現,同時也能為傳統展覽的策劃拓展提供新的方式。將虛擬和實地相結合運用到展覽的策劃、呈現和推廣中來,便能讓觀眾從更多維度認知藝術,推動藝術的創造與發展。
而正是因為我們需要嘗試一些新的方式來進行展覽策劃,虛擬策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也將學術策展的維度放大。通過這樣都可以對展覽進行不斷調試,不斷尋找它的新模式,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也推動了美術館的迅速發展。

張子康館長介紹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應用場景

學生通過虛擬策展實驗項目復原經典展覽案例
藝術中國:談到了這種“線上虛擬策展模式”,不禁令人想到虛擬美術館和傳統美術館的關系,您認為虛擬美術館對我們未來美術館的發展有何影響?
張子康:虛擬展覽并不是簡單的把一個實體展覽通過數字化來呈現。其實在未來的發展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新的戰略模式,比如說如何在實體空間里呈現虛擬展?如何在虛擬空間里、網絡中呈現實際展覽?另外,藝術家的作品可能更多的與互聯網、現代傳播和我們虛擬展覽的藝術理念相結合,而傳統的美術館展示方式是否能承載這些作品?是否能夠讓觀眾更深刻的了解藝術家的真正用意?我覺得這些問題都是未來要發展探索的方向。所以虛擬的美術館、虛擬的策展展示,實際上在推動我們未來美術館的發展。所以,未來的實體美術館和虛擬美術館應該在一種互動、互補中共同發展,服務于藝術的傳播與推廣。


虛擬策展方案展示與交流
藝術中國:那么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您對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未來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張子康:對央美來說,培養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創新型人才如何培養?就是要不斷接觸新東西,嘗試新的學術觀點,去探討未來發展的新趨勢,讓學生在思考中認知,在認知當中找到一種更能夠體現這個時期或者是未來策展的新的學術方向。
如果說美術館是要把一個好的展覽引進來,那么虛擬策展實驗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人才培養,并找到一種新的策展方式。我們應該積極建立美術館與實驗室的連接,讓策展人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好地推動這種策展的教育與學習。其實作為一個好的美術館,它自身就應該有這樣一種策展實驗項目,但是作為一個學校來講,我覺得更應該將策展的實驗與實際的美術館相結合,這是一種最好的教學方式,也是最好的美術館拓展方式。希望通過這樣一門課程,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從而推動策展維度的延展,真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實踐。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虛擬策展實驗室

課程作業:王姿懿《懶》

課程作業:楊微《塵埃與未來:來自世界之外的藝術》
藝術中國:我們知道美術館機構承擔著社會美育的重要職能,而虛擬策展實驗項目本身也是一個公開的網站,很多人都可以通過它策劃展覽并交流,一些美術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也可以得到資源共享,那么這樣是不是對社會美育產生了更廣闊的可能性?
張子康:是的,學生或者其他美術館參與到這樣的虛擬平臺上,共同探討與實驗新的策展理念、新的策展方式或是交流新的策展思考,對于全國的美術館來說都是一種推進——不僅是專業層面上的,也會涉及大眾文化層面的認知。其實在策展當中,每一個展覽都要考慮到大眾傳播。大眾傳播在策展中其實是展覽的一部分,我們除了要把學術的東西梳理好以外,還要把它呈現出來,呈現好以后還要讓觀眾去了解和接納。不管學生還是每一個參與到這個平臺中進行互動策展的實踐者,都應該建立這種整體思維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把一個展覽做好。所以我覺得這個平臺有利于大眾傳播,有利于我們對未來的認知,它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實踐項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