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專場
北京萬特國際黃金珠寶中心

北京保利第50期古董精品拍賣會丨預展現場



玉器部分以一件乾隆宮廷和田白玉羊首洗領銜,雖然,在紋樣上存留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但是題材、制式無不體現了深厚的漢文化影響及乾隆朝藝術品雍容華貴的風格,是乾隆朝造辦處御制仿痕都斯坦玉器的典型代表。


Lot 540
清乾隆 白玉羊頭洗
規(guī)格:W 14 cm
拍品估價:RMB 1,000,000-2,000,000

文房雜項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一件乾隆紫檀嵌百寶御題詩掛瓶,與經常見到的乾隆宮廷百寶嵌掛屏不同,本拍品在紫檀掛屏中又嵌入了紫檀御題詩插屏。御題詩為乾隆作詠定窯器物,并由當朝重要詞臣王際華抄錄,實為君臣相唱和的典范與佳作。

Lot?542
清乾隆 紫檀嵌百寶御題詩掛屏

「杏花春館」款
規(guī)格:106 × 72.5 cm
拍品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杏花春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杏花春館在雍正時期被稱為杏花村,取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歌《清明》中的意境建造,表達的是一種淳樸的田園情趣。
百寶嵌掛屏始于明代,工藝以精細稱世,故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曾贊:“其費心思工本,為一代之絕”,甚受皇室喜愛,成為明清宮廷重要的裝飾物品。清代宮廷室內陳設濃妍華麗,從裝飾角度來看,紫檀嵌百寶的畫框大氣厚重,能和室內陳設和諧統(tǒng)一。
本件掛屏以紫檀木為框,鑲嵌各種博古圖案,選用材質豐富,瓷、玉、瑪瑙、紫檀、螺鈿等應有盡有,紋飾風格多樣,有仿古的鼎、璧,寓意吉祥的“吉慶平安”,文雅的案頭陳設,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最別具匠心的是在此掛屏的中下方嵌入一紫檀座刻有御題詩的座屏,屏中套屏,有須彌納芥子之巧思。值得一提的是此座屏屬款“臣王際華敬書”,可認為是乾隆時期詞臣畫家王際華進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彌足珍貴。

參閱: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工藝品卷(上)》,圖128。
此次拍賣征集到了以明晚期及康雍乾三朝為主的若干重要宮廷瓷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一件唐英御制乾隆官窯青花釉里紅獅子繡球蒜頭瓶。此瓶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繁復,與徐展堂先生收藏之唐英制青花釉里紅獅子繡球蒜頭瓶相似度極高,確信應出自一人之手,極為珍罕。



參閱:
(1)《徐氏藝術館 陶瓷IV 清代》,徐氏藝術館,1991年,圖101;
(2)《S Marchant & Son, Imperial Porcelain of Kangxi, Yongzheng And Qianlong》,倫敦,1996年,頁66-67,編號:45(封面)。
另外,其它康雍乾三朝的重要宮廷陳設品如清康熙天藍釉蘋果尊、清雍正粉青釉模印花卉高足碗、清雍正鐵骨大觀釉雙獸耳漢壺尊、清乾隆青花花卉貫耳瓶、清乾隆茶葉末釉葫蘆瓶、清乾隆窯變釉杏圓貫耳瓶等等,來源大多為國有文物商店舊藏或海外回流,傳承清晰,質量上乘。

「蘋果尊」因形似蘋果而得名,為康熙窯創(chuàng)新的文房用具「八大碼」之一。是清代康熙年間典型器之一。《陶雅》中有“蘋果尊于蘋果綠之外,又有天青、釉里紅兩種,皆珍玩也”,此中天青即為天藍釉蘋果尊。
本品通體施“天藍釉”,淡雅勻凈猶如碧空之色 ,可與同時代名品“豇豆紅”比肩,此器胎體厚度適中,曲線優(yōu)美且利于使用,顯示了官窯設計理念。圈足修削利落,胎質硬朗且細膩潔白,表明胎土淘洗精良。書「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筆道遒勁,青花發(fā)色沉靜。其上罩以“漿白釉”,更襯托官款俊秀端莊。小尊觀之宛如一個嬌嫩新鮮的蘋果,可愛至極。釉面肥腴溫潤,呈色勻凈淡雅,無瑕柔潤,與小巧簡美的器形相稱,體現了單色釉瓷追求形色相合、以雅為尚的藝術造詣。實為一件難得的文房佳器。此類蘋果尊應是宮廷書齋文房用具,燒造量極少,康熙以后鮮有制作,傳世稀少,民國時已成為收藏佳品,時至今日此品相者,則尤顯珍貴。

來源:
香港蘇富比,1982。


參閱:
《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第240頁。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第50期古董精品拍賣會得到了臺灣著名收藏家九孔先生的大力支持,他側重收藏晚清官窯瓷器并已具備一定規(guī)模,此次推出的“九石齋——九孔先生藏古董珍玩”即是他近些年來苦心孤詣從世界各地搜羅的一批明清時期民窯精品及晚清官窯瓷器,不僅品相極佳,而且以無底價形式上拍,對廣大收藏愛好者及藏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精品一覽
精品一覽


此玉觥為整塊白玉雕就,玉質溫潤,器形及紋飾皆仿商周之際青銅器,古樸華美,蘊含裝飾趣味,是明清仿古玉的一個重要器形。玉觥略呈長筒形,口沿外雕一圈云雷紋,其下以繩紋分三遭,期間光素。器身一側爬行狀螭龍為柄,龍頭覆于口沿邊,龍身呈直線型附于觥身一側,龍脊略扭曲,四只龍爪和龍尾緊貼觥身,鬢毛須發(fā)均細細刻琢,矯健靈活。口沿正中下方出鳩形耳,口銜一活環(huán)。玉觥中部以雷紋為地,下雕變形海水紋,盡顯古拙之氣。
古觥為盛酒器,“兕牛角,可以飲者”(《說文·角部》);兕為犀,《左傳》中有“牛則有皮,犀兕尚多”之語;故觥也稱之“兕觥”,原指犀角制成的酒器,《詩》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和“我姑酌彼兕觥”等句,可知兕觥與青銅觥使用類同,其蓋亦多飾為獸頭形。清高宗御制詩中有《題和闐玉龍尾觥》,其詠:“土浸和闐玉,制為龍尾觥。水惟孕溫潤,天與賦精英。五氣無不備,一觥宛爾成。題詞率多矣,杜老笑應誠”。《乾隆御制文物鑒賞詩集》中,就有十五首贊美玉觥的詩篇,可見乾隆帝本人對它的追愛程度,以及尚雅習古之風。明清之際這一類玉器的造型豐富,雕工、紋飾復雜,宮廷造辦處琢制了很多此類仿古器物。在宮廷中多用于陳設,是宮廷中不為多見的觀賞玉器。
此器材質上乘,色澤均勻,溫潤質白,器壁薄厚均勻,雕工精湛,拋光細膩,仿古風格濃郁,小巧精致,古香古色,是清代宮廷仿古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此對白玉碗系取上等和田白玉琢制而成,玉質純凈無瑕,瑩然欲滴。器型碩大,微微侈口,平折沿,口沿平整光滑,斜收腹,底承圓形淺圈足,線條柔和,美不勝收。此對玉碗不僅玉質精良純美,且拋光細致,整體造型沈穩(wěn)端莊,古樸典雅,使玉石的質感美與造型美完美結合,返璞歸真的純凈蘊含其中。
玉制品的使用在清宮向來被嚴加控制,其規(guī)范較瓷器、漆木器甚至金銀器的使用更為嚴格。如乾隆年間所定“鋪宮”中規(guī)定的日常用品,僅皇太后、皇后各可用“玉盞金臺”一副,而其它等級的人皆不配用玉器,顯示出玉質用器的尊貴地位。據清檔載,玉質器皿大多在正月初一皇帝的家宴上使用,以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初一的筵宴為例,儀式隆重,乾隆皇帝所用酒宴菜品四十品,均用五寸青白玉盤盛之。皇帝和皇子、阿哥們一同進膳,他們是王朝的高級管理者,既是家之子,又是國之臣,所以在筵宴時乾隆皇帝用白玉質地的器具作為餐具,或許暗含了對皇子們的期許:希望他們比德于玉,做一個仁、義、智、勇、潔的君子。此段史實揭示了此對玉碗的高貴出身,實屬昔日宮廷之雅具,殊為難得。










本品以古鼎為原型進行變形設計,器體宏碩,古雅大氣,器身四面出戟,下承象首三足,寓意「太平有象」。蓋部以鏤空紋飾為主,以通香味,貼綴三象首,昂首前望,與三足象首上下呼應,下沿以一圈月華紋乳丁裝飾,金光燦燦,蓋頂巧鏨鏤空如意云頭紋為飾,別致精細。全器以銅胎掐絲琺瑯圖案為裝飾,借鑒古銅器制饕餮與夔龍紋,以黃、綠、白、黑、紅、紫彩相互搭配填繪而成。其構圖精美,彩料妍麗,斑斕奪目,透出乾隆盛世絢麗吉慶之氣象。


來源:
1985年4月17日蘇富比紐約299號。

參閱:
(1)《清代瓷器賞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150,圖189;
(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頁200,圖180;
(3)《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宣統(tǒng)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74。
備注:
原配木盒。


本品直口,采葫蘆式,中間束腰并模刻兩層覆仰蓮瓣。瓶身兩側對稱飾以綬帶形雙耳,耳跟貼飾如意云頭,即「如意耳」。器身通體滿施茶葉末釉,釉面密布綠色和黃色的細小斑點,猶如茶葉粉末,色澤深沉莊重,與優(yōu)雅的瓶身相配,典雅大方。葫蘆是長壽的象征,并諧音「福祿」,綬帶如意耳亦昭示吉祥,秀雅中蘊美好寓意,誠為皇家青睞之物。瓶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相若作例,見于諸多重要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參考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列展于《國寶:中國歷史文物精華展》,香港藝術館,1997-8年,編號144;南京博物院藏,著錄于《清瓷萃珍:清代康雍乾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1995年,編號70;一件近似作例,藏于臺北,參考《故宮清瓷圖錄:乾隆窯.嘉慶窯.道光窯》,東京,1981年,圖版80;一件日本橫河民輔藏例,存于東京,收錄于《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目錄:中國陶瓷篇II》東京,1990年,編號701;一件景德鎮(zhèn)陶瓷博物館藏品,參見《景德鎮(zhèn)磁器》,京都,1982年,頁87;一件徐氏藝術館藏例,收錄于《徐氏藝術館.陶瓷篇IV.清代》,香港,1995年,圖版46,參見紐約佳士得,1999年9月16日,編號366。
來源:
日本藏家舊藏。

拍品造型、紋飾、發(fā)色為仿明宣德朝同類器而制,相類器另見上海博物館藏明宣德藍地白花龍紋尊。此尊形似奓斗,源自商周青銅器。雍正一朝,尤其是唐英督窯其間,繼承并發(fā)揚“參古今之式,運以新意,備儲巧妙”的制瓷理念,慕古的同時亦有所創(chuàng)新。
拍品廣口豐肩,鼓腹,圈足外撇,整體呈三彎式變化,妙曼靈動,優(yōu)美自然。頸部及腹部繪纏枝蓮紋,雙龍穿行其間,首尾相逐,一龍回首,龍形矯健,身體修長,雙目炯炯,姿態(tài)飄逸。全器將宣德青花的濃艷奔放,與雍正朝的細膩恬淡完美結合,深淺相間,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且雍正朝同類器物極少見之于海內外公私著錄,甚為珍罕。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紅(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2000年,頁118,圖112;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圖3-41。
來源:
云海閣張宗憲先生舊藏(發(fā)票證明)。




拍品呈六瓣葵花式,淺腹,平底。通體施仿官釉,釉色古雅厚潤,紋理開片,獨具一格,疏密有致,彰顯著趙宋文人以素雅勻凈為上的美學理念,達到造型與色彩最佳結合的唯美境界,是為乾隆同類色釉之雋品。底足以帶五個支釘的墊餅支燒,還原宋時芝麻釘之古韻。下配木制底座。整器造型古樸,釉色勻凈,為清乾隆慕古之佳作。此式葵口六棱洗始燒于雍正一朝,乾隆早期繼之,為此時宮廷摹古藝術之代表。清代雍乾兩朝摹古之風盛行,宋瓷素雅大氣,成為此一時期官窯慕古之典范。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十年(1745)二月初九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官窯葵瓣洗一件”,拍品應即仿此類宋瓷而制。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官窯葵瓣口洗(《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38,圖11),原為孫瀛洲舊藏,與拍品近似,可資比較。
參閱:
《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頁38,圖11。

此水丞斂口,垂腹渾圓,至底漸收,內凹圈足,足端無釉,可見胎質細膩潤澤。外壁以青花繪飾云龍紋,龍身精瘦有力,雙目炯炯,爪如風輪,口齒齜張,聲勢兇猛,周身祥云繚繞,筆意細膩中見豪邁之氣。底部圈足施白釉以青花雙圈書「大明隆慶年造」 六字雙行楷書款。隆慶一朝在位時間極短,但因皇帝勤于政務故有隆慶中興之說,隆慶在位期間官窯瓷器燒造的質量和水平亦有很大提高,又因數量稀少故甚為名貴。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身以青花繪翼龍游于水草間,外口沿青花書“大明嘉靖年造”六子楷書款。銘款以中鋒運筆,遒勁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隆慶萬歷是繼明宣德及空白期后龍缸燒造的鼎盛期。三朝中尤以嘉靖及隆慶兩朝選料最精良,制作水準最高,此缸形體碩大,制作規(guī)整,畫面上的翼龍極其兇猛,有盛世氣象,是嘉靖青花瓷中之珍品。






































點擊圖片?↑?進入專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