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教育音視頻課
《佛教藝術與四大石窟》
權威專家線上解讀
每天get一個知識點
輕松學習佛教藝術

“石窟寺”這個術語對于一部分讀者來說也許是陌生的。其實,它指的就是在大山的巖層間開鑿出來的寺廟和僧舍。石窟寺藝術起源于古代印度。最初,它是釋迦牟尼和弟子們坐禪的場所,稱為“石室”。
古代印度的石窟寺,有兩種類型。一種稱作“毗訶羅”(Vihara),是沙門禪定、止息、睡眠處,又為僧房;另一種稱作“支提”(Chaityagriha),是沙門集會、誦戒、布薩處,往往設置塔、像,以供禮拜,又為塔廟。集合講堂、禪堂、食堂等設備于一處的僧房,則叫作“僧伽藍”(Samgharama)。僧伽藍可以是石窟構成,也可以是磚木構成。
在歷史的發展中,石窟寺漸漸發展成融會建筑、雕塑和壁畫藝術的綜合體,成為人類文明結晶的光彩奪目的珍珠。

■ 阿旃陀石窟第9窟為支提窟,窟平面呈狹長的馬蹄形,中后部安設一座佛塔,柱子上方和佛塔后都有彩繪的佛陀像。
這一串串珍珠,散布在亞洲廣裹的大地上:從斯里蘭卡的古都波隆拿魯瓦附近的加爾· 毗訶羅(Gal Vihara),到印度的巴雅(Bhājā)、卡爾利(Karli)、貝德薩(Bedsā)、納西克(Nashik)、愛羅拉(Ellora)、阿旃陀(Ajantā)、康希利,向北涉過印度河,到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斯馬斯托(Kashmir Smast)、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Jalalabad)、巴米揚(Bamiyan)和海巴克(Haibak)。再向北,就是阿姆河北岸的蘇聯的捷爾梅茲(Termez)。由此向東,沿著古代絲綢之路,攀越帕米爾高原的崇山峻嶺,沿著中國的天山南麓,點綴著三仙洞、伊火拉克伊店、克孜爾、庫木吐拉、克孜爾尕哈、森木賽姆、雅爾湖、吐峪溝和柏孜克里克,進入玉門關而到達敦煌。

■ 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
敦煌是個響亮的名字。有人解釋說,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的確,石窟寺藝術到了這里便大盛起來。敦煌以東,這串石窟寺藝術的珍珠便蛛絲脈散,擴展成一張巨大的珠網。這張珠網,竟覆蓋了長江南北和長城內外,北至遼寧、內蒙古,南達四川、云南、廣西,東南越浙江而至福建。中心區域則在陜、甘、寧、新、晉、冀、魯、豫。再向東去,這串珍珠的最后一顆石窟庵,則鑲嵌在朝鮮半島南端,臨近浩淼的太平洋。“千峰勢到岳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石窟寺藝術的珍珠終于從印度洋的“此岸”,來到了太平洋的“彼岸”。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 主室內景
人們如欲鑒賞這批絕世奇珍,探索其奧秘,無疑地需要做一次跨越許多世紀、跨越許多古代國家的艱難而偉大的旅行。遺憾的是,當年和這批珍寶共存過的巨量的精妙藝術品,如絹畫、版畫、泥塑、壁畫等等,或許永遠不會再現于人世了。自從偉大的佛陀創立佛教以后,各族人民虔心創作的佛像、羅漢像,菩薩像、天王像、力士像、夜叉像、飛天像等等,其數量是無法統計的。我們只好借用佛經上的術語,稱之為有“無量數”,有“恒河沙數”。在今天,這“恒河沙數’的藝術品,絕大部分因時代毀滅的巨掌化為烏有了!爾今,只有石窟寺,以其巖石的堅牢抗拒了種種厄運,尚可尋覓于人間,這是多么值得人類欣喜、慶幸呵。

■ 龍門石窟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