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簡介】
王建忠,河北省唐山市樂亭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樂亭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畫院師生聯誼中心理事,中國水墨人物畫著名畫家。深造、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首都師范大學。師從著名畫家劉大為、李翔、苗再新、任惠中、王利軍、王珂、譚乃麟等名家。
《吉祥的高原》入選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17“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人物作品展。
《木棉花開》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尚義·2017全國中國畫【寫意】作品展”
《吉祥的大涼山》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中國畫作品展”
《傣鄉系列之一》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國風盛典——首屆全中國畫作品展”。
《一代宗師任伯年》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伯年國藝”全國寫意人物畫展,被評為入會資格作品(最高獎)。
《傣鄉之情》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2019“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寫意作品展評選,被評為收藏作品。
《大涼山下》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19雨花滿天——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覽”。
《大涼山的人們》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江海門戶通天下”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朝圣路上》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神圣長白”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學術視野

《木棉花開》124cm×248 cm
建忠論繪畫(1)
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到了繪畫的標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傳移模寫,經營位置。余以為一至六條的順序為欣賞順序,反之則是創作的順序。現在社會上亂傳一句話:你要好好練習書法,繪畫的用筆,就是書法的用筆。謬也。我并不反對學習書法。余治學至今,留心翰墨。在繪畫上以書法用筆去解決畫面,不得要領。后來,一位同道對骨法用筆的講解讓我頗受啟發,骨,本質也,人之性情率真也,不雕琢,不矯揉造作也。這樣看來,骨法用筆既包括了書法用筆的真諦,也涵蓋了畫家作畫要有書寫性,它是抒情奔放的,是暢快淋漓的,是隨心所欲的,是畫家真性情升華的再現。

《傣鄉系列之一》124cm×248cm
建忠論繪畫(2)
雖已立秋,酷熱仍在,偶然翻閱書刊與畫冊,看了不少名家的作品,始覺陳鈺銘老師的作品氣勢宏大,耐看,給觀者的信息量很大,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其實陳老師用構成的方式來組織畫面,使觀者看了以抽象空間所作新的組合之后的大美,越是抽象,畫面的內涵就越豐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傣鄉之情》124cm×248cm
建忠論繪畫(3)
在繪畫中,主觀性的處理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畫中處理甚之其它。以水墨因子去表達時,更是依賴于主觀性的處理。一池春水,本來很難表現,但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春江水暖鴨先知”(蘇東坡句),讓人想象著一池春水,岸上小草青青,水里群鴨嬉戲,邊上桃花欲開。都是經過作者的主觀處理的。畫家王雪濤畫過這樣的一幅畫,其主觀處理,尤其明顯,幾道以干筆畫出的線好似春風吹皺的一池春水,戲水群鴨有引高歌之姿,有白眼上翻之態,有黑白相間之襯托,有浮水半露紅掌之美麗,。人物畫也是如此,我不敢妄評,但在表現上確實如此,一個老農,他的白衣服可以按照畫面的需要,畫成白的也可以,畫成黑的也行。姑娘的花頭巾,可以畫得更漂亮,也可以畫得更簡約,但不是簡單的處理,而是更具真、善、美了。

《印象花腰傣之一》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二》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三》69cm×138cm
建忠論繪畫(4)
“以形寫神”是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來的重要的美學思想 , “形” ,即物象的形貌色彩。”神”是神氣,或者說是精神。這個這個理論比西方要早一千年。
“形”是為了表現“神”,“神”是”形”的靈魂,“形”是手 段,“神”是目的。如果表現不出神,形就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要畫一個人,就應該表現出這個人的神情態度,相傳顧愷之給當時的名臣裴楷畫像時,最后在他的臉頰上畫了“三毛”,就使裴楷神明殊勝起來。顧愷之說:“裴楷才智超群,識大體,善知人,這是他智慧的象征”。看畫的人果然覺得這“三毛”使裴楷神采飛揚。
我們說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精神的就是好的形象,“傳神寫照,盡在阿睹”。阿睹,即眼睛。
在繪畫上,當以無生命的物象為對象時,我們說為之傳神,按照西方情感移入的解釋,那其實是畫家自己的精神。石魯先生說,山水畫里有人,那人是誰呢?就是畫家自己。依照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理論,就是那寂寞的山花,是因為有了人,由于人的觀看而一時亮起來,畫家寫的就是這么一種精神。
由此看來,傳神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對客觀物象的傳神,二是畫家作畫時活躍生命的傳達。

《印象花腰傣之四》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五》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六》69cm×138cm
建忠論繪畫(5)
中國畫小品給人的感覺是靜、清、雅、趣。單說這靜,便使觀者寧心靜氣,心不浮躁,讓人賞心悅目。觀賞中國畫小品,猶如面對一處寧靜而爛漫的“桃源”,一片充滿情和愛的光焰,一個變化著的感覺、心境和情緒的內在世界,使觀者的情致轉換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尋,是柔和的,溫情的,恬淡的,秀媚的。如輕煙嫩柳,若即若離,如詩,如幻,如境,如夢,欣賞中逐漸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也會逐漸占居畫外之美的宇宙空間,此時的人物畫不單單是那個人,而是那個“神”;山水畫,也不是那個景了,而是那個“境”了;花鳥畫也不再是花卉小鳥,而是更見“風致”了,”此外,亦能感受作者“筆精墨妙心更苦”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寫照了。

《印象花腰傣之七》69cm×138cm

《印象花腰傣之八》69cm×138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