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 C廳??
16:00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佛教文獻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5?元官版大藏經初印孤本《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元至元二年(1336)官刻大藏經本
1匣1冊84折?黃麻紙
開本:32.3×11.3cm
RMB: 1,500,000-2,200,000
提要:《元官藏》是二十世紀八十年新定名的一部元朝官版漢文大藏經。刊藏時間約在元文宗天歷三年(1330)至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由元代最后一位太皇太后卜答失里發起施刊請印,其麾下徽政院主持,為皇帝及皇室發愿祈福。其愿文中寫到:“伏愿皇帝萬歲,太子千春,圣子神孫同膺上壽。尚希余慶施及遺黎,均蒙覆育之仁,共樂無為之化。”可知此為元代宮廷皇室發愿施刊,填補了元代無官刻藏經流傳的空白。
全藏以《至元法寶勘同總錄》為基礎編目,在元大都(北京)刊刻完成。據云南省圖書館所藏《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一的千字文編號“治一”推算,此藏至少收入經卷為651函,6500余卷。千字文函號自“天”到“于”。入經數目僅次于《趙城金藏》,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部藏經。
此藏經在1927年日本二楞學人(小野玄妙)《至元二年刊元版大藏經の跋文に就て》中首次披露。直至1984年,方廣锠、童瑋等先生發表《元代官刻大藏經的發現》一文,認定云南省圖書館收藏32冊,并定名為《元官藏》。是繼1974年山西應縣木塔發現《契丹藏》后的又一件佛教盛事。
根據云南省圖書館藏《大般若經》卷二百六十一和《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卷首記載:“于是印施三乘圣教,經、律、論、賢圣集,凡三十藏。”可知此經當時僅印行三十部。國內流傳至今者:云南省圖書館存三十二卷,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存一卷,國家圖書館存十卷,加之近年來拍場所現,公私所藏總計僅六十卷左右,其珍罕程度僅次于《開寶藏》。另《大般若經》卷二百六十六及《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一為重卷,且大部分為公藏,民間可流通者,寥如星鳳。
拍品為孤本《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橙黃色封皮,經折裝。每版7折頁,錄經文42行,每頁6行,行17字,小字雙行。板框長約78.5cm,寬約24.5cm,天地雙線邊框,外粗內細。版間折頁處可見千字文號“鞠”,冊次“壹”及版次。此卷首尾略有精鈔補配,卷首摹扉畫六折,右起第一折為塔圖,后五折為佛說法圖。刊刻部分起第一版“而甚堅強懷來智慧善權方便”,迄第八版“一切無念亦無所想亦于眾人”。字體挺勁,展卷如新,此黃麻紙初印本刷印極為精美,且更為罕見,非一般白皮紙印本可比。
另經比對,版中可見多處異文,例如第四版中“眾佑菩薩如來大圣之德”,《麗藏》本譯為“休佑菩薩如來大圣之德”;影印《磧砂藏》本譯為“眾佑菩薩如來圣人之德”,可為后世研究《元官藏》系統傳承提供參考,同時也體現其除文物價值以外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故此元官刻孤本歷經六百余年保存至今,十足珍重。
2020西泠秋拍 | 元官藏孤本初印《等集眾德三昧經》卷上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4??南宋初年福州刻毗盧藏本《分別善惡報應經二卷》(單經全)
(北宋)天息災 譯
南宋建炎二年(1128)福州開元寺刻本
1盒2函2冊85折?染黃紙
開本:29×11cm
RMB: 500,000-800,000
提要:《毗盧藏》為北宋開雕的最后一部大藏經,因刊板于福州開元寺,又名《開元寺本》。全藏總595函,流傳至今九百余年,國內已無全藏。且在存世的宋元版大藏經中,《毗盧藏》零本流通者甚少。
拍品為宋譯經《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經折裝,單經完整,頗為難得,卷端刊記:“福州管內眾緣就開元寺,雕造毗盧大藏經板五百余函,恭為今上皇帝祝延圣壽,文武官僚同資祿位。都會:趙天與、鄭遘、卓元忠、張周、葛龜年、鄭康、吳鳳、曾□、陶殼、張嗣、林桷、陳芳、林昭、蔡康國、陳詢、蔡俊臣、劉漸、陳靖、謝忠;前管句本悟、見管句惠修;證會前住持本明、見住持凈慧大師法超、當山三殿:大王、大圣、泗洲。時建炎二年(1128)四月日謹題”。明確此板由第三任住持凈慧大師法超(北宋宣和六年八月至南宋建炎二年七月任職)主持刊刻。《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記載由法超主持刊經共122函,時間跨度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是為毗盧藏刊刻之全盛時期。管句沙門時為惠修,后建炎二年七月《大智度論》卷七十一中記載已另為他人;都會成員也從早期雕經都會陳詢、蔡俊臣、劉漸、陳靖四人增至19人之多。為研究開元經局機構變化、人員構成、職務分工等提供了重要數據。
此經千字文編號“路”,每版刻經文36行,每折6行,行17字。上下單邊,版高22.8厘米,折頁處小字標明經名、卷次、版次及刻工。全卷字摹顏體,墨色濃郁,經中可見“陳用”、“ 王景”、“ 鄭習”、“ 鐘才”、“ 陳生”、“ 高選”、“ 陳通”、“ 郭華”、“ 鄭正”、“ 陳立”、“ 王受”等宋刻工名。“王景”為南宋初刻字工人。與“陳用”、“王受”共同參與了南宋淮南路轉運司本《史記集解》的刊刻工作,未見李富華等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P204-205)收入。對后世探究北宋末、南宋初期南方地區刻工流傳、刊刻風格等提供了參考。此外據《中國古籍版刻詞典》記載,“鄭習”、“陳立”皆為北宋刻工;此建炎二年(1128)刻本距北宋結束不過兩年,屬南宋極初期之刊本,當與北宋本不相伯仲。另卷內鈐“開元經局”原印,及“三圣寺”寶藏印。三圣寺為十地覺空所創京都東山古剎,創寺時(約1249~1256)所藏一切經由僧行蓮收羅,1808年經藏撤除時歸近江學僧佐佐木海量所藏,后逐步散出。此經歷經八百余年,輾轉重現,尤可珍視。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3?初印本宋版磧砂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十四》
(唐)玄奘 奉詔譯
南宋延圣院刻宋印本
1函1冊76折?藏經紙
鑒藏印:下野國尾羽寺(朱)
提要:《磧砂藏》全稱《平江府磧砂延圣院大藏經》,由南宋磧砂延圣院刊造大藏經版局組織刊刻。作為江南私刻大藏經,歷來為佛教收藏和研究者所重。此藏始刻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刻完成。其中近百分之八十的經卷為元代以后刊成,另南宋寶佑六年(1258)磧砂延圣寺遭火災,包括《大般若經》、《華嚴經》等經典在內的部分經板被燒毀,促使妙嚴寺本補入其中,后又經明代補版,傳世面目多樣,故呂澄先生曾言:“在宋、元各種大藏經刻板中再沒有像磧砂版這樣關系復雜的了。”?在整套大藏經中,《大般若經》刊刻最早,然宋刻宋印者極為罕見,初印本更是稀如星鳳。
拍品即為初印本宋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十四·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十四》,封面墨筆題名:“宋槧大般若經/第廿四”,經折裝,首尾全。共15版,板框有天地邊線,長約56cm,寬約24cm。每版錄經文30行,每行17字,每折頁6行。內頁未經托裱,原貌留存。透光可見簾紋,二指寬。首末經題下僅注千字文函號“玄”,卷尾鈐“下野國尾羽寺”長方印。且前題“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末有“大檀越保義郎趙安國施財一力刁造此經六百卷,磧陼破屋道人陸凈德書。”以上均符合《磧砂藏》宋刻版之特征。《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中將“保義郎趙安國”刊經卷劃為嘉定九年(1216)至紹定五年(1232)期間刊板。后紹定六年四月《法苑珠林》卷一題記,趙安國已晉升為“成忠郎”。故此“玄”字號刊刻甚早,足以珍視。由于趙安國捐資刊刻實際上是從卷十三開始的,故此冊屬于趙氏刊本的第十一冊,已是非常早的刻本,極為珍罕。故云此冊為民間所藏最早的磧砂藏宋刊《大般若經》,當非過譽之詞。
據卷尾“下野國尾羽寺”長方印,知此本為古剎尾羽寺舊藏。此寺乃1192年武將宇都宮朝綱修建的菩提寺,今稱地藏院,位于栃木県芳賀郡益子町上大羽。寺內猶存宋版《大般若經》452冊,裝幀與本拍品皆同。據《益子町の文化財》介紹,知此套宋版乃入宋留學僧侶請來,距今近八百年,彌足珍貴。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所藏磧砂藏本《大般若經》多為元代重刊本,神采已失。國家圖書館藏宋刊本為楊守敬自日本購回者,皆法金剛院舊藏(參李濟寧《佛經版本》中《磧砂藏宋版大般若經尚存》一文),但多有抄補和蟲蛀補襯,從板框來看,多有斷版,顯非初印。上海博古齋曾拍賣《大般若經》卷二二三(2014春拍,563500成交)亦屬法金剛院零本。本次拍品則出自尾羽寺,刊刻精湛,墨色濃重,原紙未襯,品相絕佳。此寺院舊藏品,海內外除日本地藏院外,僅日本鶴見大學藏有一冊,可見珍罕。
另此本小字注文之千字文函號、卷次、版次、刻工名均刻于版首,藏版間接縫內,與后期折頁處注文形式迥異;所載刻工名“賈義”,亦未見《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著錄,可補刻工名錄。查《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為“南宋嘉定間刻字工人。參加過《北澗詩集》(崔尚書宅本),《北澗文集》”,其所刻《北磵詩集》、《北磵文集》,均為南宋僧居簡詩集,時代相符,為同人無疑。根據日本西大寺所藏宋版《磧砂藏》《大般若經》,宋版刻工90余人,分別來自平江(蘇州)、建安、杭州、武夷、建寧等地區,賈氏刻工主要為平江人,故賈義當即平江刻工。此經由磧陼破屋道人陸凈德書,平江刊刻,平江印刷,寫刻印完全出自平江人之手,至為難得;平江距離臨安甚近,刊刻工藝當頗接近。在全套宋版《大般若經》六百卷中。陸靜德刻本僅有十余卷,此卷屬于最早書寫者,書法極為精湛,甚可寳貴。另,此卷與影印《磧砂藏》本互校,可見第一版有句次顛倒情況,可為后世研究宋版《磧砂藏》助刊人員、資金籌集、版式風格等方面提供珍貴文獻資料。此冊初印本宋版《大般若經》傳入東瀛近八百年,今重歸故土,藏家寶之。
此經為著名漢學家神田喜一郎家族舊藏,雖未鈐印,亦頗難得。
半框:24.5×11cm?開本:30×11cm
RMB: 300,000-500,000
2020西泠秋拍 | 海內最佳本宋刊磧砂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二十四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2?敦煌寫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唐)三藏法師玄奘 譯
唐-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烏絲欄寫本
1卷?黃麻紙
提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亦稱《大般若經》,由唐玄奘從高宗顯慶五年(660)到龍朔三年(663)主譯,為大乘佛教重要經典。
拍品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全卷首尾全,長近8米。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初分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之十二”,迄“依世俗說不依勝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共17紙,每紙28行,一紙尺寸約為:26×48.5cm,行17字,烏絲欄界,簾紋可見,卷首有裱補,烏漆木軸。
26×795.5cm
RMB: 500,000-800,000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81?敦煌寫經《大乘無量壽經》
唐-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烏絲欄寫本
1卷?麻紙
提要:?《大乘無量壽經》又稱《無量壽宗要經》,凡一卷,記述無量壽決定王如來所說陀羅尼及其功德,是吐藩時期最為流行經典之一,未見于歷代經錄,亦未被歷代大藏經收錄。
拍品為首尾完整的《無量壽宗要經》普譯本,長1.67米。首題:“大乘無量壽經”,尾題“佛說無量壽宗要經”。共4紙,未經砑蠟及托裱,原狀保存。每紙31行,一紙尺寸約為:30×42cm,烏絲欄界,每行細筆小字不等,字體行楷,咒語后有數字標識。
30×167cm
RMB: 80,000-120,000
金石碑帖
- 碑刻摩崖 -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6??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潘奕雋題跋本
南宋拓本
1冊21開?紙本
開本:32×19cm
RMB: 500,000-800,000
此本為清代蘇州望族有“貴潘”之稱的潘氏家族舊物,剪裱裝,碑文八行“何必改”之“改”字未剜,廿一行“鳥官三趾”之“鳥”字雖有漫漶而筆畫未損,廿二行“慶與泉流”“泉”字筆畫略有漫漶而不損,廿三行“雖休弗休”之“弗”字未剜作“勿”字。另較故宮藏朱翼盦明拓《九成宮》本,二行“壑為池”之“池”字上略有小裂,未穿過“也”豎畫;五行“越青丘”之“青”豎畫稍有橫裂長紋;自二行“高”字至末行“持”字僅隱約可見小裂,并未全開。字口未為俗工所剜,筆畫間氣力縱橫,宋羅紋紙特征明顯,此亦為南宋后期陜碑宋拓之一個典型特征。冊尾潘奕雋嘉慶丙子(1816)墨筆觀跋,下鈐潘遵祁鑒藏印,經蘇州潘氏兩世鑒藏,系出名門,誠可珍視。
題者簡介:潘奕雋(1740~1830),字守愚,號榕皋,一號水云漫士,晚號 三松老人,江蘇吳縣人。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官戶部主事。道光九年重與瓊林。書宗顏、柳,隸入秦漢。山水師倪、黃。寫意花卉梅蘭尤得天趣。
藏家簡介:潘遵祁(1808~1892),字覺夫,別字順之,號西圃、髯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潘奕雋孫。道光二十五年進士,二十七年授翰林。旋乞歸,隱鄧尉,筑香雪草堂,得楊補之四梅花卷,名四梅閣,享山居之樂逾四十年。工畫花卉。


不同版本的拓本局部對比圖

2020西泠秋拍宋拓版本與故宮藏明初版本的對比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1?漢楊淮表記摩崖早期拓本
清乾隆前拓本
1軸? 白棉紙
198×63cm
RMB: 50,000-80,000
提要:漢《楊淮表記》書法古拙疏逸,妙趣橫生,與《大開通》、《石門頌》、《石門銘》同列石門十三品,此本與石門摩崖早期拓本如未剜本《大開通》、“惟”、“高”字本《石門頌》、“此”字本《石門銘》紙墨類似,神完氣足,應為同一時期拓本。據宋松、王欣《漢楊淮表記拓本考》(載《書法叢刊》2020年第4期),此本應屬最早版本“當、隸”未損本之有“黃”字本,其典型特征如首行“尚書侍郎”之“郎”字左下方可見一片向上凸起的石皮層,其頂端為半圓弧狀。五行“功德牟盛”之“牟”字,該字“厶”部與“牛”間有一呈四邊形的筆畫空隙區域,表現在拓本上是一處小色塊。早本為近長方形的形狀,稍晚本則是小倒梯形,其面積較早本泐損少許。五行“當究三事”之“當”字,該字下部 “田”字左下有一小石皮層,早本呈拇指,頂端較平,晚拓皆損傷變小。六行“司隸”之“隸”字,早本筆畫明顯,右部撇畫與捺畫清晰,兩筆交叉處上方有一橢圓形小石斑,稍晚本則筆畫交叉處模糊不清,橢圓形小石斑已脫落不見。再晚本則“隸”字右下部已損傷。又前人有關《楊淮表記》的鑒定主要圍繞末行首“黃”字展開,如方若《校碑隨筆》云:“舊拓本末行無黃門之黃字,翁氏《兩漢金石記》闕之,王氏《金石萃編》補足之。今據拓本黃字固未泐,蓋當時遺拓也。”張彥生先生《善本碑帖錄》載:“見白棉紙舊拓本,末行黃門卞玉等字完好。道光間拓本黃門卞玉等字失拓,近拓黃字只存上少半,下大半石裂損”。其見解是“黃”字完好者早于“黃”字失拓的道光拓本。馬子云先生的看法是最早康雍間拓本無“黃”字,較晚拓本有“黃”字或“黃”字下大半,王壯弘先生《增補校碑隨筆》載:“乾隆前拓本,黃門、卞玉四字完好然此四字往往失拓,近百年拓本“黃”字只存上半,下半裂損。”然觀察原石末行黃字正當凹處,早期拓本中一類無“黃”字本應為拓工粗率失拓或是為圖省事不拓所致,撇開“黃”字這個傳統但并不可靠的考據,看其他幾處新發現的考據并結合紙墨特征來鑒定楊淮表記拓本的早晚更為可靠。
參閱:宋松、王欣,《漢楊淮表記拓本考》,載《書法叢刊》2020年第4期,文物出版社。

對比圖引自《書法叢刊》2020年第四期:宋松、王欣,《漢楊淮表記拓本考》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2??漢楊孟文石門頌
清拓“高”字未剜本
1函1冊38開半? ?紙本? ??開本:34.8×20.8cm
RMB: 80,000-120,000
提要:是碑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立于東漢建和二年(148),與略陽《郙閣頌》、甘肅《西狹頌》并稱“漢三頌”。碑體結字縱橫開闔,挺勁大方,素有“隸中草書”之稱。
是冊錦面前人羅紋紙墨筆題簽,剪裱舊裝。碑文第二十一行“高”字下半剝蝕泐白,墨色勻凈,是為摩崖之精拓本。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4??張延奐題跋羅紋紙至精拓本《唐褚遂良書雁塔圣教序》
清初拓本
1冊28開? 羅紋紙? ?開本:32.5×18cm
RMB: 80,000-120,000
提要:是碑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刻于西安慈恩寺雁塔前,至今仍在西安雁塔下。李世民作序,李治作記,萬文韶刻字。書法筆力瘦勁,格韻超絕,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之作品。因所見傳世明拓多為涂描,故明末清初拓本已誠為可貴。
此本羅紋紙棰拓極精,見羅振玉藏羅紋紙拓號為明初拓本,甚為矜貴。拍品為晚清金石名家張祖翼之子張延奐審鑒之本,楠木面板有其墨筆題簽,冊后有其題跋。內頁前序十一行“只千古而無對”之“對”字“寸”部豎筆極細,似斷還連;后記中“垂拱而治”、“風云之潤治”之兩“治”字皆未封口;“玄”字末筆完好。前六開碑文略有缺損者,前人以墨筆雙鉤補齊。羅紋紙精拓,末頁張氏以所見陶齋尚書藏宋拓比對,跋尾稱此本:“字口精湛、墨色勻潔,當是明拓精本”。

羅振玉舊藏明拓本,也是羅紋紙精拓,參見《墨林星鳳——旅順博物館藏羅振玉舊藏碑帖選》,旅順博物館編,中華書局。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431??宮本昂舊藏《唐王居士磚塔銘》(附舊拓樂毅論)
清拓說磬未斷本
1函1冊9開半? 紙本
開本:31.5×17.5cm
RMB: 280,000-350,000
鑒藏印:泰州宮氏珍藏(朱)宮本昂字子行亦曰紫珩又字千里(朱)宮(朱)宮子行玉父共欣賞(朱)宮子行君弟玉父寶之(朱)于騰私印(白)棘人道長印(朱)施氏珍玩(朱)
提要:《王居士磚塔銘》刻于唐顯慶三年(658),明季出土于陜西西安時石已裂為三,世稱“三石本”;旋佚失右上石,但左半石“說磬”一石十一行完好,世稱“說磬未斷本”;后二石分藏,又斷為“小七石本”、“小五石本”、“小八石本”等諸多面貌,神采散失。因初拓“三石本”傳世極罕,故后世鑒藏家觀“說磬未斷本”已視同星鳳。
此本內收《王居士磚塔銘》左半石,即說磬未斷一石,墨色稍淡,字口與朵云軒藏“梅花嶼主人楊彬瑜藏本”相類;前附《樂毅論》舊拓一篇,墨色濃郁。此二種合裝剪裱成冊,宮本昂舊藏,頗可珍視。
藏家簡介:宮本昂(1821~1874),字子行、紫珩、千里,齋號延蝶仙館,江蘇泰州人。出身于泰州宮氏家族,曾在山東任知縣。晚清著名收藏家、鑒賞家。收藏書畫碑帖甚富,以藏扇著稱,所藏扇畫逾千件,包括沈周文征明等名家精品。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430??姚華題跋、楊昭儁舊藏《北齊無量義經》
舊拓本
1冊52開? 紙本? ?開本:30.5×14cm
RMB: 200,000-300,000
提要:此無量義經為北齊士大夫所書,淳厚寬博,溫潤如玉,與唐邕寫經及水牛山文殊般若經為一類。本冊面板楊昭儁題簽:“舊拓無量義經,丁卯(1927)冬月,楊潛盦題。”扉頁姚華題:“北齊無量義經舊拓本,丁卯(1927)嘉平為潛盦題,華。”內頁三處墨筆考據,卷末丁卯(1927)十一月十八日楊昭儁羅紋紙錄前本論斷舊跋,以記此本之金石奇緣。楊潛盦(清末民國),字潛庵,室名凈樂室,湖南湘潭人。收書重善本,書多由其批校。輯有陳衡恪、姚華刻印《姚陳印存》。
跋者簡介:楊昭儁(清末民國),字潛庵,室名凈樂室,湖南湘潭人。收書重善本,書多有其批校。輯有陳衡恪、姚華刻印《姚陳印存》。題簽者簡介:姚華(1876~1930),名芒,號茫父、蓮華盦主等,貴州貴陽人。光緒三十年進士,官郵傳部主事。曾留學日本,后嗜金石書畫,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音韻亦無不精通。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7??謝稚柳、費兆錕等題跋諸家鑒藏《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
明末拓本
1盒1冊25開(另題跋2開半)紙本
開本:32.5×15.5cm
RMB: 120,000-150,000
提要:?《集王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八日刻立,李世民撰文,懷仁以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集字而成,碑現藏西安碑林。它不僅是我國碑刻史上首塊集字碑,且開啟了刻帖之先河,明清兩代士紳貴富喜臨此書,舉世奉為圭臬。
此本綾邊舊裱,迭經費兆錕、龐元澄、養風書屋等諸家遞藏,扉頁謝稚柳墨筆題名。碑文九行“窮奧”之“奧”,十八行“玄奧”之“奧”尚佳,廿七行“故得阿褥多羅”之“故”字未損。冊尾蘭陵費兆錕題跋為“前明中葉拓本”,書記來歷。后附劉小晴、錢君匋觀跋,并錢瘦鐵、唐云、程十發、錢君匋諸家鑒賞鈐印,頗為增重。
- 歷代刻帖 -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5??翁方綱、葉德輝題跋陸恭松下清齋藏本《宋拓晉唐小楷二種》
宋拓本
1盒1冊11開? ?紙本??開本:34×18cm
RMB: 300,000-400,000
提要:此本宋錦潢治,紅木鑲邊,儲于紅木帖匣內。面板有張蔭椿為張弁群(槎客)題簽,初為明洛川端惠王四子所藏,入清后迭經王澍、惲南田、翁廣平、陸恭、李玉棻、黃國瑾、張弁群諸家鑒藏。松下清齋陸氏素以鑒藏碑帖著稱,與翁方綱亦多交友。李宗翰臨川四寶之《啟法寺碑》、《孟法師碑》皆出自松下清齋,越州石氏本宋拓《晉唐小楷十一種》內五種亦為其舊藏,足見陸氏審鑒之精。是冊翁方綱應陸恭之請,為之題簽并附跋尾,稱此“二帖皆有筆意,非后來刻工所能及”。后光緒間歸藏葉德輝,葉氏長跋考據諸家遞藏。故此宋拓流傳有緒,誠可珍視。
說明:翁方綱、葉德輝題跋,翁方綱、張蔭椿題簽。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8??查慎行、陳奕禧等五家題跋啟功題簽《唐顏真卿書祭侄文稿》拓本
舊拓本
1冊4開(另題跋3開)紙本? 開本:31×16.8cm
RMB: 250,000-400,000
提要:《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唐干元元年(758)追祭從侄顏季明之墨稿,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被后世刻入《博古堂》、《余清齋》、《停云館》、《戲鴻堂》等名帖之中。是冊為清初陜西監察御史任坪、任延燾父子遞藏《祭侄文稿》墨拓,織錦舊裝,墨色古樸,拓本首行鐫刻“唐顏魯公祭侄季明文真跡”小字一行。冊尾王丹林、吳雯、陳奕禧、蔣仁錫、查慎行五家應任坪之請,品評《爭座位》、《鹿脯》、《蔡明遠》、《劉太沖》諸帖,贊此本之墨妙,是為康熙帖學興盛及金石交誼之體現。啟功審鑒跋文,于封面及扉頁墨筆題簽“康熙時名人跋尾”本。
說明:陳奕禧、查慎行、王丹林、吳雯、蔣仁錫五家題跋,啟功題簽。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532??康熙帝御筆臨董其昌書《金剛經》內府烏金拓本
清內府烏金拓本
1函1冊54開?紙本
開本:27×12.8cm
RMB: 60,000-80,000
提要: 明“華亭派”代表人物董其昌,能書善畫,清康熙帝對其書跡頗為珍愛。此即為康熙御筆臨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拓本,封面前人墨筆題簽,卷尾鐫“康熙三十二年歲次癸酉十月初三日”字樣,并雙鉤“體元主人”、“萬歲余暇”二璽。內府烏金拓,錦面舊裝,一厚冊。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93??李葆恂題跋潘季孺舊藏《吳大澂手拓題識愙齋古器三種》
清拓本
1幅(橫披)? 紙本
34.5×114cm
提要:拍品即為吳大澂手拓愙齋所藏龍節、玉瓏、千金氏古器三種,綾邊舊裝橫批。吳氏于古器邊側比對前人論著,墨筆考釋文字,記述金石之緣。后以此本贈其婿潘季孺。潘氏題簽珍藏,并囑李葆恂為之跋尾,觀李氏跋尾可知吳大澂后因病重,不復能書,故此晚年拓本墨跡留存尤可珍視。
跋者簡介:
1.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愙齋,江蘇吳縣人。吳湖帆祖父。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歷官廣東、湖南巡撫。精鑒賞,喜收藏吉金,又好藏書,遺文拓片收羅精博。著有《權衡度量考》、《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愙齋集古錄》等。
2. 李葆恂(1859~1915),原名恂,字寶卿,號文石,又號猛盦,室名有益無益齋、紅螺山館,遼寧義縣人。官江蘇候補道。精鑒別,為端方所重。工詩善畫,著有《海琳所見書畫錄》、《猛庵文略》、《歸學庵筆記》等。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400??劉光鼐題跋劉鈞仲手拓《樹癭供春壺》全形
民國間拓本
1幅(鏡片)? 紙本
33.5×68cm
RMB: 80,000-120,000
鑒藏印:劉鈞仲手拓(白)寶陶簃(朱)鼐(朱)
提要:供春,世稱明代紫砂制壺第一人,因存世作品極罕,世有“供春之壺,勝如金玉”之贊,故民國間多有誤將供春所制樹癭壺誤認為瓜狀者,直至《壺經》作者黃賓虹辨識,方得正名。
此為清末民國間劉光鼐所藏樹癭供春壺全形拓。劉氏對此壺頗為珍視,取“寶陶簃”為齋名,倩吳縣良工劉鈞仲手拓全形,邀馬一浮、余紹宋、陳舍光等名士品茗唱和,留有詠贊書畫合璧冊存世。后1904年,劉氏六十大壽,再邀眾友賞壺賀壽,題詠紛紛,姚蔭達、潘君諾、陳錫鈞、朱積誠等援筆又成一冊《寶匋簃主六十小景》,是為供春茗壺清賞之盛會,一時傳為佳話。此拓樹癭供春壺身造型簡樸大方,可見“供春”篆書二字款,壺蓋下黏“玉麟”款,邊側劉光鼐作七言長詩題贈親友。綾邊舊裱,文心古雅。
跋者簡介:劉光鼐(1881~?),字仲彝、仲夷,號癭叟,寶匋簃主,寶匋宦等。清末民初揚州籍文人,擅長詩文,古玩收藏家。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0??顧廷龍舊藏《毛公鼎銘文及全形拓》(未裱本)
舊拓本
3張棉連紙
63×53cm?66×35cm×2
RMB: 80,000-120,000
提要:毛公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陜西岐山,咸豐二年(1852)為金石學家、收藏家陳介祺以重資購藏,秘不示人,宣統間歸于端方寶華盦,民國間歸葉恭綽、陳詠仁,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鼎為西周晚期重器,是商周有銘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記錄西周珍貴史料,訓誥辭令最完整,賞賜封爵的等級最高,在古史、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都具有重大價值。
拍品內含毛公鼎全形拓一紙,鼎銘二紙,淡墨棰拓,名家舊藏,原紙未裱。
藏家簡介:顧廷龍(1904~1998),字起潛,號匋誃,江蘇吳縣人。著名文字學家,版本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工詩文、書法,尤精金文大篆。畢業于燕京大學研究院。1932年起任燕京大學圖書館采訪部主任,兼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名譽編輯,參加考古學社。1939年和陳叔通等創辦私立合眾圖書館,主持館務。解放后,任上海圖書館館長。
稿鈔跋校本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75??葉道芬、黃彭年等題跋《翁方綱致諸名家尺牘冊》
清寫本
12通18頁?紙本
著錄:1. 《陶樓文鈔》卷十一《書翁覃溪先生手札后》,黃彭年,民國十二年(1923)刻本。
2. 《清代詩文集匯編》之《陶樓文鈔》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開本:29×16.3cm
RMB: 200,000-300,000
提要:拍品為清代著名學者翁方綱于乾隆后期至嘉慶二十一年(1816)間致友人信札冊,內收致趙秉沖(謙士)一通、王昶(蘭泉)一通、江藩一通(鄭堂)、伊秉綬一通(墨卿)、孔繼涵(葒谷)二通、瞿中溶(萇生)一通、錢大昕(辛楣)一通、董洵(小池)一通、周菊塍(菊人)二通、孫星衍(淵如)一通,共計十二通。均為《翁方綱年譜》及《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所未載。錦面潢裝,封面豫立墨筆題簽“翁覃溪尺牘”,內頁葉道芬、黃彭年二家應鏡溪之請,考據上款,書記邊側,并尾題長跋。翁氏作為干嘉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篤嗜金石,于京師及南北各地廣交錢大昕、孫星衍、江藩、伊秉綬等官員、學者、名士,極力搜羅名碑善帖,主張“望風觀氣”之外,以訓詁、考訂治學,解經證史。尤對《化度寺》、《廟堂碑》、《蘭亭》等碑刻墨跡考據甚深,著有《化度寺碑考》、《廟堂碑唐本存字》、《蘇米齋蘭亭考》等存世。此冊即收錄其致王昶《廟堂碑》雙鉤本、得見伊秉綬《宋拓廟堂碑》、贈錢大昕《圉令趙君碑》之信件,可窺其金石交誼之日常;此外翁氏于著述考訂甚嚴,冊中除分貽友朋《繆篆分韻》、《粵東金石略》、《復初齋集》、《兩漢金石記》諸書之外,亦有請王昶為其復勘《蘭亭考》行文之語,及應邀書畫題詠斟酌再三之事;另還提及黃鉞(左田尚書)、金正喜(秋史)、王澤(子卿)等干嘉學派周邊人物,涉獵甚廣,可為后世考訂翁氏生平及書風諸多補益。
2020西泠秋拍 | 苔岑之契,當非偶然:翁方綱致諸名家尺牘冊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9??吳湖帆題簽周煉霞舊藏《美人書六卷》
(明)徐震 撰
清順治間鈔本
1函3冊合訂1厚冊?竹紙
著錄:1.《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子部/小說家P1048,線裝書局,2005。
2.《吳湖帆文稿》丑簃日記P75,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開本:28.5×18cm
RMB: 200,000-300,000
提要:《美人書》又名《女才子書》、《女才子集》、《女才子傳》等,為秀水徐震所撰女性題材傳奇小說,約成稿于明末清初。存世有十二卷本、四卷本、六卷本三種。此即為《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之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六卷。后落實政策發還。
此本首列目錄及美人十項標準,內收明馮小青(附李秀)、楊碧秋(附張麗真)、張小蓮、崔淑、張畹香、陳霞如(附玉娟、小鶯)六美人傳奇,以賢智、膽識、情韻等全新角度,描繪女性生活。每人一卷,每卷前有引,卷尾附月鄰主人、釣鰲叟、幻庵等評語,及影摹馮夢龍、徐渭、徐震等人題詠,文章結構迭床架屋,前所未見。文中“玄”、“寧”等字皆不避清諱,是為《美人書》傳抄之早本。另可見蔣汝槑于行間、書眉處墨筆書評。
據《丑簃日記》中記載,此原為傅植夫托吳湖帆欲售與蔣祖詒(谷孫)之本,后為螺川詩屋主人周煉 霞珍藏,三冊合訂,灑金封皮潢裝,吳湖帆墨筆為之題簽二則,如此諸家淵源,是為海上畫壇之佳話。
藏家簡介:周煉霞(1906~2000),字紫宜,室名螺川詩屋,江西吉安人。十三歲從鄭壺叟學畫,擅仕女、花卉,造詣精深。詩文亦佳,撰寫小說,名聞于時。為中國美協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暮年移居美國。
題簽者簡介:吳湖帆(1894~1968),名萬、倩,字東莊,號倩庵、丑簃,江蘇蘇州人。為西泠印社社員,其梅景書屋培養了王季遷、陸抑非、徐邦達等書畫名人。收藏甚豐,精鑒別、填詞。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為海上重要名家,亦為海上“三吳一馮”之一。
歷代刻本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38??宋刻《回溪先生史韻卷第三十二》殘葉
(宋)錢諷 輯
宋刻本
1葉?白麻紙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子部/類書P1058,線裝書局,2005。
半框:22.5×16.5cm?整幅:27×35cm
RMB: 30,000-50,000
提要: 此書又稱《史韻》、《回溪史韻》,為現存較早之韻排類書。其因韻目編排檢索之長,為后世所重。明《永樂大典》即承繼其體例,依《洪武正韻》編排。
是書存世宋刻本皆為殘帙,經查國內公藏僅國家圖書館存七卷(卷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卷第四十三至四十五),北大圖書館存一卷(卷三十三,有缺葉)。拍品為卷三十二之第四葉,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版心下方鐫刻工名。字體娟秀,背覆襯紙。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40??明嘉靖山西刻本《文潞公集四十卷》
(北宋)文彥博 撰
明嘉靖五年(1526)王溱刻本
1盒4冊?白棉紙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宋別集P1248,線裝書局,2005。
半框:20.2×14.5cm?開本:28×16.5cm
RMB: 120,000-180,000
提要: 是書為文彥博之子文維申所輯其父文集,宋本無見。此為現存之最早本,系呂柟巡按山西時依沁水李叔淵所得鈔本校勘,倩山西平陽守令王溱(字公濟)付梓。
此本前刊呂柟序言,內收文氏所作古賦、古律、律詩、表啟等,詩文風懷婉麗,雅近西昆。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舊裝原簽,行格舒朗,刀法樸拙,可窺明代山西地區版刻風格之一隅。此本拍場首現。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39??明毛晉汲古閣初印本《宋六十名家詞》二十七種
(明)毛晉 輯
明崇禎間毛晉汲古閣刻本
3函24冊?竹紙
參閱:《中國古籍善本總目》集部/詞類P1844,線裝書局,2005。
半框:19×14.5cm?開本:25.2×17.6cm
RMB: 200,000-300,000
提要:是書又名《宋名家詞》,是現存最早刻印的一部宋詞總集。全書共分六集,收曼殊《珠玉詞》至盧炳《哄堂集》,共六十一家。每家之后,均附識語,收羅宏富。編排以詞集付梓之先后排序,為明以后大規模刊刻詞集之始。故百年來為學者傳誦,書板至清時仍有刷印,然面貌與初印者相去甚遠。
拍品內收蔣捷《竹山詞》、謝逸《溪堂詞》、毛幵《樵隱詞》、程垓《書舟詞》、趙師使《坦庵詞》、趙長卿《惜香樂府》、葛勝仲《丹陽詞》、侯寘《孏窟詞》、曾覿《海野詞》、楊無咎《逃禪詞》、洪瑹《空同詞》、沈端節《克齋詞》、張榘《蕓窗詞》、洪咨夔《平齋詞》、李公昂《文溪詞》、趙彥端《介庵詞》、晁補之《琴趣外篇》、盧炳《烘堂詞》、韓玉《東浦詞》、黃公度《知稼翁詞》、陳與義《無住詞》、王千秋《審齋詞》、杜安臣《壽域詞》、呂濱老《圣求詞》、周紫芝《竹坡詞》、陳師道《后山詞》、盧祖皋《蒲江詞》,共計二十七種。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典型汲古閣竹紙初印,紙墨俱精,殊為難得。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41??黃鈞川學齋舊藏《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
(漢)揚雄 撰
明嘉靖十二年(1533)顧春世德堂原刻本
1函4冊?白紙?
參閱:1.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子部/儒家P790,線裝書局,2005。
2. 《中國善本書提要》子部/叢編類P2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半框:20×14.5cm?開本:26.8×18.3cm
RMB: 80,000-100,000
提要: 《揚子法言》宋本有三,宋庠本、宋吳所據本、建寧四注本,以監本為最善,此書即明嘉靖世德堂主顧春據宋嘉佑國子監本校勘而出,為東晉李軌,唐柳宗元,北宋宋咸、吳秘、司馬光五臣音注本,世德堂《六子全書》之一。葉德輝《書林清活》將世德堂本列入明代私家版刻至精者。
此本前刊宋咸、柳宗元序言及目錄,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白口,四周雙邊,書口上鐫“世德堂刊”四字。為世德堂原刻本,行格舒朗,大字仿宋。藍灑金紙封皮,品相尚佳。
藏家簡介: 黃鈞(清道光間),字次歐,江蘇嘉定人。室名川學齋。有宋陳揆《中興館閣錄》、明丘集《陽春草堂稿》抄本存世。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42??方功惠碧琳瑯館藏《虛齋看太極圖說一卷》
(明)晉江蔡清 著
明刻藍印本
1函1冊?白棉紙
半框:18.5×13.5cm?開本:25.5×15.5cm
RMB: 100,000-120,000
提要:明代著名理學家蔡清,一生致力于理學研究,是明代朱子學說的集大成者。所著《太極圖解》即是對朱熹《太極圖說》的進一步詮釋,然原書久佚。此《虛齋看太極圖說》即明嘉靖間其門生易時中、后學王慎中所輯蔡清《太極圖解》匯編而成,是目前可見蔡清此書之最早版本,未見國內公藏著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所收已是清代其裔孫蔡廷魁匯刻《虛齋三書》本,且書名由《看太極圖說》改為《太極圖說》。
此本為碧琳瑯館舊藏,封面前人墨筆題名《虛齋太極圖解》,前刊嘉靖丁酉(1537)易時中序言。扉頁方功惠于墨筆摘錄四庫評注,并記四庫所收實非原本。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左右雙邊,單魚尾,行間多處墨釘及朱筆圈點。藍墨刷印,紙質綿白,拍場首現,或為孤本。可為后世校讎《虛齋三書》及研究閩學后繼提供珍貴文獻史料。
跋者簡介:方功惠(1829~1897),字慶齡,號柳橋,清湖南巴陵(今岳陽)人。歷官廣東鹽道知事、潮州知府。以藏書與校刊書籍著稱。藏書室名碧琳瑯館。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56??新舊唐書互證二十卷
(清)趙紹祖 撰
清嘉慶古墨齋原刻本
1函6冊?白紙
提要:此書摘取新、舊《唐書》一千一百三十二事,以兩《唐書》比勘同異、補正脫謬,兼以《資治通鑒》、《通鑒考異》、《唐會要》、《新唐書糾謬》、《金石錄》及清盧文弨、錢大昕等人著述參訂,因校勘嚴謹,故為后世研究兩《唐書》所記史實,諸多裨益。傳世多見廣雅書局重刻本,此原刻流傳稀少,向為藏書家所珍視。
此本前刊牌記及目錄,內頁白紙承印,墨色如新。
參閱:《清代版本圖錄》P71,黃永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半框:20.5×14.5cm?開本:27×16.5cm
RMB: 60,000-80,000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43??鴻雪因緣圖記初集、二集、三集?
(清)麟慶 著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揚州精寫刻本
1盒1函6冊?白紙
參閱:《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p189,鄭振鐸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半框:19×13.5cm?開本:29.5×17cm
RMB: 120,000-180,000
提要: 是書為清中期家刻本之代表作,全書共三集,每集分上、下兩卷,一事一圖,一圖一記,共二百四十篇,汪春泉等繪圖。作者麟慶性好山水,此乃一生游歷之作,所載風土人情、倫常遭際、政事文章,集中反映了道光年間各地社會風貌。
此書初、二集脫稿于南河節署,因未得良工,只刊刻了文字部份。至麟慶歿后三年(1849),其子崇實、崇厚始在揚州覓得良工,將初、二、三集的圖文付梓刊行。鄭振鐸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稱其“以圖來記敘自己生平,刻得很精彩,可考見當時的生活實況”。
此本前刊戈載題名及牌記,每集前附目錄及自題小像,收潘世恩、許乃普、阮元、祁寯藻、郎葆辰、鐘世耀等諸家序言,內頁版畫線條細致精美,人物形象生動。綾邊包角,瓷青紙封面,保存尚佳。
完顏麟慶(1791~1846),字伯余,號見亭,滿洲鑲黃旗人。嘉慶十四年進士。道光間官江南河道總督十年。著有《鴻雪因緣記》、《凝香室集》、《黃運河口古今圖說》等。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89??讱庵集古印存三十二卷
(清)汪啟淑 輯
清嘉慶九年新安汪紹增重輯鈐印本
2函16冊?紙本
開本:29×18.5cm
RMB: 250,000-300,000
提要:是譜為汪啟淑將家藏之印檢視集印成帙,成32卷,卷前有魯曾煜、徐光文、汪紹增等序,汪啟淑作凡例,冊尾金洪銓跋尾。封面刻印金農題簽:“集古印存,壽門金農題”。集內漢銅印中鈕式青綠俱精而印文模糊者不能割愛,已多有之,若刻面雖佳系是臨摹則概不收入;譜中注文,恐有訛誤畫蛇添足,盡注明銅玉而已;宋元牙角印記以及有明諸公石章,間留款識附注其下,以資考據;此譜不分朝代前后,錯綜其間,另開生面;凡諸古印或得之同好珍藏或得諸市購,粗述其出處爵里,刻版刷印于背面;每卷卷前綠墨印有“新安讱庵汪啟淑鑒定,梅影汪紹增珍藏”字樣。鈐印考究,朱泥璀璨,歷經二百余年,品相保存仍完整,殊為不易。
輯者簡介:汪啟淑(1728~1799),字慎儀,號秀峯,又號讱庵,自稱印癖先生,室名飛鴻堂,安徽歙縣人,寓杭州。監生,官刑部、戶部員外郎、兵部方司郎中。家有開萬樓,藏書數千種,尤酷嗜印章,秦漢宋元明清數萬鈕。著有《飛鴻堂印譜》、《集古印存》、《漢銅印存》、《退齋印類》等。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340??龔心釗自藏批校本《瞻麓齋鬻后所存古印譜》
(民國)龔心釗 輯
清末鈐印本
1厚冊?棉連紙
說明: 高式熊先生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半框:13.5×10cm?開本:26.5×16.5cm
RMB: 20,000-30,000
提要: 拍品為龔心釗自藏本,扉頁有其題識,據題識可知此本為龔心釗光緒甲午后,出售其所藏古鉨印中偽者、蝕損者或剔鐫者之后,存印所鈐之譜。內收秦漢古鉨及花押等印蛻230余枚,每頁一至六枚不等,于墨色邊框內,書口上鐫“瞻麓齋古印征”字樣。扉頁龔心釗墨筆題記自光緒丁亥(1887)至甲午(1894)收印經歷,及此冊輯訂緣起,并于內頁標注品評諸印“真”、“偽”、“磨”、“損”等,足見其審鑒之功。舊裝一厚冊,為高式熊先生舊藏,封面有其題簽。
跋者簡介: 龔心釗(1870~1949),字懷西,號仲勉,室名瞻麓齋,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光緒間出使英、法等國,后出任加拿大總領事。工書,平生篤好文物,收藏精品頗多,如秦商鞅方升、戰國越王劍、宋代米芾、馬遠等名家書畫等。
題簽者簡介: 高式熊(1921~2019),高廷肅,字式熊。振霄仲子。浙江鄞縣人。幼受庭訓,讀經史及漢唐詩文、治說文。稍長,從事篆刻,得諸前輩之開示,于治印源流有所契合。工書,自署其齋曰“小云在堂”。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 436??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罕見之最早正確版
(民國)陳望道 譯
1920年9月印本
1冊56頁?紙本
開本:18×12.2cm
RMB: 400,000-500,000
提要:此為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1920年9月二版一冊,系市場所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譯全本。此版本為《宣言》最早之正確版本,當時僅印1000冊。本冊發現之前,已知存世的初版與二版共十余冊,分別藏于國內各圖書館、檔案館及紀念館等官方機構。?
我國出版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由陳望道于1920年8月翻譯,作為“社會主義小叢書”第一種,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公開出版1000冊(封面照片紅底),很快售缺;9月重印1000冊(封面照片藍底),也一銷而空,本冊即為其中之一。初版由于時間緊迫,印刷排版時封面標題錯印成“共黨產宣言”,二版時標題被更正,為留存于市場上最早之正確版本。因內容、排版基本一致,一般亦將初版、二版統稱為1920年8月本。 作為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雖被奉為經典,但初、二版由于年代久遠、時局動蕩等原因,半個多世紀來從未被發現,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在上海發現初版初印。每次1920年8、9月兩版《共產黨宣言》的發現,都會引起轟動。 中譯本《共產黨宣言》的出版與發行,在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影響了中國20世紀的歷史進程。毛澤東1936年在延安接見美國記者斯諾時說,有三本書使他建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最早的一本就是陳望道的《共產黨宣言》。周恩來在建國后,甚至當著陳望道的面說:“我們都是你教育出來的。”并向陳詢問翻譯時參考的版本問題,在得知是以英文版為主后,周恩來更是用英文與陳望道交談,一同商討本書翻譯上的一些問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