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天成——記漢中石門摩崖早期拓本兩種
日期:2021-01-13 15:00:27 來源:西泠拍賣
拍賣
>意趣天成——記漢中石門摩崖早期拓本兩種
石門所在地漢中,因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故有"小江南"之稱,又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但漢中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交通極為不便,物資運輸受到阻礙,于是,漢中有了舉世聞名的棧道,也就是后來李白筆下的蜀道,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橫跨秦嶺天險,貫通南北,連通褒水、斜水,修在一條長250千米的峽谷中。該谷南口名"褒谷",地處原褒城縣境;北口名“斜口”,在眉縣。故統名褒斜谷,而修在這里的棧道也就名褒斜道了。

這條開鑿于東漢永平年間的隧道,是世界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隧道,為紀念石門隧道的開通,當時鎮守漢中的郡守鄐君下令,將石門隧道開通過程以文字形式刻于山崖之上,史稱《漢中太守鄐君開通褒斜道碑》,俗稱《大開通》,此摩崖也是石門出現的第一處摩崖石刻,褒斜道自東漢以來,因政治和軍事原因時開時閉,每一次開通,或地方官府紀功、或歷代文人詠嘆,大多采取摩崖石刻的方式,直至明清世代不絕,不下百種,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摩崖石刻群。前人擷取東漢至南宋出類拔萃的十三種,號為“石門十三品”,尤以東漢《大開通》、《石門頌》、《楊淮表記》以及北魏《石門銘》為貴。想是石門諸品中,以此四大品傳拓最早,今所見石門地區摩崖石刻的早期拓本多以棉紙淡墨施拓,其面貌與氣息遠非晚清作為商品大規模棰拓的拓片可比。本次西泠秋拍征得其中兩種——《石門頌》高字本以及《楊淮表記》整紙早期淡墨拓本。關于《楊淮表記》拓本早晚的鑒定,學者主要圍繞末行首“黃”字展開,如方若《校碑隨筆》云:“舊拓本末行無黃門之黃字,翁氏《兩漢金石記》闕之,王氏《金石萃編》補足之。今據拓本黃字固未泐,蓋當時遺拓也?!?/span>張彥生先生《善本碑帖錄》載:“見白棉紙舊拓本,末行黃門卞玉等字完好。道光間拓本黃門卞玉等字失拓,近拓黃字只存上少半,下大半石裂損”。其見解是“黃”字完好者早于“黃”字失拓的道光拓本。馬子云先生的看法是最早康雍間拓本無“黃”字,較晚拓本有“黃”字或“黃”字下大半,王壯弘先生《增補校碑隨筆》載:“乾隆前拓本,黃門、卞玉四字完好然此四字往往失拓,近百年拓本“黃”字只存上半,下半裂損?!比挥^察原石末行黃字正當凹處,早期拓本中一類無“黃”字本應為拓工粗率失拓或是為圖省事不拓所致,撇開“黃”字這個傳統但并不可靠的考據,看其他幾處新發現的考據并結合紙墨特征來鑒定楊淮表記拓本的早晚更為可靠。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1?漢楊淮表記摩崖早期拓本
清乾隆前拓本
1軸? 白棉紙
198×63cm
RMB: 50,000-80,000
提要:漢《楊淮表記》書法古拙疏逸,妙趣橫生,與《大開通》、《石門頌》、《石門銘》同列石門十三品,此本與石門摩崖早期拓本如未剜本《大開通》、“惟”、“高”字本《石門頌》、“此”字本《石門銘》紙墨類似,神完氣足,應為同一時期拓本。
參閱:宋松、王欣,《漢楊淮表記拓本考》,載《書法叢刊》2020年第4期,文物出版社。


據宋松、王欣《漢楊淮表記拓本考》(載《書法叢刊》2020年第4期,文物出版社),此本應屬最早版本“當、隸”未損本之有“黃”字本,其典型特征如首行“尚書侍郎”之“郎”字左下方可見一片向上凸起的石皮層,其頂端為半圓弧狀。五行“功德牟盛”之“牟”字,該字“厶”部與“?!遍g有一呈四邊形的筆畫空隙區域,表現在拓本上是一處小色塊。早本為近長方形的形狀,稍晚本則是小倒梯形,其面積較早本泐損少許。五行“當究三事”之“當”字,該字下部 “田”字左下有一小石皮層,早本呈拇指,頂端較平,晚拓皆損傷變小。六行“司隸”之“隸”字,早本筆畫明顯,右部撇畫與捺畫清晰,兩筆交叉處上方有一橢圓形小石斑,稍晚本則筆畫交叉處模糊不清,橢圓形小石斑已脫落不見。再晚本則“隸”字右下部已損傷。
本場另有石門頌“高”字本,紙墨淡雅,亦為難得之品。楊守敬評石門頌云:其行筆如野鶴閑云,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

▲2020西泠秋拍?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Lot?362??漢楊孟文石門頌
清拓“高”字未剜本
1函1冊38開半? ?紙本? ??開本:34.8×20.8cm
RMB: 80,000-120,000
提要:是碑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立于東漢建和二年(148),與略陽《郙閣頌》、甘肅《西狹頌》并稱“漢三頌”。碑體結字縱橫開闔,挺勁大方,素有“隸中草書”之稱。
是冊錦面前人羅紋紙墨筆題簽,剪裱舊裝。碑文第二十一行“高”字下半剝蝕泐白,墨色勻凈,是為摩崖之精拓本。

1月14日 C廳??
16:00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專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