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碼觀看 本場圖錄)
研樸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專場

研樸堂故主在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關心愛護滬上諸多書畫名家,文革風波過后,歷經浩劫,前輩大家之間的惺惺相惜令人動容,其高邁風骨亦留存于鑒賞雅玩,代代相傳。
本專場研樸堂后人友情提供重要標的一組三件,便是“李研吾珍藏古物、陸儼少書、徐孝穆刻”三老共賞之絕妙珍品。
英石底座銘文: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為研吾同志寫白香山詠石詩句,甲子春月,陸儼少記,孝穆刻。
只見英石賞石體態嶙峋,頂部嵌空玲瓏婉轉,底部具峰巒巖洞之狀,正如春云初起,萬疊爭飛。石表極為皴皺,溝壑脈絡皆曲折漣漪,如群峰巉巖,亦似縹緲波濤。石色青灰,表面干澀,較少包漿,尤如干裂秋風,意境沉郁蕭森,更顯古拙蒼茫之氣。

合米萬鐘藏玩“谿云”英石供石擺件、靈璧石小米拜石供石擺件、配以米萬鐘行書立軸 一組三件
石中部呈束腰結構,底部修冶收縮,為明代賞石崇尚奇逸靈動的造型特點。與宋元時古樸渾厚,平淡天真的風格不同。此石宛轉而生奇,玲瓏而生巧,氣韻生動,如溪山云靄,盡靈秀飛動之妙,洵奇物也。
篆書銘米萬鐘“仲詔石玩”印 
石名“谿(溪)云”,暗合蘇軾《行香子》詞: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賞石木座題句為李研吾上款,由著名書畫家陸儼少所書,竹刻大家徐孝穆所刻白居易《雙石》詩句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筆走龍蛇,婉轉流麗,為石增輝。今之好石者能得幸以見米芾、米萬鐘聯結一體, 時空交錯,自是感懷不已。

原配木座底座題句 “甲子春月為硏吾同志寫白香山詠石詩句”
木座呈幾案式,臺面為平面,中部挖隨形凹穴以嵌入賞石。座以整塊木料雕成,寬廣厚實,使賞石整體的視覺中心降低,更覺沉穩敦厚。木座腿部外翻呈卷云形,線條流暢宛轉,與賞石之造型得以呼應,渾厚質樸之中仍見靈巧匠心,亦體現明代審美之情趣。


整體視之,賞石造型若一高士佇立,頭戴帽冠,含胸垂首,低頭拱手,呈揖拜之姿。

所配木座以一木整挖,隨形而制,直壁,底承長方形足,臺面隆起,飾一周連珠紋,挖隨形凹穴以嵌入賞石底部,契合緊密穩定。表面包漿溫潤,造型端莊挺拔,更突顯賞石瘦勁、高聳之勢。此外木座還鎖定了看面與視角,更突顯出“小米拜石”的主題。

白居易《雙石》末句: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漸恐少年場,不容垂白叟。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

三件佳品,三位老友,先賢咸集,名家舊藏,甚為難得。
此番佳趣,當為知者所重。
米氏文房藏石各具形勝,奇巧殊絕,皆為珍品。后此石輾轉流傳三百余年,至近代藏于李研吾先生處,與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高鳳翰 “小方壺” 賞石,同為齋中清供,洵為百年古物。

李研吾又配以米萬鐘行書立軸 “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筆法精細,豪邁大氣。舊配軸套,上有題簽“米萬鐘行書”,鈐“李硏吾選藏”朱文印。
據研樸堂少主人回憶,此件米萬鐘書法立軸為其父李研吾于60年代自上海文物商店購得,并配布囊及題簽。




▲2020西泠秋拍
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
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與米芾同有泉石之癖者,不僅有其明代后人“石癡”米萬鐘,風流猶前人肩,還有賴于其他文人的參與。
明代以來,文人畫家寄托山水之思于賞江南山石之趣,其中即有文征明。太湖石不僅是文征明的畫中經常出現的元素,還是他書齋中常伴之長物。

石背面修治較平,斷如陡崖,上有文征明題刻,銘曰“云峰永寶”。正如文征明題刻所云“似云非云,停云于斯”,石如煙靄云濤,吞吐變化,靈氣十足,恰與文征明之書齋“停云館”名稱相合。



▲2020西泠秋拍
明·文征明藏太湖石“云峰永寶”供石擺件
銘文:1.云峰永寶。征明(白)。
???2.似云非云,停云于斯。征明。
說明:此件供石原配明代雞翅木底座。
帶座高:41cm?座長:26cm
RMB: 500,000-800,000
藏者簡介: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號衡山、停云,別號衡山居士,齋名停云館,江蘇蘇州人。貢至京師,授翰林院待詔。文師吳寬。書學李應禎,擅行草與小楷,尤其小楷溫純精絕。繪畫初師沈周,后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諸家,于山水、人物、花卉無所不精,是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領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塊太湖石立峰,上尖而下闊,質地細膩堅密,石表蒼潤嶙峋,有明顯的風化剝蝕,撫之卻光滑溫潤,為時常盤玩供養所致,可知為主人心愛之物。石體多孔洞,嵌空玲瓏,連環貫通。如文征明之曾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云“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
這塊太湖石不僅是文征明創作的靈感來源,還是他隱逸山林的精神寄托,以如云峰之石供于停云館中,獨坐晤對,水聲山色,可競來相娛。



▲2020西泠秋拍
明-清·天坑石“天池”供石擺件
說明:供石原配紅木底座。
帶座高:25cm?座長:24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石造型奇絕,從多個較角度觀賞,各具形態。石呈橫勢,隆起處經盤撫摩挲,色澤淺而溫潤,質地細密。巖脈曲折扭轉,呈波折結構,相互層疊擠壓,如云水婉轉。

▲2020西泠秋拍
明·黑太湖石“遠航”供石擺件
說明:所承木供石原配雞翅木底座,為幾案式,束腰,四內翻圭足,臺面為平面踩邊,中央挖隨形凹穴嵌入賞石,造型簡潔端莊,重心沈穩,具有明式意味,與賞石之氣韻相襯。
帶座高:35.5cm?座長:33.5cm
RMB: 50,000-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太湖石橫峰,形似連綿峰巒,又如波浪漣漪,由左至右逐級升高,坡壑明顯。因受水流激嚙而多孔洞,清潤靈動,得天劃神鏤之巧,嵌空玲瓏之致。左側石體略薄,突兀呈脊稜狀,鋒芒凌厲,廉劌如劍戟,有向內合圍之勢。


▲2020西泠秋拍
清·英石“如意”供石擺件
帶座高:24.5cm?座長:37cm
RMB: 120,000-1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供石原配黃花梨山形底座,臺壁竪直,臺面隆起,如山崖層巒,逐層抬高,至頂端開五處隨形凹穴嵌入賞石下端,并使一端太抬高,以突顯賞石之態勢,匠心精妙。
石表上端平滑圓潤,高低起伏處如龍之鼻、額、眼眶之形;下側多渦孔竅穴,褶皺嶙峋,又極似斑斑龍鱗,亦如龍須怒張,鬃毛鬣鬣,形神兼備。石色上層青灰,下層黝黑,色澤分明,似龍出于淵,駕奔濤,卷溟渤,露頭角白浪。


▲2020西泠秋拍
清·靈芝“浮云”清供擺件
說明:下承紅木架式底座。
帶座高:32cm?座長:17cm
RMB: 30,000-5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2020西泠秋拍
明·昆石“觀云”供石擺件
帶座高:52.5cm?座長:26cm?座寬:22.5cm
RMB: 50,000-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底座出版: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第139頁,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
供石原配木底座,呈長方形,中部束腰,平面臺面起鼓踩邊,中央挖隨形凹穴;束腰之上的臺壁為直壁,下部分外膨滿覆卷云紋;底足整挖而成,分立四角,兜轉有力并飾相同的卷云紋。該座包漿醇厚,整體造型端莊、壯碩,裝飾隨意,浪漫,具有典型的明式風格。
此石呈黃褐色,表面多顆粒狀晶體,高低起伏,突隆累累,即為《長物志》中所言“核桃塊”一類。石表因長年撫摸而形成包漿,過度自然,隆起處光澤瑩亮溫潤,凹陷處表面枯澀,因土漬沁積,色澤較深。


▲2020西泠秋拍
元·靈璧石“春筍”供石擺件
帶座高:19cm?石高:15cm?座長:14cm
說明:供石原配紫檀底座,雕刻有左右對稱的卷云紋飾。
RMB: 無底價
來源:1.泥留齋舊藏。
???2.研樸堂遞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出版: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第215頁,三聯書店出版社 ,2002年。
此石呈立峰狀,上尖下闊,巍然秀潤。上似扁斧,下成矩形,左下部有一孔洞分別向左側和后部通透;前面傾斜,后面平直。石形方圓相兼,嵌空玲瓏,渾厚樸拙,即丑又怪,雖擅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
石表溝壑縱橫,有縱橫粗線痕,或開如斷裂,或坳坎逶迤,縱橫包絡,若龜兆,若蠶絲,如青蚓之走泥,似黑虬之鱗甲。石色嵐翠,青綠間雜以黃、白色巖脈,白者如山間曳云,黃者如抹霞返照,背面遍遺朱色石皮,如東坡之赤壁。久經摩挲,隆起處覆以濃郁的包漿,敷腴如臘,更覺瑩然光潤,平滑靈秀。
細察此石修治,后面上部有人為的斷面。前面的線痕曾經刻劃,但因為年代久遠,其邊沿已現磨痕。左下部孔洞的四周無雕鑿痕跡,洞壁表面與石體表面節理也一致,因此孔洞應為天成。底面經截鋸子而成,因此十分平滑,但已有磨痕,表明此石原無底座而直接立置于書案等家具上。據研樸堂少主人回憶,此供石曾與友人Richard Rosenblum一并前往哈佛大學專業儀器測定,此石年代距今2000年左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