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 A廳?

▲2020西泠秋拍
文征明(1470~1559)? 雨過寒原圖
設色紙本? 立軸
說明:王三錫、張學良、張群鑒藏。
按語:此作約為文征明在七十歲后所作??钭R書法上加入了晉唐之法,質樸成熟。其晚年的行書,突破了早年結字細弱,提按變化少,甚至放棄了提按的寫法。連筆處纖弱不生澀等弊病,筆觸日漸成熟,運筆沉著穩健。款識齊平靠向上畫心,也符合當時的行文款識習慣。畫面上鈐有晚年悟言室印,更能說明此作為其晚年作品。將其晚年無心魏闕、放逸山水間的舒暢心情表露無遺。文征明繪畫題材豐富,尤精山水,而此時文嘉和陸治作為其學生,分別獲其樹木和山石畫法之精髓。該作由王三錫、張學良、張群鑒藏,來源可靠,為文征明晚年佳作。
129.5×46.5cm

▲2020西泠秋拍
仇英(1482~1559)、文伯仁(1502~1575)繪、文嘉(1501~1583)題? 柳蔭倦繡圖
水墨紙本? 立軸
說明:仇英、文伯仁合作,文嘉題款。余集、劉錫嘏題跋,跋中上款人“暎山”應即為清代著名藏書家查瑩。吳湖帆舊藏并題簽,溥儒題簽。
委托人家屬直接得自吳湖帆本人。
按語:本作應為目前所見仇英、文嘉、文伯仁合作孤品。拍品上鈐有吳湖帆四處藏印并題簽真跡,可見吳湖帆對于此作之重視。
溥心畬以擅白描人物著稱,題簽鑒定此畫為真跡。此畫可能為其畫法來源之一。
67.5×35.5cm









▲2020西泠秋拍
吳寬上款,李東陽、王鏊、趙寬、毛澂、陳璚等唱和,張純修補畫、翁方綱等跋?吳寬宅園玉延亭圖卷
水墨紙本? 手卷
出版:1. 《書畫鑒定100講》P29,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著錄:2. 《半江趙先生文集》卷一,趙寬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趙榆刻本。
3. 《朱臥庵藏書畫目》,朱之赤撰,清代寫本。
4. 《明史擬稿》卷一,吳寬趙寬條,尤侗撰,清康熙刻本
5. 《宸垣識略》,吳長元輯,清乾隆刻本。
6.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五,于敏中編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制義科鎖記》卷二,同鄉條,李調元撰,清乾隆四十三年雨村書屋刻本。
8. 《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志十三》坊巷上,周家楣、繆荃孫編纂,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
9. 《京師坊巷志稿》卷上,清朱一新著,清光緒年間。
10. 《燕都叢考》p202,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 《中國園林史》p164,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12. 《燕都覽古詩話》p136,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北京市志稿8宗教志名跡志》p513,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14. 《故宮博物院十年論文選1995-2004》p666,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5. 《歷代詞賦總匯明代卷第6冊》p3575,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
說明:吳寬上款。
李東陽題引首及跋。
趙寬、毛澂、陸容、施文顯、胡超、朱文、李杰、江瀾、王鏊、陳璚、周庚、翁方綱共十三人題跋。
朱之赤、張純修、彭冠生、謝佩真、龔玄稚舊藏。
裱內存明末清初朱之赤裝裱。
按語:玉延亭為吳寬京師宅園中一景,曾為吳寬邀約文人舉行雅集的重要場所。玉延亭在成化中于亦樂園內重構,時有沈周作玉延亭圖,至清代張純修時,惜圖已佚,只剩引首及眾人唱和。故張純修以沈周遺意作畫,補在引首。
本卷除張純修和翁方綱外,其余唱和均為吳寬上款,且唱和者與吳寬聯系密切,有其門生,親友和醫生。其中王鏊、李東陽是文人巨擘,陳璚為吳寬莫逆、趙寬為吳款弟子、毛澂為弘治六年狀元、陸容稱“婁東三鳳”,另有施文顯、胡超、李杰、江瀾、周庚、朱文甚至是吳寬的私人醫生的題跋。
本卷后有翁方綱長跋,據史料節錄出唱和丟失的部分。朱之赤、張純修、彭冠生、謝佩真、龔玄稚舊藏。畫心內尚存明代裝裱,趙寬賦用拱花箋,陸容用蠟砑砑光箋,陳璚、周庚、趙寬等人用砑花箋,由朱之赤騎縫章可知,至少不晚于明末。
毛澂與趙寬的書法《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僅收一件,且《玉延亭賦》被收入《趙半江先生集》中置之卷一的首篇,本作對于趙寬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毛澂的《重修玉延亭記》也著錄在《毛文簡公集》中。卷后翁方綱仿吳寬手跡是我們目前能見到的翁方綱最早的書法之一。李東陽篆書尚存不多,各大博物館共計數件,就引首篆書“玉延亭”而言,從寫法上看,可能是當時為了刻匾。
從翁方綱題跋可知,本卷曾作為一手材料由時任編修朱筠(竹君)錄入欽定《日下舊聞考》,指出《春明夢余錄》與朱彝尊原書將玉延亭、海月庵位置定為皇城之西為不實傳聞。此舉改寫了之后北京志史和建筑史中造園的考訂。因此不僅在藝術史,在園林史上也是重要事件。
畫心:120×24.5cm ?引首:72×24cm ?題跋:85.5×22cm ?120×24.5cm ?179×22.5cm ?140×22cm ?199×22.5cm ?24.5×184cm

毛澄為弘治六年(1493)癸丑狀元。
引首原款題為辛丑,后改為甲辰,可見毛澄此書最初于三年前之辛丑已寫成。


明末清初以后,沈周原圖,吳寬原跋佚失,至清中期張純修臨補沈周原畫、翁方鋼臨補吳寬原跋。

趙寬出吳寬之門,此篇《玉延亭賦》為明嘉靖四十年(1561)趙榆刻本《 半江趙先生文集》的首篇趙氏跋文書于一整張的箋紙之上,中段有大量拱花暗紋。


陸容,施文顯、胡超、朱文、李杰、江瀾、王鏊、陳璚、周庚等皆與吳寬交好,時常雅聚,詩詞唱和,其中陳璚跋文中存有朱之赤接縫章,由此可知此卷仍存明末清初裝裱。


李東陽跋文此前可能裱于卷首,常被展卷觀賞,故品項不佳,但從紙張暗紋來看,前后一致。

《宸垣識略》,吳長元輯,清乾隆刻本。

《朱臥庵藏書畫目》,朱之赤撰,清代寫本。

《 半江趙先生文集》卷一,趙寬撰,明嘉靖四十年 (1561 年 ) 趙榆刻本。

《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四十五,于敏中編著,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姚綬(1422~1495)? 春山扁舟圖
水墨紙本? 立軸
出版:1.《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二卷P105,圖S13-032,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2.《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一卷P269,圖A56-009,東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故宮博物院院刊》P29,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4期。
說明:項元汴、盛龍升鑒藏。他們都與畫家同為嘉興名士,其中盛龍升與另一位同鄉李日華交好。
按語:在中國文人畫史上,姚綬對吳門風格的興起舉足輕重,因為他是最早復興元代文人畫風格的重要畫家,比如這件是仿嘉興老鄉吳鎮的《春酒放舟圖》,這種吳鎮風格直接影響了他的后輩沈周,進而明四家才成為可能。
《春酒放舟圖》中,項元汴鈐有四方印之多,可見作為明代著名收藏家的項氏非常喜歡這件作品。項元汴的收藏是吳門畫家廣泛學習的范本,由此推論,文征明曾過目過此作。
值得一提地是,《春酒放舟圖》對嘉興而言,還有一層意義。在項元汴之前,嘉興藏家盛龍升收藏過此作品,盛氏是嘉興另一位偉大鑒賞家李日華的朋友,所以畫面上所有的人都和嘉興有關,包括畫家的仿作對象吳鎮。
62×35.5cm?



出版物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王?翚(1632~1717)畫,眾友人唱和?為弟子顧荇文作碧梧村莊圖
設色紙本? 手卷
1684年作
出版:1.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P220-221,香港藝術館,1985年。
2. 《清初六家與吳歷》P272-273,Urban Council,1986年。
3. 《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二卷P44-45,S1-015,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
4. 《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P38-39,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4年。
5. 《四王山水畫集》P68-73,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著錄:6. 《古緣萃錄》卷九P1,清邵松年著。此作品在《古緣萃錄》卷九列為首件作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石印本。
7. 《清畫家詩史》第三冊丙上四,清李浚之著,中國書店,民國十九年(1930年)。
8. 《歷代著錄畫目》P66,人民美術出版社,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9. 《清初六大畫家》P50,世界書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10. 《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P180,徐邦達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11. 《一代畫圣王石谷紀念館》P5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展覽:12.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香港藝術館,1985年10月至1986年1月。
13. “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4年3月至6月。
按語: 此卷是王翚為其早年弟子顧荇文所作。顧荇文為元代名士顧瑛后裔,當時被目 為“江南才子”,嘗住蘇州虎丘,所居名“碧梧村莊”,此畫即為王翚特為顧荇文所作齋號圖。卷上顧荇文收藏印“顧荇文秘玩”與上海博物館王翚為顧荇文作《傳燈圖》一致,此為此拍品鑒藏鐵證。
此作在邵松年《古緣萃錄》卷九中列為首件,即為首件清代藏品,可見其位置之重要。據《古緣萃錄》載:“康熙庚申(1680年)九月至十月,石谷、壽平、笪重光以及石谷弟子楊晉和顧荇文合作絹本山水冊,贈給愚一道兄;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5年)中秋,石谷客秦淮水檻,為其高足顧荇文寫《碧梧村莊圖》?!?/span>查王翚年譜,此時王翚在南京吳開治家里避暑,因此王翚于中秋月圓之時,客居異地,為弟子憶寫他人故鄉居所,別有一番意義。
此卷難得之處在于畫后唱和均與王翚同時代,且同為顧荇文上款,唱和之人亦是王翚友人、眾弟子, 有陳啟貞、許朝元、周而衍、黃泰來、宗元鼎、許承家、范荃、張韻、涂酉、桑豸、閔崧、葉舒穎、朱虹等十三人。題跋者之間關系如:周而衍是王翚和惲壽平的朋友,平時多有交往?,F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王翚《仿古山水四段》卷題跋中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翚往潤州赴笪重光約之前,與惲壽平、周而衍一起聚于宜興史鑒宗(繩遠)家。王翚《仿古山水四段》卷上也有周而衍的題跋。黃泰來為另一題跋者宗元鼎婿,王翚好友黃云次子。黃泰來承家學,曾陪同孔尚任到興化,拜訪過李蘭、李沂及王仲儒、王熹儒等清初詩畫名人。宗元鼎為王翚故交王士禎弟子。
唱和之后又有羅天池、楊慶麟、邵松年三位清代鑒藏家題跋。存許漢卿裝裱并題簽,附跋文另紙一頁。
畫心:132×26.5cm ?題跋:336×27cm ?52×29cm

《古緣萃錄》第九卷,邵松年輯,光緒甲辰(1903年)石蘭室石印。
此作品在《古緣萃錄》卷九列為首件作品,即為首件清代作品。
???
《清畫家詩史》第三冊丙上四,清李浚之著,中國書店,民國十九年(1930 年)

出版及著錄封面

▲2020西泠秋拍
王?翚(1632~1717)?松風澗響圖
設色絹本?立軸
說明:吳湖帆題詩堂,孫儆、高吹萬、繆谷瑛等題跋。俞吟秋舊藏并題簽及題跋。
101×54cm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王原祁(1642~1715)? 仿北苑山水卷
水墨紙本? 手卷
1702年作
出版:1.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P48,第一百一十一號“王原祁”取自本拍品,文物出版社,1987年。
著錄:2. 《古緣萃錄》第十卷P4,邵松年輯,光緒甲辰石蘭室石印。
3. 《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P204,徐邦達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說明:楊慶麟、邵松年鑒藏并題跋,邵松年題簽。
畫心:228.5×44cm 題跋:23.5×6cm×2 ?44×10cm ?46×34cm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 P48,第一百一十一號“王原祁”取自本拍品,文物出版社,1987 年。

《古緣萃錄》第十卷,邵松年輯,光緒甲辰(1903 年)石蘭室石印。

▲2020西泠秋拍
惲?向(1586~1655)?為廷俞作淺色山水
設色紙本?立軸
1639年作
著錄:《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P136,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說明:吳湖帆題簽。金傳聲、嚴信厚、趙趙樓鑒藏。
按語:此作為徐邦達著錄中打星號之作品,即為見過原作并認定真跡。
133.5×50cm

《 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P136,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此作為徐邦達著錄中打星號之作品,即為見過原作并認定真跡。



▲2020西泠秋拍
惲壽平(1633~1690)畫、弘?旿(?~1811)對題? 山水花卉書法冊
水墨紙本?冊頁(二十四頁)
出版:1.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235,第八十九號“正法眼藏”,第九十八號“謙古堂圖書”,第一百零五號“瑤華道人”,第一百零七號“瑤
華道人詩畫”,第一百一十號“瑤”“華”,第一百一十四號“好春書室”,第一百二十六號“創觀齋主人”,第一百二十九號“縱浪大化中”,第一百三十五號“開尊邀落日”,第一百六十六號“菉竹猗猗”,
第一百七十一號“樂閑安?!?,第一百八十八號“瑤”,“華”取自本拍品,文物出版社,1987年。
著錄:2. 《穰梨館過眼續錄》卷十三,光緒十七年(1891年)陸氏家刻本。
3. 《歷代著錄畫目》P318,福開森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4.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惲壽平》P145,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
說明:弘旿對題。陸心源、高吹萬鑒藏。
22×19cm×24

《 穰梨館過眼續錄》卷十三,光緒十七年(1891 年)陸氏家刻本。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235,弘旿部分自用印取自本拍品,
文物出版社,1987 年。


▲2020西泠秋拍
鄒一桂(1686~1772)、張鵬翀(1688~1745)畫,錢陳群(1686~1774)、張若靄(1713~1746)、劉統勛(1700~1773)、彭啟豐(1701~1784)、葉承點[清]、黃之雋(1668~1748)、嵩壽(?~1775)、王世樞[清]、紀逵宜[清]、金梁(1878~1962)題? 為勵宗萬作竹溪圖題詠冊
設色紙本? 冊頁(共十六頁)
著錄:《鄒一桂生平考與<小山畫譜>校箋》P205-208,遼寧教育出版社,2012年。
說明:勵宗萬上款并題跋,張若靄題簽并題跋。
存清中期原裝裱。
按語:?勵宗萬當年居京城海淀,因別業內有竹數竿他便改號“衣園”為“竹溪”,并常常邀文人墨客、當朝翰林相聚,賞景吟詩,是冊《竹溪唱和詩冊》即由此而來。
雍正十三年,勵宗萬以海淀寓所書窗前數弓之地,迭石疏泉、使藏曲折,種筱其傍,各為之名,若漱玉泉、小東坡等凡十六景,囑張鵬翀繪《竹溪圖》并集友人題和裝成是冊,更難能可貴的是冊中鄒一桂亦為竹溪主人勵宗萬精心寫象,鄒一桂以花鳥名于世,此作應為市場謹見鄒一桂寫照作品,極為罕見。
冊中近十位友人跋者皆為當朝翰林,而題簽者張若靄亦為雍正進士,且為相國張廷玉之子,官至吏部尚書。如此陣容可見勵宗萬地位之高、人脈之廣。康熙六十年勵宗萬以二甲十八名賜進士出身時年僅十七歲,可謂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之后,仕途通暢,后入翰林,歷官至刑部侍郎。眾跋者中除鄒一桂的哥哥鄒升恒得功名早于他,是康熙五十一年的進士,黃之雋、錢陳群皆與他同年,即同為康熙六十年進士,其他人得功名都比他晚,諸如彭啟豐、鄒一桂、張鵬翀皆為同年進士,都是雍正五年進士,彭啟豐還是當年狀元,鄒一桂是二甲第一名,張鵬翀是三甲第十名。而以年齡論,勵宗萬則最小,他比其中年齡最長的黃之雋要小三十八歲,比錢陳群小二十歲,他們都是他的兄長乃至長輩,但以功名論,他卻是他們的“學長”,所以勵宗萬在當年是甚為得寵的。
題耑:32×24cm ?畫心:32×24cm×2 ?題跋:32×24cm×13

▲2020西泠秋拍
宋?人?瑞禽圖
設色絹本?鏡片
說明:陳淮、潘正煒等鑒藏。
直徑26.5cm

▲2020西泠秋拍
陳子和(明)? 樹蔭仙人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20×74cm



▲2020西泠秋拍
王達[明]? 聽雨樓諸賢記卷
紙本? 手卷
1407年作
著錄:1.《鐵綱珊瑚》卷五,朱存理,明弘治年間刻本(1480 年左右)。
2.《清河書畫舫》卷十一,張丑,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1616 年)。
3.《續書畫題跋記》卷五,郁逢慶,明崇禎年刻本。
4.《珊瑚網》,汪珂玉,明刻本。
5.《佩文齋書畫譜》,卷一零零,孫岳頒,清康熙四十七年內府刻本。
6.《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一,卞永譽,清康熙年刻本。
7.《趙氏鐵珊瑚網》卷十五,趙琦美著,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響泉集》卷十三,顧光旭,清乾隆五十七年刻嘉慶增刻本。
9.《江村銷夏錄》卷三,高士奇,清乾隆劉氏修潔齋刻本。
10.《書畫總考》,高士奇,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全浙詩話》,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清嘉慶元年怡云閣刻本。
12.《辛丑消夏記》卷四,吳榮光,清道光刻本。
13.《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八,陳田,清陳氏聽詩齋刻本。
14.《珊瑚木難》卷一,明朱存理,民國烏程張氏適園叢書。
15.《東青館集》乙集卷七,張鑒,民國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
說明:鄭道乾鑒藏并題簽。
按語:展卷“當仰其清風素范,益勵其德哉”。據史料記載,王蒙《聽雨樓圖卷》元代藏盧士恒家,明初歸沈成甫,成甫即為自己一座臨溪的小樓題名為“聽雨樓”,并于永樂五年把圖卷寄至京師請王達作記。后來沈成甫將此卷贈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淵,沈孟淵為此卷專門建造了一座“聽雨樓”,并將此卷代代相傳,至沈周時尚在其家。后來迭經大藏家項元汴、宋犖、成親王、吳榮光珍藏守護,并累見于明清書畫著錄。“聽雨樓“的故事就這樣被越來越多文人雅士演繹、豐富、傳承。而今,王蒙《聽雨樓圖卷》已佚,本拍品王達《聽雨樓諸賢記》顯得更為珍貴,它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元明之際蘇州地區文人唱和雅集的盛況,也向我們呈現了筆法精妙,一派元人氣象的書法精品,簡言之,王達《聽雨樓諸賢記》彷佛不只是一件單純的書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傳承。
從文本的角度來看,這是元代人撰寫元代人傳記的珍貴稿本。?
113×24.5cm

《續書畫題跋記》卷五,(明)郁逢慶,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珊瑚木難》卷一,明朱存理,民國烏程張氏適園叢書。

《辛丑消夏記》卷四,吳榮光,清道光刻本。

▲2020西泠秋拍
天然和尚(1608~1685)? 行書 五言詩
紙本? 立軸
出版:1.《廣東文物》上冊P83,廣東文物展覽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2.《廣東歷代書法圖錄》P153,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說明:謝志峰鑒藏。
按語:天然和尚字麗中,別字天然,號丹霞老人,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師,廣東番禺人。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飶]道獨禪師弟子,歷主丹霞海幢芥庵華首諸剎。天然和尚出家前已與愛國詩人陳子壯等結社唱和、議論時事,出家后仍先后在光孝寺、海幢寺和羅浮山、丹霞山等地開壇主講,宣傳愛國、保持民族氣節。所以他的書法作品中一般會落款丹霞老僧丹霞老人等。清軍入關之后,作為海幢寺第二代住持,后又在廣東番禺縣創建海云寺,成為抗清義士或拒不入仕的明朝遺民的庇護所。文人學士、縉紳遺老等云集禮歸,一度投靠天然和尚門下的徒弟數千人??煞Q得上是佛門一時之龍象,法門一方之砥柱。
170×42cm


出版物

▲2020西泠秋拍
王鐸(1592~1652) 行書 五言詩
綾本? 立軸
出版:1.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10周年紀念中國書法名品展》P108,日本中華書店,1988年。
2. 《中國書法全集61(王鐸一)》P221,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
3. 《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P84,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王鐸書畫編年圖目》P255,文物出版社,2004年。
5.《王鐸書法全集(二)》P546,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年。
著錄:6. 《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第一冊P55,京12-126目,文物出版社,1986年。
展覽:7.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10周年紀念中國書法名品展”,中華書店株式會社、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主辦,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1988年7月5日至20日。
說明:許炳榛、潘仕成、葉大莊等舊藏。
北京文物商店舊藏。
247×50cm

出版及著錄封面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黃道周(1585~1646)?楷書?曹遠思推府文治論
綾本?手卷
1644年作
出版:1.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P1152,第二圖“黃幼平”、第三圖“黃道周印”、第四圖“闕下完人”取自本卷,文物出版社。
4. 《方以智與<周易時論合編>考》P190,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
5.《黃漳浦文集》上冊P157,國際華文出版社,2006年。
說明:吳湖帆題簽,王同愈題引首,沈維賢題跋。附此件考釋文章一冊。
孫煜峰、朱孔陽舊藏。朱孔陽題木盒。
引首:78.5×32cm?畫心:263×31.5cm?題跋:43×31.5cm

吳湖帆題簽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董其昌(1555~1636)?草書?古詩卷
絹本?手卷
著錄:《中國古代書畫圖錄》第十六冊P383,魯4-11,山東省濟南市文物商店,1997年。
470×25.5cm
▲2020西泠秋拍
董其昌(1555~1636)?行書?七言詩
灑金紙本?立軸
1625年作
詩文著錄:1.《容臺集》,董其昌撰,明崇禎三年(1630年)初刻本。
2.《董其昌全集》二P462,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說明:董其昌此作為乾隆皇帝賜英和本。英和、高絡園舊藏。
按語:本拍品為高絡園舊藏乾隆皇帝賜英和本,為英和、高絡園舊藏。從此作左上角“賜本”與“臣和恭藏”印即可知。此作為董其昌乙丑年(1625)所作,以一種“熟后求生”的態度來看待書法,其創作亦如此。從以“?!睘楹诵某缟刑煺孀匀惶烊さ乃枷胙由於?。當他認識到創造率真超逸的澹的同時,創造“?!钡囊饩常仨氁芯?、成熟的筆法技巧。正如禪宗所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140.5×43cm

▲2020西泠秋拍
鄭板橋(1693~1765)? 墨竹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69×79.5cm

(局部)

▲2020西泠秋拍
華嵒(1682~1756)? 柳蔭鴛鴦圖
設色絹本? 立軸
按語:?華嵒的書風一路偏俊逸,即他自然的書寫風格;一路有魏晉鐘繇之風,偏工整端正,然而兩種書風是同時期并存的。此作即后一種。
華嵒竹葉的畫法以此作為典型:葉端表現為枯潤、勁韌且開叉,這種形狀離不開華嵒對用筆的把控,明顯的表現出他這一時期的特征,融古典于個人風格于一身。
而以畫幅尺寸上來說,這種近似方形的尺寸與當時揚州地區所用屏風尺寸相近,可能原制即是屏風,體現當時揚州畫派走向市場的審美取向。
揚州八怪或生長于揚州,或為外省來此僑居,先后集結于揚州,在揚州的書畫市場上賣自己的書畫作品。華嵒此作約作于剛到揚州之時,畫面簡潔明快,而華嵒則將“簡”作為了一種意趣和物態。他融文人畫和民間藝術的優點于一身,真正體現了筆墨服務于形神。
110×95cm


▲2020西泠秋拍
陳洪綬(1598~1652)? 勸蒲觴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645年作
出版:《玉蓮齋藏畫》P155,榮寶齋,2006年。
著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楊人愷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年。
說明:張大千、張善孖、謝稚柳、徐平羽等鑒藏。徐平羽題簽。
據楊人愷《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勞繼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此件為鑒定小組認定之作。
127.5×62.5cm



▲2020西泠秋拍
八大山人(1626~1705)?書畫合璧冊
水墨紙本?冊頁(十六頁)
出版:1. 《八大山人全集》P17-25,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2. 《八大山人書畫集》P70-85,東京堂出版社,1975年。
說明:譚觀成等舊藏。
按語:譚觀成對歷史上不甚明晰的作品鑒賞有其獨到的方法。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八大山人無款水墨紙本《竹石圖軸》,有吳昌碩跋,是為譚觀過眼。譚氏鑒藏的一些作者作品不一定不常見,例如文俶,文征明玄孫女、文從簡之女所作《花蝶團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韓希孟繡花卉蟲魚冊》后有其題跋,現藏上海博物館等。胡文楷夫人王秀琴編寫《歷代名媛文苑》(顧廷龍作序)時曾借其珍秘作材料,王國維所購《花草粹編》入藏北大前曾藏譚處。時譚觀成所藏,皆受到博物館與學界肯定。
25.5×22cm×16

《八大山人全集》P17-25,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74 年

《八大山人書畫集》P70-85,東京堂出版社,1975 年

▲2020西泠秋拍
藍瑛(1585~1664后)? 林巒歸棹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622年作
按語:本幅為藍瑛三十八歲時所作,天啟年間的藍瑛作品為其形成風格的重要時期,且的為親筆。本畫面所用設色無論青綠、赭石都極淡雅,是難能可貴保持原有狀態的佳作。
50×29.5cm

▲2020西泠秋拍
藍瑛(1585~1664后)? 古松長青圖
設色紙本? 立軸
按語:藍瑛在晚明潮流的影響下仿作宋元,晚年則更廣泛求仿一些唐宋高古的風格。此蒼松氣勢撼人,卻尤為扁平蒼古,松針的畫法也是僅見,纏繞的小花及墨牡丹,倒是他一貫的花卉風格。
李衎(1245~1320)是元代畫竹高手,此件與我們今天理解的李衎風格相差較遠,但卻不失為藍瑛腦中的繪畫史藍圖。這種現象在職業畫家的群體中是常見且重要的風格案例。
157.5×80cm

▲2020西泠秋拍
查士標(1615~1698)?林皋吟眺圖
水墨紙本?立軸
出版: 《明清畫家印鑒》P485,第十九號“查士標印”取自本拍品,王季遷編,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177×49cm


▲2020西泠秋拍
董邦達(1699~1769)? 臨李成寒山古木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764年作
說明:法式善、龐萊臣、潘延齡等鑒藏,法式善題跋。
44×34.5cm

▲2020西泠秋拍
吳東發(1747~1803)? 林壑溪橋圖
設色紙本? 立軸
說明:褚德彝、王禔、潘飛聲、吳征題跋,趙眠云舊藏。
79×34.5cm

▲2020西泠秋拍
吳定(?~1688)? 山水冊
設色紙本·水墨紙本? 冊頁(十幀)
1686年作
按語:吳定被稱為漸江的“四大弟子”之一。吳定初宗漸江,兼臨唐宋元明諸家山水作品為圖譜,詢為藝苑指南。畫作中多能覓見新安真山的形骸神韻及新安前輩的筆墨遺跡,后為“新安畫派”第二代之中堅。
30×21.5cm×10

▲2020西泠秋拍
弘?旿(1743~1811)?山水對題冊頁
水墨紙本·設色紙本?冊頁(十二頁)
1784年作
27×18cm×12

▲2020西泠秋拍
紀曉嵐(1724~1805)、劉墉(1719~1804)、于敏中(1714~1779)、王杰(1725~1805)、錢陳群(1686~1774)、王際華(?~1776)、錢伯坰(1738~1812)、謝墉(1719~1795)、王芑孫(1755~1817)、英廉(1707~1783)、施源[清]等? 致董邦達、董誥信札冊
紙本? 冊頁(五十二頁)
說明:董邦達、董誥父子上款。紀曉嵐為董邦達弟子。
尺寸不一(冊頁尺寸:26.5×16.5cm)

▲2020西泠秋拍
伊秉綬(1754~1815)、許乃普(1787~1866)、周壽昌(1814~1884)、宋葆淳(1748~?)跋,趙孟頫(1254~1322)自題、楊叔謙[元]繪?趙孟頫小像卷
設色紙本?手卷
1318年作
出版:1. 《選學齋書畫寓目筆記》,<楊叔謙·趙魏公小像卷> 上,第九卷,清崇彝編,民國十一年(1922年)選學齋刻本。
2. 《湖社月刊》第八十五冊P4,民國廿三(1931年)。
3. 《藝林旬刊》第四十一期,封面,民國十八年(1929年)。
4. 《藝林旬刊》合訂集(1至72期),天津市古籍書店,1993年影印本初版。
5. 《湖社月刊》合訂集P1374,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5年。
6. 《中國歷代畫目大典·遼至元代卷》P171,周積寅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著錄:7. 《歷代著錄畫目正續編》P703,(美)福開森,容庚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說明:伊秉綬題引首,題于金粟山藏經紙上。
許乃普、宋葆淳、周壽昌題跋。周壽昌、周瀹蕃等鑒藏。狄平子題簽。
引首:63.5×27cm?畫心:29×22.5cm?題跋:210×26.5cm


▲2020西泠秋拍
王時敏(1592~1680)?佳簟帖
紙本?鏡片
出版:《清代名人手札甲集》卷一P28,上海華南印書社,民國十五年(1926)。
說明:吳省庵舊藏。本拍品列為《清代名人手札甲集》首件作品。
27.5×11.5cm

▲2020西泠秋拍
張鳳翼(1527~1613)? 早年小楷?前后出師表合璧
紙本? 鏡片(二幀)
1556年作
說明:李煜瀛舊藏并題跋。原世界書局總經理李韻清舊藏并轉贈李煜瀛,后經葉恭綽鑒賞。
附李煜瀛講述來源總跋文一頁。
按語:此為目前僅見張鳳翼所作完整前后《出師表》,且為高壽的張鳳翼二十九歲時所作,雙重罕見。
45×23cm? 48×23cm?

▲2020西泠秋拍
汪士慎(1686~1759)? 行書 觀天龍八部圖詩
紙本? 鏡片
詩文著錄:《揚州八怪全書》第三卷P422,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年。
54×19.5cm

▲2020西泠秋拍
高翔(1688~1753)? 用蘇軾韻作立春詩
紙本? 鏡片
42×15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