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 B廳
1月16日 B廳
09:30 萃古熙今·文房古玩專場
13:00 研樸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專場
14:00 文房清玩·古玩雜件專場




▲2020西泠秋拍
lot1568
近代·周煉霞舊藏吳湖帆畫并書盛丙云刻周煉霞上款黃楊木刻竹石詩文筆筒及黃楊木卷幾墨床一組兩件
1.筆筒銘文:湘江風雨夜,千載孰知音。用夏仲昭筆意寫小文房為螺川如弟清玩。癸巳上元倩識。丙云(白)。
2.墨床銘文:正好賭句攜尊鈿,思凝魂,倚畫檻,相憐花簇臨金鏡,怕惹云昏情何限,一卷春風,雙袖香痕。倩庵書為螺川詩屋。螺川詩屋(白)
1.筆筒高:12.5cm?口徑:7.5cm?
2.墨床高:2cm?長:17.5cm?寬:4.5cm
RMB: 180,000-350,000
來源:周煉霞舊藏、舊用。
作者簡介:吳湖帆(1984~1968),名萬、倩,字東莊,號倩庵、丑簃,江蘇蘇州人,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澂之孫,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大家,早年與溥儒被稱為“南吳北溥”,后與吳子深、吳待秋、馮超然在畫壇并稱“三吳一馮”。收藏甚豐,精鑒別、填詞。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靈秀享譽畫壇。
作者簡介:盛丙云(1909~1968),原名松,號秉筠。原籍浙江嘉善,現代竹刻名家。早年在上海張石園家中刻竹,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滬結識吳湖帆、江寒汀、唐云等國畫大師,曾拜吳湖帆為師。
藏者簡介:周煉霞(1908~2000),字紫宜,號螺川,書齋名“螺川詩屋”,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14歲始學畫,先后師從尹和白鶴鄭凝德,17歲起學詩,師從朱古微,后又從蔣梅笙學詞。與吳湖帆唱和甚多。周煉霞的畫風格清新,設色明凈,詩詞多佳句,著有《嚶鳴詩集》、《學詩淺說》(與瞿蛻園合作)等。她的畫風和詩風氣息相通,若與她本人相比,則有“畫如其人”和“文如其人”之感。





▲2020西泠秋拍
lot1570
清·李嘉福自用五彩芙蓉石浮雕螭龍叢竹詩文鎮紙
銘文:1.翰寶(白)。北溪。
???2. 清曉朝回秘閣中,坐看宮榭落花濃。圖書左右天香滿,人在蓬萊第一峯。光緒甲申夏,嘉福賞玩。笙魚(白)。
???3.石門李嘉福臧(朱)。
???4.進德脩蓺。石佛菴主。
長:15cm?寬:8.8cm
RMB: 650,000-900,000
藏者簡介:李嘉福(1839~1904),字麓蘋,號笙魚,一號北溪,自署石佛庵主、語溪老民,室名延秋舫,浙江石門人,流寓吳縣。吳待秋之岳父。工書畫,精鑒賞,收藏極富,筑“阿寶閣”藏項氏天籟閣舊物。



▲2020西泠秋拍
lot1571
清·周尚均制壽山石雕仿藤編焦石圖海棠蓋盒
款識:尚均。
高:2.6cm?長:10.6cm?寬:9cm
RMB: 500,000-800,000
來源:紐約佳士得2006年9月19日,第10號拍品。
作者簡介:周彬[清],字尚均,傳為康熙時福建漳州人,傳曾被招至宮廷做御工,擅長壽山石雕刻,尤精印鈕制作,所作獸鈕、博古印鈕,渾古樸茂,精細工巧得鬼工之譽,常于博圖案中或錦邊紋飾中隱刻雙鉤隸書“尚均”二字作記,是清初制鈕第一高手。現故宮博物院藏有其所制人物及印鈕作品。



▲2020西泠秋拍
lot1575
清·尤袤、錢泳、趙叔孺銘帶眼水波紋隨形端硯
銘文:1. 噴靈液,銀河開。截崑璧,剖珠胎。遂初堂銘。
???2. 下巖北壁石眼圓,青綠碧白黑暈,數重有瞳子,南壁石不及。石貴潤色,貴青紫眼,貴翠綠圓正有瞳子。此硯為下巖上品,梅華溪居士錢泳記。
???3. 二弩精舍收藏(朱)。
說明:原配紅木老硯盒。
高:3.7cm?長:13cm?寬:10cm
RMB: 800,000-1,200,000
銘者簡介:1. 尤袤(1112~1194),字延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號樂溪、木石老逸民,常州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藏書家。祖父尤申,父尤時享,治史擅詩。
?????2. 錢泳(1759~1844),原名鶴,字立群,號梅溪、臺仙,室名履園,江蘇金匱(今無錫)人。嘗客畢沅幕,為嘉道間著名學者。精研金石碑版,工八法,尤長隸古,兼及書畫。著述頗豐。
?????3. 趙叔孺(1874~1945),名時棡,字叔孺,以字行,齋號仆累廬,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1911年寓居上海專事書畫創作,名重當時。書工四體,花鳥山水,皆擅勝場。富收藏、精鑒賞。為海上名家之一。


▲2020西泠秋拍
lot1576
清乾隆·御制仿古青銅螭虎紋詩文石渠硯
硯底銘文:1.大清乾隆仿古。
?????2. 螭為子,虎其變,象大人,合成硯。綈幾絲綸出朶殿,勑幾省成慎宵旰,古訓是式遑耽玩。乾隆御銘。比德(白)。
說明:原配日本老木盒。
高:7.5cm?長:14.5cm?寬:14.5cm
RMB: 350,000-50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569
清乾隆·楊法銘計芬藏紫檀詩文琴形臂擱
銘文:1.亂花臨水心無事,哺志醉懷空自壯。已軍(朱)。
???2.小隅珎臧(白)。
長:26.5cm?寬:5cm?
RMB: 350,000-600,000
銘者簡介:楊法(1696~1748后),名世法,字已軍,號孝甫、孝父,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寓居江蘇揚州。工篆籀,亦善隸書、草書,受當時揚州畫派影響,書風別具一格,有自己面目。馬宗霍謂其:“狂草恣逸,殆不可識。殊無筆法。”兼精篆刻。著有《瓠尊集》。為“揚州八怪”之一。
藏者簡介:計芬(1783~1846),初名煒,字小隅,號擔石,浙江嘉興人。性嗜古,善鑒別。山水、人物、佛像皆能離絕町畦,別出古韻,要其平生自在花鳥,世亦以此推之。藏硯不下三百方,以蓮葉硯為最貴。



▲2020西泠秋拍
lot1567
近代·劉海粟繪徐孝穆刻黃花梨山水詩文大筆筒
銘文:青青人不識,獨抱歲寒心。癸丑中秋劉海粟。劉海粟印(朱)。壬子夏劉海粟畫于存天閣。劉海粟印(朱)。孝穆(朱)。
高:18cm?口徑:18.8cm
RMB: 180,000-250,000
繪者簡介: 劉海粟(1896~1994),字季芳,號海翁,別署靜遠老人、游天閣主,江蘇常州人。工書畫、詩文。歷任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名譽院長,教授。上海美協名譽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出版有《劉海粟畫集》多種。
作者簡介:徐孝穆(1916~1998 ),別名文熙,江蘇吳江人。早年畢業于上海新華藝專,擅篆刻、繪畫,尤精刻竹、硯、紫砂茶壺。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上海市文管會編纂。徐孝穆是著名南社詩人柳亞子外甥,與畫家唐云關系密切。


▲2020西泠秋拍
lot1572
清康熙·碧玉雕龍鈕幾暇摹古寶璽
印文:幾暇摹古。
高:6.5cm?長:7cm?寬:7cm
RMB: 380,000-600,000
來源:巴黎佳士得2011年6月7日,第310號。
此件寶璽選用碧玉整雕而成,雙龍鈕,屬典型的清代宮廷制式。雙龍身軀粗壯,借體共享,交疊合錯。兩個龍首相背前視,頂角后擺分岔,鬃鬣張揚,雙目狹陷,短吻闊鼻,大口獠牙,唇須頜髭飄然垂落。鱗片滿身,四肢強健有力,利爪著地,威風凜凜。璽印矮扁,平面四方,以柳葉大篆銘刻“幾暇摹古”四字。 ??? 在清代帝后寶璽中,除國寶以外,所占比重最大者當為皇帝們平時鈐諸御筆書畫上的各式各樣的閑章。其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為盛。這些閑章內涵豐富,從各個側面反映出清代皇帝們自身的性格特點、生活情趣及文化修養。這些印文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大體可分為年號璽、宮殿璽、鑒藏璽、嘉言詩詞璽和花押五類。本件屬書畫自用的閑章,而《康熙寶藪》卻曾著錄此印文。 ??? 和歷朝皇帝一樣,清代諸帝在位期間都刻有或多或少的御用璽印,這些璽印材質多樣,雕刻精細,當時的工藝水平,加之又是皇帝經常鑒賞鈐用之物,故成為十分重要的宮廷文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皇帝璽印多有流失。就清代皇帝御用璽印而言,順治以前留下來的極少,而康熙以后雖留存較多,但仍是殘缺不全。想要全面具體地了解每皇帝御用璽印的歷史狀況,惟有依靠《寶藪》。 ??? 所謂“寶藪”,即皇帝御用璽印的印譜。是將皇帝御用璽印收集鈐蓋,裝訂成冊,以流傳后世。在清代以前并無“寶藪”之名,也未見有將皇帝璽印制作印譜的記載,“寶藪”一詞是乾隆皇帝的發明,寶藪制作也發軔于乾隆時期。當時制成的寶藪雖然只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但乾隆帝卻命工匠制作了多個空寶藪冊,以備后繼者使用。嘉慶以后諸帝都沿襲這一成例,每當新帝即位,都要將大行皇帝的御用璽印收集在一起,統一保存,并制作《寶藪》留存。沿至清朝滅亡,各個皇帝基本都有《寶藪》存世。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慈禧的《寶藪》,成為研究清代帝后寶璽的最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 康熙時期制作的御用寶璽數量不小,但到底制作了多少,其大小、印文、質地、鈕式如何,由于檔案的缺失都無從查考。尤其是近代以后,中國陷于內優外患之中,康熙御用寶璽大部分從宮里散出佚失,想單從現藏實物全面了解康熙御用寶璽的全貌已不太可能。而《康熙寶藪》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收錄了絕大部分的康熙寶璽,成為公認的鑒定康熙御用璽印的重要依據。 ??? 而今查閱,2016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的《康熙寶藪》內恰有此“幾暇摹古”印文,或正是本件所鈐。


▲2020西泠秋拍
lot1573
明·青白玉雕盤龍鈕寶璽
高:14.5cm?長:14.2cm?寬:13.3cm
RMB: 300,000-500,000
來源:邦瀚斯拍賣。
玉質青白,表面布褐色斑沁,局部有綹。采用鏤雕、浮雕、陰刻和管鉆技法作盤龍鈕,圓眼長須,龍嘴齊平,雙角后抿,須發飄揚貼于頸背,脊背處有凸起橫節紋;軀干遒勁,龍爪緊抓璽面,龍身滿飾斜網格紋,四足處有火焰紋和卷云紋,端肅敦儀,凜然生威,龍盤桓印臺方寸之間,神態威猛張揚,有躍起騰飛之勢,刀法凌厲酣暢,細節處又一絲不茍,充分展現了皇室制器難以企及之恢宏精湛。
此印鈕工藝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而目前所見明代帝王印存世極少,相比較于曾經鈐蓋在內府所藏書畫、圖書上的印章,大多已無可覓其蹤影。即使目前故宮所藏的數方明代帝后印,也都是石質、體量偏小,同時還有焚燒過的痕跡。明代帝后寶璽為什么沒有保存下來的問題曾引起清代乾隆皇帝的注意,他在御制文《書明列代玉冊事》中曾作過專門考釋。
乾隆寫道:“若其玉寶,則固囫圇之物,磨去其字,仍然一寶,改制它器,隨意可成。且宋元近代,其冊燹,遷其重器,寶失而冊存,其理固然。”乾隆帝認為明代帝后玉寶璽或被改做它用,或毀于戰亂之中,或毀于火災。所以從乾隆時期開始,人們便一直認為明代帝后的玉寶璽已經不復存在。
明代帝王下葬所用謚寶共有三種,分別為絹寶、香寶和玉寶。其中絹寶用絹和紙糊制,上謚儀式完成后即焚化,世間不可能留存;香寶用木雕制,在梓宮入葬時安置于陵寢中;玉寶用玉雕制,尊藏于太廟,三者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只是材質和工藝不同。目前考古發現的明代帝后謚寶只有1957年出土于定陵的四方香寶,分別屬于萬歷帝及其皇后。均用梨木制成,方形,上雕盤龍鈕,印文為陽文篆書,四字一行,其中神宗萬歷皇帝的香寶高14厘米,面13厘米,與《明史》中的記載“篆文,廣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盤龍鈕”基本相符。
2004年10月31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仁孝文皇后青玉龍鈕寶璽,印面尺寸為10.5厘米,由于經過火燒且已不完整,現僅存“天齊圣文皇后寶”七字,但作為當時所見唯一的明代太廟尊藏的謚寶,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并于353萬港元的價格創造了當年明代印璽的世界紀錄。將此方寶璽與萬歷皇帝香寶和永樂文皇后青玉謚寶對比,均為盤龍鈕,與文獻記載太廟玉寶制度相符,無論是印鈕形式風格,還是印面尺寸,都十分相似,如出一轍,所以說此印應該為一方標準的明代帝后寶璽。


▲2020西泠秋拍
lot1613
清·白玉菱形編織紋圍棋罐一對
1.帶座高:9cm?高:5.5cm?口徑:6.3cm
2.帶座高:9.1cm?高:5.6cm?口徑:6.3cm
RMB: 80,000-12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591
清·白玉蛙形硯滴
高:4.8cm?長:10.5cm
RMB: 80,000-12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574
清·青花玉俏色雙龍鎮紙
說明:原配紅木鏤空雕荷葉舊座。
帶坐高:6.5cm?高:4.7cm?長:8.2cm?寬:5.7cm
RMB: 450,000-6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583
清·陳玉階舊藏子卬款白玉浮雕松鼠葡萄紋筆舔
器側款識:子卬 。
帶座高:2.2cm?高:1cm?長:9.3cm?寬:5.2cm
RMB: 120,000-180,000
藏家簡介:陳玉階(Y.C.CHEN,1922~2012),江蘇江都人,香港著名收藏家。上世紀三十年代,十五歲的陳玉階拜于上海晉古齋朱鶴亭門下,收藏大家仇焱之也是朱鶴亭的學徒。五十年代初陳玉階定居香港,從事古玩行業,與暫得樓胡惠春、天民樓葛士翹、趙從衍等知名藏家交往甚篤。陳玉階先生收藏廣博,觸類旁通,尤其是在瓷器收藏和鑒賞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審美品位。2013年香港佳士得舉辦“雅趣流芳—陳玉階珍藏中國藝術精品”專場拍賣會,67件拍品100%成交。
來源:陳玉階先生舊藏。


▲2020西泠秋拍
lot1712
清乾隆·痕都斯坦風格白玉御題詩花卉紋賞盤
銘文:量材為器匪瓊英,工致訝難意想成,喀嗎匠能逞彼巧,專諸人或遜其精。相金釘寶撫無跡,簇葉攢花視有情。每憶旅獒篇著訓,摛吟還覺愧平生。乾隆乙未孟春御題。比德(朱),朗潤(白)。
盤高:1.5cm?直徑:19.5cm
RMB: 450,000-6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711
清早期·黃楊木鏤雕鳳鳥紋竹節如意擺件
長:34.5cm
RMB: 120,000-200,000
來源:法國馬賽私人收藏。

▲2020西泠秋拍
lot1699
明-清·銅書生像
高:33cm?重:2794g
RMB: 18,000-3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702
清中期·竹雕胡人馴象獻寶擺件
高:19cm?長:13cm
RMB: 80,000-1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713
清·白玉御題詩阿必達尊者山子擺件
銘文:御制羅漢贊。以沉水香,炷折腳鼎。三藏靈文,轉彈指頃。法尚不住,何像可留。問誰多事?曰此貫休。
帶座高:32cm?高:26.5cm
RMB: 280,000-4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89
明-清·銅鎏金蓮瓣型香薰一對
1.高:14.9cm?通徑:13.5cm?重:2930g
2.高:15cm?通徑:13.5cm?重:2938g
RMB: 80,000-1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714
清·白玉雕釋迦牟尼坐像
帶座高:19.5cm?高:15.8cm
說明:此件玉佛質地緊實,溫潤微沁,寶光可人,原配紅木雕雙層蓮花底座。
RMB: 500,000-800,000
此件選用白玉圓雕,頭頂摩尼寶珠,螺發滿布,天庭飽滿寬闊,面容圓潤,雙目冥閉,長鼻小口,兩耳碩大垂肩。肩披天衣,身著僧袍,左手于腹前皆禪定印,右手前伸至膝結與愿印,雙腿交盤結跏趺坐。
匠師于一塊玉料上,采用不同技法突出不同質感:面部、前胸、雙手肌膚光滑;頭發顆顆粒粒,蓬松柔和。服裝雕刻最為精彩,天衣貼肩處平整,骨肉內藏,垂襟波曲,輕搭飄然。腰部系帶,繩結鎖衫,聚皺合紋。臂肘膝蓋走勢顯體,骨點托形,疏密有致,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 ??? 玉佛像自古即為至寶,宋代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六記載:“義熙二年,師子國獻白玉佛像,高四尺二寸。”元代程巨夫《雪樓集》卷八載畏兀兒貴族大乘都入京朝見,元世祖“親賜侍宴衣冠,貂裘帽、金帶、銀器、白玉佛像、銀鈔等前后相望,恩顧良勤。”清人俞樾《春在堂詩編》有《玉佛歌》一首,詩云:“何幸一朝得此像,洵足奇跡增錢唐。曲園居士瞻禮訖,敬作長歌當短偈。與其摩挲金銅仙,不如賛嘆白玉佛。”


▲2020西泠秋拍
lot1749
清·康熙年制款銅海水龍紋簋式爐
器底款識: 康熙年制
高:16cm?長:14cm?寬:11.5cm?重:2828g
RMB: 280,000-3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60
清中期·黃玉雕摩羯魚把件
長:5.6cm?寬:3.5cm
RMB: 80,000-1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25
明·白玉紅沁有領璧
外徑:6.2cm?內徑:2.7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蘇富比倫敦。
出版:《Arts of Asia: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1983年出版,第97頁。


▲2020西泠秋拍
lot1634
明·白玉鏤雕龍紋璧
直徑:7.9cm
RMB: 220,000-30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36
元-明·浮雕紅沁雙螭龍谷紋玉璧
直徑:11.8cm
RMB: 50,000-8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86
元·白玉紅沁舞人把件
高:7cm
RMB: 50,000-8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45
元·白玉鏤雕秋山山子擺件
高:11.5cm?長:11cm
RMB: 60,000-9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632
清·黃玉龍形鎮紙
高:3.2cm?長:11.6cm
RMB: 110,000-150,000


▲2020西泠秋拍
lot1577
明·山中商會舊藏奉華款定窯葵口折腰盤
款識:奉華。
蓋內鈐印:□登之印。
高:5.2cm?口徑:19.3cm
RMB: 180,000-300,000
來源:山中商會舊藏,日本浦上蒼穹堂遞藏。
出版:《中國及其他遠東藝術(Chinese and other Far Eastern Art)》第576號,紐約阿波羅公司再版(原版1943年),1988年。

▲2020西泠秋拍
lot1578
元-明·定窯白釉仕女牛車出行擺件
高:12.5cm?長:8.5cm
RMB: 350,000-600,0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