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 A廳
王達此卷本為王蒙《聽雨樓圖》后面的一段跋文。整卷分為六部分,先為玉雪坡篆書聽雨樓三字引首,之后為王蒙聽雨樓圖,后面為王蒙、倪瓚跋,再者為好友十八人唱和,這之后為王達聽雨樓諸賢記,最后為陳頎題跋,講述該卷的來歷以及之后該卷的命運。

▲2020西泠秋拍
圖錄號: 941
王達[明] 聽雨樓諸賢記卷
紙本 手卷
1407年作
著錄:1.《鐵綱珊瑚》卷五,朱存理,明弘治年間刻本(1480 年左右)。
2.《清河書畫舫》卷十一,張丑,明萬歷四十四年刻本(1616 年)。
3.《續書畫題跋記》卷五,郁逢慶,明崇禎年刻本。
4.《珊瑚網》,汪珂玉,明刻本。
5.《佩文齋書畫譜》,卷一零零,孫岳頒,清康熙四十七年內府刻本。
6.《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一,卞永譽,清康熙年刻本。
7.《趙氏鐵珊瑚網》卷十五,趙琦美著,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響泉集》卷十三,顧光旭,清乾隆五十七年刻嘉慶增刻本。
9.《江村銷夏錄》卷三,高士奇,清乾隆劉氏修潔齋刻本。
10.《書畫總考》,高士奇,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全浙詩話》,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清嘉慶元年怡云閣刻本。
12.《辛丑消夏記》卷四,吳榮光,清道光刻本。
13.《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八,陳田,清陳氏聽詩齋刻本。
14.《珊瑚木難》卷一,明朱存理,民國烏程張氏適園叢書。
15.《東青館集》乙集卷七,張鑒,民國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
說明:鄭道乾鑒藏并題簽。
按語:展卷“當仰其清風素范,益勵其德哉”。據史料記載,王蒙《聽雨樓圖卷》元代藏盧士恒家,明初歸沈成甫,成甫即為自己一座臨溪的小樓題名為“聽雨樓”,并于永樂五年把圖卷寄至京師請王達作記。后來沈成甫將此卷贈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淵,沈孟淵為此卷專門建造了一座“聽雨樓”,并將此卷代代相傳,至沈周時尚在其家。后來迭經大藏家項元汴、宋犖、成親王、吳榮光珍藏守護,并累見于明清書畫著錄。“聽雨樓“的故事就這樣被越來越多文人雅士演繹、豐富、傳承。而今,王蒙《聽雨樓圖卷》已佚,本拍品王達《聽雨樓諸賢記》顯得更為珍貴,它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元明之際蘇州地區文人唱和雅集的盛況,也向我們呈現了筆法精妙,一派元人氣象的書法精品,簡言之,王達《聽雨樓諸賢記》彷佛不只是一件單純的書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傳承。
從文本的角度來看,這是元代人撰寫元代人傳記的珍貴稿本。
113×24.5cm
估價RMB: 3,000,000-5,000,000

而陳頎題跋為成化十六年(1480),其中提及這幅畫被沈誠甫收藏之后遞藏到蘇州沈澄之手。沈澄為此卷專門建造了一座“聽雨樓”,并將此卷代代相傳,至沈周時尚在其家。后來迭經大藏家項元汴、宋犖、成親王、吳榮光珍藏守護,并累見于明清書畫著錄。另李恩慶有聽雨樓圖臨本,今藏于故宮博物院,在題跋中提及王達此題跋。

該卷款識“時永樂五年歲丁亥二月初吉,翰林侍讀學士奉□大夫錫山后學王達識”,可知作于1407 年。王達字達善,無錫人,根據《明實錄-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六十八記載:(永樂五年六月乙未)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達卒。王達洪武年間中舉明經,以薦擢侍讀學士。參照《聽雨樓諸賢記》,王達明確提到:自叔明先生以下余髫年曾事之,自來儀以下予少年時曾交之。則知其與姚廣孝相識甚早,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佛、道、儒、兵諸家之學,與高啟、楊基等人結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選,隨侍燕王朱棣,后作為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在永樂皇帝即位后為心腹,那么王達入翰林院為學士,除了自身才學之外,可能主要得力于姚廣孝的舉薦吧。

王達作為《永樂大典》的總裁之一,也可證其才氣之過人。原本解縉受命編修《文獻大成》,后成祖覺仍有紕漏,有命姚廣孝、劉季箎與解縉重編,另特要王景、王達等五人為總裁,歷時五年,于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修成。

聽雨樓原為盧山甫自家園林,即為盧氏樓觀,曾經倪瓚、王蒙等人在此應盧山甫之邀一同欣賞燕文貴《茂林遠岫圖》,倪瓚題跋并鈐印其上。題跋時間為至正乙巳,即為至正二十五年(1365)。諸多名士即有雅會之好,而到王達書跋文之時,見王蒙《聽雨樓圖》及后面諸多或侍奉或相識人之文字,見字如面,定為感慨萬千。

元末的蘇州是一個雅集之風盛行的地方,除盧山甫、盧士恒父子之“聽雨樓”之外,其他如郭十友聚集的“北郭社”,由天如禪師住持的獅子林,陳惟寅、惟允兄弟之“淥水園”,吳縣尹張德常之世壽堂,光福徐達左之“耕漁軒”,太倉陳彥廉之“春草堂”等,皆為文人名士雅集之地,也為鑒藏雅會之地。而今只見王達《聽雨樓諸賢記》,其余散失殆盡,或為一大憾事。

《續書畫題跋記》卷五,(明)郁逢慶,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根據《諸賢記》文字,字里行間中無不體現出對或曾事或相識之人的敬佩和贊美之情。其曾聽聞盧士恒家中藏此卷,后提到沈誠甫將此卷寄與王達,并希望在后面作記題跋,于是“始得焚香展卷”,頓覺“清風凜然,毛骨頓爽,予復何言”。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元末明初之時,跨越了兩朝的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留下許多元代文人的珍貴資料。

《珊瑚木難》卷一,明朱存理,民國烏程張氏適園叢書。
王達作為王蒙倪瓚后學,而王蒙亦為趙孟頫外孫,因胡惟庸案死于獄中,王達書法絕類趙孟頫也可以說是一脈傳承。王達墨跡極少,王紱《竹爐煮茶圖》上存王達題詩。該卷尺幅較長為我們展現王達書法精妙之處,與趙孟頫《妙法蓮華經》相似。也可看出其當時趙字的廣泛流行和趙字的廣泛承認度。

《辛丑消夏記》卷四,吳榮光,清道光刻本。
該卷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元末明初文人雅集的盛況,也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為我們展現了元末明初跨越兩朝后輩對于前輩的緬懷之情。也為我們展現了王達墨跡的精妙和明初書法尚未過度到以二沈為主流之時的特征。此題跋卷以一種著書立說的形式將元末和明初吳中名士的記憶保留下來,使得雅集變為以蘇州為文化中心的文人雅士的普遍認知,并使吳地的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因而我們才能才能夠在此卷中得到如此的感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