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6日 B廳 13:00
研樸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專場
自古名賢居士幽齋好古,除一卷代山、一勺代水,還寄澄懷于拳石塊磊。西泠歷代供石專場淵源甚早,早在08年西泠秋拍首推中國歷代供石專場, 被當時國內賞石圈內的專家公認為質量較高、規模較大的內地第一個古典賞石專場拍賣。

本屆特別籌備《研樸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專場》,含硏樸堂舊藏各代賞石十數塊,囊括英石、靈璧、太湖、昆石等文石之屬。本專場另有其他各類賞石、清供、匾額、雅賞之器。來源清晰,名家舊藏,掌上珍玩,奇趣清供共計百余件,以饗各位藏家。
研樸堂故主在二十世紀六十、七十年代,關心愛護滬上諸多書畫名家,文革風波過后,歷經浩劫,前輩大家之間的惺惺相惜令人動容,其高邁風骨亦留存于鑒賞雅玩,代代相傳。
古今文人 交酬唱和
一組三件 領銜釋出
本專場研樸堂后人友情提供重要標的一組三件,便是“李研吾珍藏古物、陸儼少書、徐孝穆刻”三老共賞之絕妙珍品。
甲子春月(1984),李研吾以珍藏雙石示陸儼少、徐孝穆。兩件供石皆配有陸儼少書、徐孝穆刻款題文。
英石底座銘文: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為研吾同志寫白香山詠石詩句,甲子春月,陸儼少記,孝穆刻。
靈璧石底座銘文:小米拜石。陸儼少書,孝穆刻。
只見英石賞石體態嶙峋,頂部嵌空玲瓏婉轉,底部具峰巒巖洞之狀,正如春云初起,萬疊爭飛。石表極為皴皺,溝壑脈絡皆曲折漣漪,如群峰巉巖,亦似縹緲波濤。石色青灰,表面干澀,較少包漿,尤如干裂秋風,意境沉郁蕭森,更顯古拙蒼茫之氣。

合米萬鐘藏玩“谿云”英石供石擺件、靈璧石小米拜石供石擺件、配以米萬鐘行書立軸 一組三件
石中部呈束腰結構,底部修冶收縮,為明代賞石崇尚奇逸靈動的造型特點。與宋元時古樸渾厚,平淡天真的風格不同。此石宛轉而生奇,玲瓏而生巧,氣韻生動,如溪山云靄,盡靈秀飛動之妙,洵奇物也。

篆書銘米萬鐘“仲詔石玩”印
再看英石銘文鐫刻“仲詔石玩”印。此英石為明代著名藏石家米萬鐘所藏,蓄石之樂 自在機趣。米萬鐘有“石癖”、“石友”、“結交盡奇石”等印章,與此石背面有所鐫刻的“仲詔石玩”印,皆為其愛石、賞石、藏石之證。
“米氏萬鐘,心清欲澹,獨嗜奇石成癖。宦游四方,袍袖所積,惟石而已” 文臣為官,若平生嗜好尤在江封山月,難免疏狂成性,次韻好石、有祖風。

英石立峰崎嶇,原配柏木卷幾式底座 形如煙云回轉,紋比溪水流波,銘曰“谿云”
石名“谿(溪)云”,暗合蘇軾《行香子》詞: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得此二石,置于庭前,昕夕晤對,領山水之清暉
賞石木座題句為李研吾上款,由著名書畫家陸儼少所書,竹刻大家徐孝穆所刻白居易《雙石》詩句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筆走龍蛇,婉轉流麗,為石增輝。今之好石者能得幸以見米芾、米萬鐘聯結一體, 時空交錯,自是感懷不已。

原配木座底座題句 “甲子春月為硏吾同志寫白香山詠石詩句”
木座呈幾案式,臺面為平面,中部挖隨形凹穴以嵌入賞石。座以整塊木料雕成,寬廣厚實,使賞石整體的視覺中心降低,更覺沉穩敦厚。木座腿部外翻呈卷云形,線條流暢宛轉,與賞石之造型得以呼應,渾厚質樸之中仍見靈巧匠心,亦體現明代審美之情趣。

另一小米拜石靈璧石,立峰亭然秀聳,有峰嶺嵚崎之狀;縝密溫潤,有蒼圭紫玉之色;包漿渾厚潤澤,筋線已成黃褐色,紋理縱橫,仿佛山崖間的潺潺水痕。
石上部向右延伸,仿佛高山墜石,頗有搖搖欲墜之險勢。中段瘦勁挺然,底部右側又屹立一小峰,尖銳凌厲,與上方之墜勢呼應,呈回環之態。

整體視之,賞石造型若一高士佇立,頭戴帽冠,含胸垂首,低頭拱手,呈揖拜之姿。
正如隨形紅木底座上由陸儼少記、徐孝穆所刻“小米拜石”,落款“硏吾同志囑題”,書法精妙,鐫刻亦佳。此石傳至近代,亦藏于李研吾先生齋中。

所配木座以一木整挖,隨形而制,直壁,底承長方形足,臺面隆起,飾一周連珠紋,挖隨形凹穴以嵌入賞石底部,契合緊密穩定。表面包漿溫潤,造型端莊挺拔,更突顯賞石瘦勁、高聳之勢。此外木座還鎖定了看面與視角,更突顯出“小米拜石”的主題。

( 英石及靈璧石底座銘文拓片 )
白居易《雙石》末句: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漸恐少年場,不容垂白叟。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

三件佳品,三位老友,先賢咸集,名家舊藏,甚為難得。
此番佳趣,當為知者所重。
米氏文房藏石各具形勝,奇巧殊絕,皆為珍品。后此石輾轉流傳三百余年,至近代藏于李研吾先生處,與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高鳳翰 “小方壺” 賞石,同為齋中清供,洵為百年古物。

李研吾又配以米萬鐘行書立軸 “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筆法精細,豪邁大氣。舊配軸套,上有題簽“米萬鐘行書”,鈐“李硏吾選藏”朱文印。
據研樸堂少主人回憶,此件米萬鐘書法立軸為其父李研吾于60年代自上海文物商店購得,并配布囊及題簽。

米萬鐘不但繼承了米芾的“石癖”,其書法亦有海岳遺風。此米萬鐘書法一軸,全篇布局精致,信為大家手筆。書法流利自然,行筆灑落不羈,筆勢連綿不絕,如行云流水,滿紙云煙舞動,神情自適。



筆墨之疏密虛實,亦如石之巉巖洞壑,俯仰向背之間情姿生發,二者靈氣相合,精神相通。石如其字,字如其人,玄同物我。

2020西泠秋拍
明·米萬鐘藏“溪云”英石供石擺件、靈璧石小米拜石供石擺件及米萬鐘書法立軸一組三件
釋文:自把玉簪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款識:米萬鐘。
鈐?。簳嫶ㄖ欤?,北地米萬鐘字仲詔書畫印記(朱),海淀漁長(白)。
簽條:米萬鐘行書。李硏吾選藏(朱)。
英石銘文:1.溪云。仲詔石玩(朱)。2.仲詔石玩(朱)。
英石底座銘文: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間有。為研吾同志寫白香山詠石詩句,甲子春月,陸儼少記,孝穆刻。
靈璧石底座銘文:小米拜石。陸儼少書,孝穆刻。
1.英石帶座高:58.5cm?座長:45cm?座寬:28.5cm
2.靈璧石帶座高:49cm
3.畫心長:141cm?寬:27cm
RMB: 680,000-1,50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作者簡介:米萬鐘(1570~1631),字仲詔、子愿,號友石、湛園、文石居士、勺海亭長、海淀漁長、研山山長、石隱庵居士;錦衣衛籍,陜西安化(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人,徙居北京宛平縣。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后裔,明代書畫家。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好石,善山水,花竹,書法行、草俱佳,有南宮篆法、章草遺跡。與董其昌齊名,稱“南董北米”;又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并稱“明末書法四大家”。
底座銘者簡介:1. 陸儼少(1909~1993),名砥,字儼少,以字行,改字宛若,上海嘉定人。從馮超然習國畫。工詩文,善書法,尤精山水,間作花卉、人物,也多妙筆。為一代藝術大師。曾任西泠印社顧問、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2. 徐孝穆(1916~1998),別名文熙,江蘇吳江人。早年畢業于上海新華藝專,擅篆刻、繪畫,尤精刻竹、硯、紫砂茶壺。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上海市文管會編纂。
上款人簡介: 李硏吾(1916~1987),研樸堂故主,原中共上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中共天津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長期在上海工作,關心文博事業,熱衷明清書畫收藏,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根據唐云的建議,主持恢復朵云軒,并大力支持協助唐云舉辦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林風眠個展(1962年)。文革中,李硏吾深受四人幫迫害,在身處逆境,特別是1974年四人幫掀起批“黑畫”惡浪時,李硏吾依然關心愛護滬上諸多書畫名家,和唐云、來楚生、謝稚柳、關良、陸儼少、林風眠、程十發、方去疾、劉旦宅、陳佩秋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今一旦得是數山,坐四方之勝,豈不幸歟
不知我之在丘壑,丘壑之在我也
與米芾同有泉石之癖者,不僅有其明代后人“石癡”米萬鐘,風流猶前人肩,還有賴于其他文人的參與。
明代以來,文人畫家寄托山水之思于賞江南山石之趣,其中即有文征明。太湖石不僅是文征明的畫中經常出現的元素,還是他書齋中常伴之長物。

石背面修治較平,斷如陡崖,上有文征明題刻,銘曰“云峰永寶”。正如文征明題刻所云“似云非云,停云于斯”,石如煙靄云濤,吞吐變化,靈氣十足,恰與文征明之書齋“停云館”名稱相合。



2020西泠秋拍
明·文征明藏太湖石“云峰永寶”供石擺件
銘文:1.云峰永寶。征明(白)。
???2.似云非云,停云于斯。征明。
說明:此件供石原配明代雞翅木底座。
帶座高:41cm?座長:26cm
RMB: 500,000-800,000
藏者簡介: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號衡山、停云,別號衡山居士,齋名停云館,江蘇蘇州人。貢至京師,授翰林院待詔。文師吳寬。書學李應禎,擅行草與小楷,尤其小楷溫純精絕。繪畫初師沈周,后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諸家,于山水、人物、花卉無所不精,是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領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塊太湖石立峰,上尖而下闊,質地細膩堅密,石表蒼潤嶙峋,有明顯的風化剝蝕,撫之卻光滑溫潤,為時常盤玩供養所致,可知為主人心愛之物。石體多孔洞,嵌空玲瓏,連環貫通。如文征明之曾孫文震亨在《長物志》中云“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
這塊太湖石不僅是文征明創作的靈感來源,還是他隱逸山林的精神寄托,以如云峰之石供于停云館中,獨坐晤對,水聲山色,可競來相娛。



2020西泠秋拍
明-清·天坑石“天池”供石擺件
說明:供石原配紅木底座。
帶座高:25cm?座長:24cm
RMB: 80,000-12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此石造型奇絕,從多個較角度觀賞,各具形態。石呈橫勢,隆起處經盤撫摩挲,色澤淺而溫潤,質地細密。巖脈曲折扭轉,呈波折結構,相互層疊擠壓,如云水婉轉。
側視中部為一平面,上端豎起較小峰巒,下部圓渾飽滿,褶皺縱橫,溝壑幽深,曲折窅冥,如海面暗礁峭立,表面波瀾不驚,下側暗流涌動。俯視此石,紋理蜿蜒,曲折盤繞,極富變幻,如一截古樹仙槎,根瘤盤結多變,回環扣合處盡顯陰陽、明暗、剛柔、虛實之美。

2020西泠秋拍
明·黑太湖石“遠航”供石擺件
說明:所承木供石原配雞翅木底座,為幾案式,束腰,四內翻圭足,臺面為平面踩邊,中央挖隨形凹穴嵌入賞石,造型簡潔端莊,重心沈穩,具有明式意味,與賞石之氣韻相襯。
帶座高:35.5cm?座長:33.5cm
RMB: 50,000-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太湖石橫峰,形似連綿峰巒,又如波浪漣漪,由左至右逐級升高,坡壑明顯。因受水流激嚙而多孔洞,清潤靈動,得天劃神鏤之巧,嵌空玲瓏之致。左側石體略薄,突兀呈脊稜狀,鋒芒凌厲,廉劌如劍戟,有向內合圍之勢。
中段拱橋飛跨,連接右側似碑狀石峰,渾厚巍峨,列如屏障。石表蒼潤嶙峋,皴皺斑駁,宛如象皮。質地堅密,敲擊有鏗鏘之聲。通體青色,凸隆處久經摩挲賞玩,包漿濃郁潤澤,石色也由青灰向黝黑過渡。色調溫潤柔和,如秋巖積翠,又如游云陰影,郁然森秀,有高深幽遠之思。


2020西泠秋拍
清·英石“如意”供石擺件
帶座高:24.5cm?座長:37cm
RMB: 120,000-1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供石原配黃花梨山形底座,臺壁竪直,臺面隆起,如山崖層巒,逐層抬高,至頂端開五處隨形凹穴嵌入賞石下端,并使一端太抬高,以突顯賞石之態勢,匠心精妙。
此英石原為橫峰,以木座將其一端架起抬升,令其倚側,頓生險絕飛動之勢。細察其形,若虬龍向上昂首,騰空欲飛上蒼茫,有起風云之勢,凌然為瑞應之狀。石中部兩處嵌空,似龍嘴微張,龍目深邃,前端齒牙外露,須目噴張,威儀凌凌。
石表上端平滑圓潤,高低起伏處如龍之鼻、額、眼眶之形;下側多渦孔竅穴,褶皺嶙峋,又極似斑斑龍鱗,亦如龍須怒張,鬃毛鬣鬣,形神兼備。石色上層青灰,下層黝黑,色澤分明,似龍出于淵,駕奔濤,卷溟渤,露頭角白浪。


2020西泠秋拍
清·靈芝“浮云”清供擺件
說明:下承紅木架式底座。
帶座高:32cm?座長:17cm
RMB: 30,000-5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臺面裝飾不規則的凸起塊面,并有三處隨形散布的凹穴以承接,下為木架,五只腿足,將整體重心抬高,拉伸縱向之勢,更覺巍峨高聳。此天然靈芝狀如山石,輪廓曲折,通體豐滿。
頂部直立高聳,兩冊似懸崖峭壁,峰巒疊嶂。表面突隆累累,褶皺密布,錯落有致,似山巒起伏之間有林草豐茂;下部若巨巖巍峨矗立,如虎踞龍蟠,勢如嵩岱。兩側有突出之菌蓋,表面高低起伏,深陷處猶如如溝壑逶迤,隆起處又宛若山石累累,似有虬龍攀附,頗有雄渾濃郁之姿,莫可名狀。
表面髹有黑漆,以作防蟲、防腐保護,色如玄鐵,隆起處包漿潤澤,沈靜渾厚。芝壽千年,靈芝不但是仙草靈藥,還被視為祥瑞、吉兆,以靈芝為清供,不僅可賞其自然天成之形,亦有吉祥納福之寓意。



2020西泠秋拍
明·昆石“觀云”供石擺件
帶座高:52.5cm?座長:26cm?座寬:22.5cm
RMB: 50,000-80,000
來源:研樸堂主人舊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底座出版: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第139頁,三聯書店出版社,2002年。
供石原配木底座,呈長方形,中部束腰,平面臺面起鼓踩邊,中央挖隨形凹穴;束腰之上的臺壁為直壁,下部分外膨滿覆卷云紋;底足整挖而成,分立四角,兜轉有力并飾相同的卷云紋。該座包漿醇厚,整體造型端莊、壯碩,裝飾隨意,浪漫,具有典型的明式風格。
此石呈黃褐色,表面多顆粒狀晶體,高低起伏,突隆累累,即為《長物志》中所言“核桃塊”一類。石表因長年撫摸而形成包漿,過度自然,隆起處光澤瑩亮溫潤,凹陷處表面枯澀,因土漬沁積,色澤較深。


2020西泠秋拍
元·靈璧石“春筍”供石擺件
帶座高:19cm?石高:15cm?座長:14cm
說明:供石原配紫檀底座,雕刻有左右對稱的卷云紋飾。
RMB: 無底價
來源:1.泥留齋舊藏。
???2.研樸堂遞藏,由其家屬友情提供。
出版:丁文父《中國古代賞石》第215頁,三聯書店出版社 ,2002年。
此石呈立峰狀,上尖下闊,巍然秀潤。上似扁斧,下成矩形,左下部有一孔洞分別向左側和后部通透;前面傾斜,后面平直。石形方圓相兼,嵌空玲瓏,渾厚樸拙,即丑又怪,雖擅一拳之多而能蘊千巖之秀。
石表溝壑縱橫,有縱橫粗線痕,或開如斷裂,或坳坎逶迤,縱橫包絡,若龜兆,若蠶絲,如青蚓之走泥,似黑虬之鱗甲。石色嵐翠,青綠間雜以黃、白色巖脈,白者如山間曳云,黃者如抹霞返照,背面遍遺朱色石皮,如東坡之赤壁。久經摩挲,隆起處覆以濃郁的包漿,敷腴如臘,更覺瑩然光潤,平滑靈秀。
細察此石修治,后面上部有人為的斷面。前面的線痕曾經刻劃,但因為年代久遠,其邊沿已現磨痕。左下部孔洞的四周無雕鑿痕跡,洞壁表面與石體表面節理也一致,因此孔洞應為天成。底面經截鋸子而成,因此十分平滑,但已有磨痕,表明此石原無底座而直接立置于書案等家具上。據研樸堂少主人回憶,此供石曾與友人Richard Rosenblum一并前往哈佛大學專業儀器測定,此石年代距今2000年左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