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個要說的字是“塑”
“塑”的本義,是用泥土摶成人或物的形象。后來,“塑”的材質,逐漸擴大到其他可塑性物質。
塑,是漆藝的立體表現形式。它是將天然漆和柔軟的布、麻、綢等相粘合,進而自由造型,從而將漆畫藝術與浮雕、圓雕等技藝融為一體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漆塑藝術品具有輕便耐久,不易變形的特點。
漆塑可以單色髹涂,也可以兼施鑲嵌、彩繪,從而成為彩塑。
第八個要說的字是“典”
正如建筑業有一部《營造法式》,木工業有一部《魯班經》一樣,漆藝,也有一部在行業內被奉為經典的古籍——《髹飾錄》。
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新安(今安徽歙縣)平沙人黃大成著《髹飾錄》,它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專著。其內容涉及髹飾歷史、原料、工具、工藝技法、品種及漆工禁忌、過失等各方面。到了天啟年間,另一個著名漆工楊明為它作了序并加以注解。此書的原稿本和刻本在我國早已失傳,三四百年來僅有一部手抄的孤本藏于日本的蒹葭堂,世稱“蒹葭本”,它是《髹飾錄》研究的唯一依據。1927年,經過多方努力,我國業界獲得了蒹葭本的復抄本。近代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寫過一部《髹飾錄解說》,對這部經典作了通俗的解讀。
第九個要說的字是“雅”
談漆藝之雅,不得不說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它不僅是傳統漆器之一,而且被譽為“最美的漆器”。
中國傳統的“四藝”——琴、棋、書、畫,又稱“文人四友”。排在首位的,就是琴。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代表,有“百雅之首”的美譽。文人逸士,以琴會友,覓知音,不競不求,不炫技,不賣弄,遠離名利紛擾,清修自娛。歷來被視為一種高雅脫俗的修養。
傳說中,琴是伏羲發明的。《詩經·關雎》中有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中也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的詩句。
歷史上著名的古琴,有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演奏《鳳求凰》的“綠綺”、東漢蔡邕制作的“焦尾”等。2010年12月4日,一張宋徽宗御制的“松石間意”琴,在保利五周年拍賣會的古董珍玩夜場以1.3664億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樂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第十個要說的字是“貴”
漆器自其出現以來長達八千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作為王公貴族階層使用的奢侈品存在的。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句:“陳夏千畝漆,與千戶侯等。”有了千畝漆園,地位就相當于千戶侯了。
前文提到《韓非子》中的那個故事,舜帝將漆制品用作食器。結果如何呢?“諸侯以為益侈,國之不服者十三。”就因為使用了漆制的食器,竟然有十三個方國認為舜帝太奢侈了,表示不愿臣服!漆器在人們心目中的貴重程度,不言而喻。
漆器之貴,一是因其原料的昂貴。

漆樹一般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幼年的漆樹需要生長七到十年才可以進行采集。在一棵漆樹的整個生命周期(一生,大約20年)內,只能割出十公斤左右的生漆,每個刀口最多流出二兩漆,并有著嚴格的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漆樹死亡,因此,歷來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所以,但凡貨真價實的生漆,一定是價格不菲的。
二是因其工藝的復雜與工期的漫長。
首先,新割的漆從原料液汁制成大漆就需要經過三十多道復雜的工序。
其次,漆器的制作工藝也相當繁瑣。以銅胎漆器制作為例,首先需要制作泥稿,然后修蠟、粗磨、精磨、反復上漆、烤漆、磨漆,最后推光才算大致完成漆器的制作。手工打磨逾十遍,呈現不規則花紋,將銅與漆完美融合,使色彩單一的銅器煥發出靈動斑斕的色彩,一件銅胎漆器的制作至少需要花上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做工時間之長,技法之繁瑣,無不讓人為之驚嘆。
漆器的奢華不僅是因為原材料昂貴,制作工藝復雜,更是因為它是中華文化歷史底蘊的沉淀和能工巧匠精神的結合。作為一種傳統,漆器藝術曾經是中國人觀照自然,器以載道的載體。
劉光的成就與新的探索
劉光1987年出生,中學畢業后考入天津美術學院,從本科到研究生期間,接受了系統的專業訓練。在工藝美術專業學習敦煌壁畫、彩墨、浮雕、裝飾雕塑、漆藝等傳統藝術,最后主攻漆藝。畢業后,通過公開招聘進入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任教。從畢業到工作這段時間,劉光的作品曾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及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部分作品被國內外大型機構、畫廊、私人收藏。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劉光2014年創作的漆畫作品《國粹——徽戲》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專項資助。
近年來,劉光的作品參加比較重要的展覽及獲獎記錄如下:
展覽:
《國粹——京劇系列》入選2012年造型藝術新人展(中國美術館)
《儷人》《妞》入選2013年亞洲超越設計展(日本、韓國、臺灣、天津)
2014年,《存在》《眸》參加“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優秀作品展”(北京國家大劇院)
《琵琶-語》入選2014年第12屆全國美展
《觀-自在》入選2014年第三屆造型藝術新人展(中國美術館)
《儷人》《人之初》參加“南開風華”2015年“尹滄海師生書畫藝術交流展——全國巡展”(重慶)
《琵琶-語》入選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
……
獲獎:
《眸》獲2013中國當代漆藝展優秀獎(與張玲合作)
《戲之一、二、三》獲第12屆全國美展-天津美術作品展金獎(最高獎)
《霓裳》獲2014首屆南通國際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銅獎(與鄭勇合作)
《儷》獲2015年天津工藝美術大師——天津首屆工藝美術作品展銅獎。
……

劉光的部分作品,已被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世界手工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及一些畫廊、私人收藏家收藏。
近年來,劉光一直在嘗試從漆藝中提取色彩,有選擇性地運用到水墨中。他游藝于黑與白之間,徜徉于漆彩與墨色之間,醉心于藝術的靈感與心靈的震撼之間,他的水墨在堅持不懈的試驗與嘗試中,不斷求新。每個階段都有新的藝術語言特點。近期看到他的“彩荷”系列作品,在傳統大寫意的基礎上,融入漆彩的元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謙和穩重的劉光,年僅三十歲,他的藝術道路還很漫長。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沉淀、知識與經驗的不斷積累,相信他會在藝術的道路上找到自己更好的歸宿。祝愿他在今后的藝術實踐中,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與震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