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崇正2020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丨2021年1月5-6日
拍賣時間丨2021年1月6日(16:30)-1月7日
展拍地點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廣州市流花路120號)
支持現(xiàn)場競投、電話委托競投、崇正在線網(wǎng)絡同步拍
詳情請詢:020-83344380、83394856
電話委托:13929579713
網(wǎng)拍客服:18819155972

成為一名藝術家沒有固定的方式,藝術的世界里沒有考勤機、沒有任何限制;但成為藝術家,要有準備好冒風險、準備好失敗的勇氣。正是失敗后所獲得的東西,才使他們與眾不同,才使他們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藝術。
在創(chuàng)作的自由空間不斷擴大,審美觀念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人人都在高呼“做自已”的口號,可事實上,我們也經(jīng)常在無意中成為了被大眾審美牽著走的人。深處洪流之中,唯有時刻保持高度的自省和自知,才能看清潮汐的方向。也正是在這太過喧鬧的時代,才更顯藝術精神的珍貴。
馮良鴻 FENG LIANGHONG
(b.1962)
馮良鴻80 年代初開始抽象繪畫探索,是當時上海最早的抽象藝術實踐者之一。馮良鴻的抽象繪畫一開始就擺脫了很多中國畫家所留戀的傳統(tǒng)文人畫寫意情結(jié),而是專注于畫面本身。他在作品中用色彩構(gòu)造出一個物質(zhì)和精神交合的時空,卻把解讀權交給了觀眾,邀請觀眾反客為主地添上自己的情感和詮釋,而藝術家本人的痕跡不復可見。馮良鴻以這種“散漫”的方式,繪制出一個全然開放的心靈圖景,探索遙遠時空中的某種共通性。

張羽 ZHANG YU
(b.1959)

周春芽 ZHOU CHUNYA
(b.1955)

《桃花-1》是一件少有的炭筆素描作品,我們從畫面構(gòu)圖、造型、結(jié)構(gòu)比例以及透視關系的細節(jié)處理上可以看出藝術家深厚的藝術功力和極高的審美水平。本拍品首先創(chuàng)作于2016 年底,在2017 新年之后,藝術家又對畫稿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與生動性。雖是一件小件,但藝術家為了說明這件作品是跨年之作,故又在畫上簽名“2017 周春芽”,頗有趣味。
周泉 ZHOU QUAN
(b.1966)
周泉,安徽光明人。1991 年于中央美術學院進修,2002 年赴法國、西班牙研習歐洲傳統(tǒng)繪畫?,F(xiàn)任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長,安徽省油畫學會理事兼任副秘書長,“寫生中國”合肥地區(qū)主席。

彭本浩 PENG BENHAO
(b.1949)
彭本浩,湖北荊州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會員,生活創(chuàng)作于廣州。擅長油畫、版畫、水墨創(chuàng)作。最早隨吳作人學生曹達立先生學習繪畫,1980 年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與留蘇教授張華清先生學習。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版展、全軍藝術展等重大展覽活動,為中國美術館等多個美術館和海內(nèi)外藏家所收藏。

范學賢 FAN XUEXIAN
(b.1978)
范學賢,安徽安慶人。2008 年畢業(yè)于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油畫學會會員,新具象油畫沙龍事。

羅奇 LUO QI
(b.1975)
羅奇,湖南岳陽人。1999 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2003 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F(xiàn)任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工作室主任、副教授。作品入編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教科書。

孫洪敏 SUN HONGMIN
(b.1961)
孫洪敏,吉林人。國家一級美術師。1988 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油畫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99 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研修班結(jié)業(yè)?,F(xiàn)為廣東青年畫院院長,廣東畫院創(chuàng)作室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

河夫 HE FU
(b.1974)
河夫的作品有一種“反審美化”的意味,用筆野蠻,畫面充斥著粗鄙、乖張的符號。當他回到自己的藝術世界中,作品脫離開藝術的形式表達,直指個人的“存在”。這種“存在”跨越了藝術的偽義,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作背后的精神動因,是藝術家自由精神的靈魂寫照。

《童言》系列屬于河夫早期的作品,他借助漫畫化的語言,帶出對眼前這個動蕩不定的世界那種朦朧的驚奇與渴望。在晦暗呆滯的背景中,一切都指向一種自我塑造,一種生命為適應環(huán)境而在時間中自我坍陷與重建的過程。支撐河夫藝術結(jié)構(gòu)的,不是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關系的理性分析,而是基于生存體驗的觸動。他始終保持著童真與銳利,從一個人的個體災難中,看見所有個體的災難。
胡誠 HU CHENG
(b.1986)
畫如其人,胡誠的作品一直是明亮、純凈、虛幻的。他的作品與個人體驗密切相關,但作為觀者,我們又很難單純地對畫面敘事進行解讀。他打破了傳統(tǒng)繪畫表達的單一敘事模式,在交雜的線和面中模糊了自我表達。

《筆刷17》則展現(xiàn)了胡誠作品的另一種面貌。不同于其他系列作品的矛盾、虛幻,這一分支的創(chuàng)作顯得平穩(wěn)而簡潔,輪廓被進一步地提煉和壓縮,而充滿童趣的色彩得到保留。通過胡誠的繪畫,我們得以感知藝術自我生長的原理,他的作品打破了既有規(guī)則,回歸自由的天性,但又表現(xiàn)出了反復的自我懷疑和審視。即使生命是荒謬的,也要在浪潮中保持審慎的自我。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