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崇正2020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丨2021年1月5-6日
拍賣時間丨2021年1月6日(16:30)-1月7日
展拍地點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廣州市流花路120號)
支持現場競投、電話委托競投、崇正在線網絡同步拍
詳情請詢:020-83344380、83394856
電話委托:13929579713
網拍客服:18819155972

原香港《大公報》社長費彝民
費彝民(1908~1988),江蘇吳縣(今蘇州)人。1948年赴香港參加香港《大公報》復刊工作,任經理、社長等職。

潘天壽(1897年-1971年),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是20世紀中國杰出的藝術家。潘天壽精于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而尤擅指墨。其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他以對傳統的全面繼承和獨特的創造,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為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在20世紀文化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從中國繪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并明確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捍衛了民族傳統,并以杰出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借古開今,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潘天壽歷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等職,一生著述豐富,對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畫史畫論、詩書篆刻等均有精深研究和論述,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響最大的中國畫教學體系,被稱為現代中國畫教學的奠基人。潘天壽善畫鷹、鷲、蛤蟆一類似乎不入大雅之堂、又不為普羅大眾喜愛的題材著稱,為傳統國畫引入了新題材的同時,又能與其充滿金石趣味的畫風巧妙結合,由此極大地拓展了傳統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鷹,是潘天壽一生中畫得最多的題材之一,其中現存明確記有年代的最早一幅作于1932年,最晚的作于1965年。通過筆尖筆根墨的濃淡變化表現出羽毛的層次,巨鷹嘴尖、頭頂、爪子以中鋒墨線勾勒,威武非凡。淡墨寫石,賦以千鈞之重,用筆凝重,力透紙背。對于巖石的結構關系,通過凹凸轉折,皺裂紋路表現的一清二楚。真可謂“潘公石”也,加以山花映襯,主從分明,掩映得體,決不堆砌遮蔽而導致山石形態不完。通關全幅,構圖之巧妙,不求平穩,常以造險救險、奇中求正為特色。用筆之簡潔,氣勢之恢弘給人無限的精神力量,黑與白的對比勃發著精神的張力,表露出堅毅的意志,流露出雄大奇偉的風格,讓人感到無限震撼。
銘文:“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小釣臺室。冶梅”;“煙云變幻。陳環”;“丹楓染翠。煮石山人”“一寸珊瑚劈乍開,紅于火齊綠于苔。前身墜在西施網,曾浸三年海水來”;“缶廬。昌石”;“儷松居”


印文:“費彝民印”;邊款:“君匋製於上海時癸丑秋中?!?/span>“彝民”;邊款:“君匋為晦庵兄贈彝民兄刻癸丑秋日?!?/span>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漢磬錢圖。黃香石并題”,“深雪梅花小屋幽,座中厓士許勾留。不須別作淌寒念,過眼云煙足外游。詩樵題讀畫廂之作”,“此仿漢錢銘,乙丑秋八月張玉堂摹”





銘文:“玉環,玉瑹金車,繹較,朱囂弘斬,虎冟熏裹,右厄,畫鞴,畫輴,金甬,錯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魚箙,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鈴,易汝茲關,用歲用政,毛公對歆天子皇,用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遐庵葉恭綽”
銘者簡介:葉恭綽(1881-1968),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譽虎,號遐庵、“意竹簃”,晚年別署矩園,室名“宣室”,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廣東番禺書香門第,書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早年以交通事業為己任,力行交通救國,中年以后于詩文、考古、書畫、鑒賞無不精湛,搜藏歷代文物,品類頗廣,至為豐富,為保存國寶不遺余力,文獻古籍,經其整理,保存者尤多。
來源:國營文物商店舊藏

高弘圖,字研文,膠州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麗人。天啟初,陳時政八患,請用鄒元標、趙南星。巡按陜西,題薦屬吏,趙南星糾之,弘圖不能無望,代還,移疾去。魏忠賢亟攻東林,其黨以弘圖嘗與南星有隙,召起弘圖故官。入都,則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詔獄,鍛煉嚴酷。弘圖果疏論南星,然言“國是已明,雷霆不宜頻擊”,“詔獄諸臣,生殺宜聽司敗法”,則頗謂忠賢過當者。疏中又引漢元帝乘船事,忠賢方導帝游幸,不悅,矯旨切責之。后諫帝毋出蹕東郊,又極論前陜西巡撫喬應甲罪,又嘗語刺崔呈秀。呈秀、應甲皆忠賢黨,由是忠賢大怒,擬順天巡按不用。弘圖乞歸,遂令閑住。莊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詔、劉志選、梁夢環。擢太仆少卿,復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五年,遷工部右侍郎。方入署,總理戶、工二部中官張彝憲來會,弘圖恥之,不與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歸,家居十年不起。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遷戶部尚書。明年三月,京師陷,福王立,改弘圖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疏陳新政八事,并褒納焉。當是時,朝廷大議多出弘圖手。內札用戶部侍郎張有譽為尚書,弘圖封還,具奏力諫,卒以廷推簡用。中官議設東廠弘圖爭不得遂乞休不許加太子少師改戶部尚書尋以太后至進太子太保。其年十月,弘圖四疏乞休,乃許之。弘圖既謝政,無家可歸,流寓會稽。國破,逃野寺中,絕粒而卒。銘銘文:“雲根一一五岳之雲網石出者,雲之根也。天啟二年癸酉桂月膠州子猶”來源:2015年關西拍賣,秋拍lot1143,成交RMB:120.000
此盤紋飾華麗,左側祥云之上站立著前來夜游月宮的唐明皇及道人。遠處云霧繚繞,宮殿巍峨。此圖取材于唐明皇夜游月宮典故,景物紋飾精美,浮雕工藝精湛,使人如臨其境。
熏爐深弧腹,口沿兩側作雙耳豎直而立,下承四足。爐蓋隆起,設銅鎏金獅鈕,蓋頂飾一周凸起蓮瓣紋;蓋面雕鏤六個變形如意云頭紋,繪藍色琺瑯釉地纏枝花卉紋。爐身內外壁均以藍色琺瑯釉為地,外壁飾纏枝花卉紋,爐身邊沿處皆以鎏金玄紋間隔,四足鏨刻鋪首紋,足部皆飾以云紋,底部亦以銅鎏金為托。此爐形制精巧,琺瑯釉發色清麗,紋飾繪畫細膩,鎏金燦爛,盡顯富麗堂皇的氣派,可見乾隆時期畫琺瑯工藝水平之高超。將畫琺瑯、鏤空、鏨胎等多種工藝集于一身,更凸顯其難得可貴。作為一種造辦處制成的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器,銅胎畫琺瑯的出現早于瓷胎畫琺瑯,由西方傳入,受到皇室的喜愛,因此在內務府造辦處設立了琺瑯作,專門研制金屬胎畫琺瑯,從廣東畫琺瑯匠人及景德鎮彩繪瓷器匠人中選拔技藝較高的工匠入宮參與制作,又吸收法國畫琺瑯藝人進入清內廷琺瑯作,由此可見清代康、雍、乾三朝對琺瑯器的重視。在此基礎上,雍正及乾隆時期燒制出的銅胎畫琺瑯器物,冠絕有清一代。
筒段取名木紫檀旋挖而成,上下包口,厚壁,身重,色黑,體表鏤雕眾多仿生形樹瘤,高低參差,大小不均,形狀突兀,頗具天然意趣。玉璧底。紫檀是我國古代制作家具的一種名貴木材。其材質縝密,色澤紫黑,木質堅實厚重。在我國明代中期,農業生產迅速恢復,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發展,國力強盛,后海禁初開,擴大了國內市場,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相繼與朝鮮、日本、南洋、中亞、東非歐洲等國產生貿易往來,尤其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十分頻繁,從南洋進口的大量黃花梨和紫檀在宮廷建筑和家具的制造上被廣泛使用。至清早期,隨著進口黃花梨原木數量的減少,紫檀逐漸取代了黃花梨成為清代宮廷家具的首要制作木材,而聲名顯貴。此期不論加工制作何種器物,均不吝其材、不計工時、集江南沿海能工巧匠之智慧,匯各種工藝美術之裝飾技法,精工制作,形成了我國宮廷家具的最高制作藝術水準。其制作風格以乾隆時期為代表,被后世稱為“乾隆工”。此件筆筒以紫檀整料旋制,取材上乘,雕刻工藝精湛,樹瘤裝飾使其造型風格凝重古樸。尤其造型巨碩雄壯,為目前所見同類筆筒最大者,十分罕見,且通體牛毛紋纖柔美觀,令人遐想,尤其通體包漿潤澤,呈相溫和含蓄,品相完美,當為清初文人雅士文房陳設之佳器。吳式芬(公元1796年-1856年),字子苾,號誦孫,海豐(今無棣)縣人。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于音韻,精于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錄。懂古代繪畫和書法,善鼓琴,愛作詩。還是封泥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平生著述有《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陶嘉書屋詩賦》等。

天然廣東黃蠟石連清代酸枝座,此石為畫家葉大章舊藏,原石一面平如砥,石質瑩潤,包漿深厚,天然作中國版圖形,配整挖酸枝大型原座,配座為嵌入式,一旦裝好,無法取出,實屬罕見。
此靈璧石呈自然環形,巧用凹凸,石表嶙峋,溝壑交錯,具有皺、透、漏的特點,氣韻蒼古,富表現力。其形狀若假山,多面可視,天然美觀。下承原裝底座。
石質堅硬包漿厚重瑩潤,皺褶紋理豐富,其狀若積云層層疊疊若乘風而行,妙在象形變化,雄獅回首凝望般獅山造型,群峰簇擁主峰,其勢甚是雄偉,頗為入畫,配早期楠木北方簡座,滄桑古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