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遇見大師——訪紫砂藝術大師呂堯臣、呂俊杰
日期:2021-01-04 09:44:01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青年遇見大師——訪紫砂藝術大師呂堯臣、呂俊杰
宜興市丁蜀鎮,是紫砂的發源地,太湖之濱,是紫砂藝術發展的沃土。呂堯臣、呂俊杰紫砂藝術館便坐落于此。
冬天的宜興依舊舒適怡人,我們隨蔣程思一起拜訪紫砂藝術大師呂堯臣、呂俊杰,恰巧是圣誕節,感覺格外輕松愉悅。
蔣程思2013年開始學習紫砂制壺,啟蒙于外公程輝(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后師從于呂俊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呂俊杰很喜愛這個學生,并對她寄予厚望。

“紫砂藝術發展至今,非常迫切地希望有優秀的青年一輩冒出來。”呂俊杰大師直奔主題。他說:“老一輩紫砂藝人都是在艱苦條件下摸爬滾打,風風雨雨走過來的,現在時代不一樣,環境不一樣,青年一代要繼承老一輩優秀的創作技法與精神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精神,一定要勇于創新、樂于創新。”
“創新就是最好的傳承!”,這一點在“呂氏紫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呂堯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隨“紫砂七老”之一吳云根學藝,至今已有原創作品300多件,這在紫砂藝術史上是一個驚人的創舉,尤其是獨創的"呂氏絞泥"出神入化,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評價其藝術"包前孕后,開百年新風"。
呂堯臣作品《天際》
杖朝之年的呂堯臣大師,精神矍鑠,我們聊天時,他正在翻看《紫砂新青年2019》,我們請他聊聊創新,他笑著說:“創新,說難也很難,說不難也不難,創新其實是人生的積累。到目前來說,我還在創新,這就是我做紫砂的追求與向往,做到老學到老,不能停滯不前。”注重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是“呂氏”一門的特色與標志,呂俊杰大師反復告訴我們,“做紫砂并不是單一地做紫砂,對紫砂藝人的綜合修養要求極高,要求廣泛涉獵、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在堅實的基本功基礎上,必須要銳意創新,作品中更要有時代元素,守正不能守舊,沒有創新就沒有靈魂。”

呂俊杰大師還闡釋了“呂氏紫砂”的另一大精髓:“功在壺外,要博采眾長,不要死做壺。”呂俊杰大師是這么說的,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他不僅在紫砂壺界有高超的地位,還涉足影視、歌壇、武術和禪學。他是一位善于跨越和融匯的能人,他有著比前人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有現代人才有的審美感受和視覺經驗,作品在傳統基礎上借鑒西方藝術,實現了造型美、工藝美、材質美、紋樣美和意境美的統一。

他還舉了個例子,譬如絞泥,“如果你不懂書法,是做不好絞泥的,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所謂的絞泥,太淺顯了,他們認為只是把紫砂泥絞在一起,其實絞泥的含義很深奧,你要對書畫有研究,要對色彩有研究,才能以紫砂五色土為原料在似與不似之間表達藝術創作理念,要擅于把所有藝術融合在紫砂壺中,美美與共。”他贊賞蔣程思,習書法、學朗誦、練形體,只有觸類旁通,提升綜合修養,才能做得好紫砂。
然而,“創新”對于年輕一代紫砂藝人而言,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如何“創新”,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嗯,創新太難了,所以要一步步來,不能拔苗助長。”呂俊杰大師說,“創新會遇到瓶頸,我們都是過來人,當時也是腦袋一片空白。我父親當年跟我說,你要創新,有瓶頸,不要怕,到了一定境界后,你會豁然開朗,到那時,你面前就是一片陽光。”蔣程思和很多青年紫砂藝人一樣,目前還是以臨摹經典為主。2020年夏天,《國家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性傳承人》紀錄片拍攝呂堯臣大師,其中一個鏡頭就是蔣程思隨師爺呂堯臣學習制作《容天》,這是呂堯臣大師上世紀80年代的重要原創作品,蔣程思做的頗有幾分神韻,也得到師爺、師父的褒獎。呂俊杰大師說:“臨摹是學習的手段,是傳承,但不是傳播。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經典,臨摹經典不能照搬,紫砂要反映時代,這樣才能薪火相承。”


《青年匯-GUARDIAN?ART×紫砂新青年》Lot14512呂俊杰大師教導青年人,創新不能急于求成,創新更不是搞怪,一定要走出去,去行萬里路,要具備一雙發現美好的慧眼,也可以多借鑒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玉雕這樣的姐妹藝術。僅有技藝只能當“匠人”,而非“藝術家”,若想在紫砂長河中留下痕跡,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建立自己的藝術語言。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積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長,加上后天的勤奮,收盡奇峰打草稿,終有一日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功到自然成。他也鼓勵青年人,要找一位“明”師,而非名師,他說:“紫砂是門特殊的藝術,一定要靠師承,但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師父教徒弟,就是要把思維方式、創作方向教授給徒弟,教會他們如何去創新,我就是一個開明的師父。”

呂俊杰大師也很看好青年紫砂市場,他說:“市場對青年藝術家還是很寬容的,市場的追捧,是對青年藝術家的鼓勵,但受到追捧,不代表青年藝術家就可以停滯不前了,這反而是一種鞭策,要向更高的境界發展。”同時,他也對青年紫砂藝術家提出了寄語:“像今天這樣的談話是極為難得的,青年藝術家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引導與提點,我長期與我父親在一起,他的思想、觀念就對我有很大的影響,他一直鼓勵我創新。我也很喜歡跟年輕人交流,藝術創作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能閉門造車、自娛自樂。我也很希望能幫助這些青年人,希望青年人能更好的發揮原創精神,不要怕,做的不滿意、不完美可以重新再來,最怕的就是沒有你自己!”訪談即將結束的時候,呂堯臣大師點了點手中的書,語重心長地說:“紫砂新青年,名字題的很好,關鍵是這個‘新’,我認為這是‘創新’的‘新’,新青年一定要有新作品。”一席話,舉重若輕,承載了大師對青年的厚望,也為青年打開了一扇窗,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每一位大師都經歷過年輕,而每一位青年都懷揣大師夢,一代一代不忘初心,薪火相承,推動紫砂藝術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具有勃勃生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三屆“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交通銀行文化形象大使。五十余年來,潛心鉆研紫砂壺藝,先有“呂竹”之稱,后博采眾長,大膽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呂氏壺藝”。其開宗立派的“呂氏絞泥”技法,改變了紫砂陶藝原有的內涵和形式,被譽為“壺藝魔術師”。其藝術“包前孕后”,中西合璧,樹一代楷模,開百年新風。是傳統紫砂藝術在20世紀突起的又一奇峰。被載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為“世界名人協會”終生會員。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紫砂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五個一批”杰出人才、清華美術學院全國藝術理論與工藝美術紫砂藝術專項研修班導師,江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紫砂大師走進聯合國藝術展第一人、首位獲得奧林匹克顧拜旦金質獎章的中國藝術家。

1992年出生于陽羨陶藝世家,大學本科。助理工藝美術師,南京大學《紫砂藝術與文化》課程指導老師 。從小耳濡目染,對紫砂藝術頗有天賦,2013年開始傳承學藝,啟蒙于外公程輝(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師從于呂俊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家父蔣立峰為紫砂行業知名收藏家。作品因眾名師指導,故風格逐古博今,傳承正統全手工制壺技藝日臻完善。其作品為眾多資深玩家所欣賞與收藏。身為陽羨紫砂制壺世家第三代傳人,其對自身要求嚴格,腳踏實地勤于學習制壺技藝,實為新時代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力行者!??2016年獲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陶瓷類/創新設計金獎。??2018年《相思》獲第四屆中國工藝“致新獎”工藝專項銅獎(中國工藝集團、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扁玉》獲“推動發展紫砂文化產業突出貢獻獎”(中國紫砂文化研究會)。??2019年被東家·守藝人評為2019年度“最佳傳承獎”。??2020年《宮燈》獲“我有匠心”第五屆宜興紫砂全手工制壺大賽銀獎,《觀道》獲“藝博杯”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銀獎(江蘇省工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