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齋舊藏清人尺牘”自推出以來備受藏家青睞,中國嘉德第24期網絡拍賣會繼續推出此專場,甄選徐樹銘、羅正鈞、王永霓、袁樹勛、邵松年、梁鼎芬、文廷式、張其淦等晚清重臣及擅詩詞、精鑒賞、富藏書者書信25件,以饗同好。


徐樹銘(1824-1900),字伯澄,號壽蘅,又號澄園,長沙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授編修。嘗從唐鑒、曾國藩學。歷官兵部、吏部、工部左右侍郎,福建、浙江督學,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充經筵講官,國史館篡修,朝考閱卷大臣,鄉試正考官等職。平生不事積蓄,唯嗜鐘鼎書畫金石之屬,鑒賞考據甚精。書學二王,繼雜以蘇東坡,后則參之北朝名碑,方筆較多,行楷篆隸各出自家風范。善詩文,有《澄園詩集》10卷,《約園志》4卷,《浙江紀事詩》、《浙江校士錄》、《澄園尚書遺墨詩冊》、《誥封太恭人善化張母胡太恭人墓志銘》等。書札、題跋、摩崖石刻、對聯、字軸傳世尚多。

羅正鈞(1855-1919),字順循,號劬庵,晚號石潭山農,清湘潭縣烏石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鄉試中舉,受聘為醴陵淥口書院山長。39歲任陳衡恪、寅恪兄弟私塾先生。翌年,得時任湖南巡撫陳寶箴保薦,赴直隸(今河北)任知縣。46歲升任知府,在保定府知府任內,創辦蒙學數十所,為全國之冠。任山東提學使時,創辦濟南圖書館(今山東圖書館前身)。48歲受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后請派留學生赴日習專科之學,是為湖南選派留學生之始。同年回湘潭,與邑紳創辦湘潭縣學堂。后任長沙學務處提調,于推動湖南新式學校教育多有建樹。辛亥革命后潛心著述,有《船山師友記》、《左文襄公年譜》、《辛亥殉節錄》、《劬庵官書拾存》等。

王詠霓(1839-1916),原名王仙驥,字子裳,號六潭,浙江黃巖縣(今臺州椒江區)人。晚清政要,近代著名詩人、教育家、書法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之門人。清光緒六年(1880)登進士第,授刑部主事,簽分河南司行走。光緒年間歷任駐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公使隨員。任期屆滿后橫渡大西洋取道美國,再跨越太平洋,中轉日本回國。觀察世界之深度、廣度,近代臺州人無出其右,每過一地均留心該國政治制度及風俗習慣,以詩紀事,集為《道西齋日記》。工詩文,善書法篆刻,書法具金石氣,篆書行筆流暢,所治印章得文、浙兩派。著有《函雅堂全集》24卷、《臺州大事記》、續纂《光緒黃巖縣志》等。

袁樹勛(1847-1915),湖南湘潭人,字海觀,號抑戒老人。歷任江蘇高淳、銅山知縣,清光緒十七年(1891)署理上海知縣,二十一年(1895)任江西景德鎮知府,同年調任天津知府,二十六年(1900)任湖北荊宜施道,二十七年(1901)調任上海道臺,三十二年(1906)后歷任江蘇按察使順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東巡撫。宣統元年(1909)任兩廣總督,呼吁開國會、消禍萌,不為清政府采納。次年辭官寓居上海。

邵松年(1849-1924),字伯英,號息庵,室名澄蘭堂、蘭雪齋,江蘇常熟人。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授內閣中書;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清光緒十七年(1891)任河南學政,曾創辦明道書院,并輯印《續中州名賢文表》68卷、《中州試牘》2卷;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任常昭縣自治籌備公所所長;民國六年(1917)任《常昭合志》協修。邵松年擅書法,尤精小楷,為時人所好,時中華書局董事、美術部主任高野侯為其編印《邵松年小楷》流傳于世。精鑒藏,著有《澄蘭堂古緣萃錄》十八卷,記述所藏書、畫、碑帖;編有《虞山畫志補編》、《海虞文徵》三十卷,刊《澄蘭堂法帖》、《蘭雪齋石刻》。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蕓閣,號純常子、羅霄山人等,江西萍鄉人。幼即聰敏,過目成誦,為廣東名儒陳澧入室弟子。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曾任光緒帝瑾妃、珍妃的老師,是晚清政治斗爭中的關鍵人物之一。富藏書,工詩詞,著有《云起軒詞鈔》、《羅霄山人醉語》、《琴風余譚》、《聞塵偶記》等。

田吳炤(1870-1926),原名行照,一名潛,字伏侯、小純,號潛山、郎庵,湖北荊州人。北宋藏書家田偉后裔。因得張之洞、梁鼎芬賞識留學日本,回國后充任湖北自強學堂教習。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隨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國后編有《歐美教育規則》,并著《考察教育意見書》。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內務部僉事、統計課課長、職方司司長。田工書法,尤善行書、篆書,文字學、經學、算學及教育學造詣亦深。

張其淦(1859-1946),字豫泉,廣東東莞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進士,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散館,著以知縣即用,改山西黎城知縣。官至安徽提學使。辛亥革命后,在上海隱居。張其淦治學嚴謹,勤于著述。著作有《邵村學易》、《老子約》、《松柏山房駢體文鈔》10卷、《夢痕仙館詩鈔》10卷、《呤芷居詩話》4卷、《五代詠史詩鈔》6卷、《元代八百遺民詩詠》8卷、《明代千遺民詩詠》21卷等20多種,另輯有《東莞詩錄》65卷等數種,大多數已刻印發行。但在淞滬抗戰時,其寓所毀于戰火,所藏論著70多箱,全遭劫難,幸其刻板尚存于上海商務印書館。

成昌(1875-1908),字子和,號湟生,滿洲鑲黃旗人。光緒舉人,官夔州知府。能詩,兼工畫山水。

陳承修,字淮生,號猗文閣主,福建閩縣人。早年留學日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恩賞工科舉人,曾任北洋政府農商部司長,后興辦實業。精鑒賞,收藏金石碑版書帖甚富,著有《猗文閣集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