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明清瓷器珍賞 | 崇正2020秋拍
日期:2020-12-31 11:25:48 來源:廣東崇正
拍賣
>汲古·明清瓷器珍賞 | 崇正2020秋拍
廣東崇正2020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丨2021年1月5-6日
拍賣時間丨2021年1月6日(16:30)-1月7日
展拍地點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廣州市流花路120號)
支持現場競投、電話委托競投、崇正在線網絡同步拍
詳情請詢:020-83344380、83394856
電話委托:13929579713
網拍客服:18819155972
咸豐帝即位后為厲行節約,削減官窯瓷器生產數量和品種。據《內務府檔案》記載,咸豐元年時欽命九江關兼管窯務,傳旨燒制過一些圓琢器,咸豐二年又補燒一些,咸豐五年以后御窯廠基本毀于戰亂,因而咸豐官窯瓷器傳世者極為少見。咸豐官窯生產于清朝風雨飄搖之時,但其制作上并無草率之感,造型端莊沉穩,紋飾精細嚴謹,頗受方家好評。
1630

礬紅地留白技法始於清雍正時期,是清代官窯的獨特品種,亦稱蓋雪紅。清末陳瀏在其所著《匋雅》中解釋道:“涂以抹紅之釉而虛其中若為空白者,又似乎陰文之花紋,謂之蓋雪?!?/span>此碗沿襲舊制,底落“大清咸豐年製”楷書款,不為多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631


清咸豐 珊瑚紅留白竹紋碗一對
“大清咸豐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楷書款
D: 11.8 cm;?H: 5.5 cm
RMB: 80,000-150,000
綠彩龍盤為清代傳統官窯,惟咸豐官窯綠龍盤最為珍罕。咸豐五年后,太平軍席卷江西,御窯廠停燒。故咸豐御窯燒造時間很短,很多又毀于運輸途中之戰火,存世產品稀有。所繪龍紋,雙角向后,龍須卷曲,張牙舞爪,龍體健美,極富神采,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1632


記錄:2004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LOT.26232016年北京翰海春季拍賣會LOT.2849, 成交價172,500元“萬花獻瑞”膳碗,為尋常賞花所用。尋常賞花意味著四季賞花之時均可用此式,看似無固定節令,卻要適合不同時令賞花之用,故所繪各類四季花卉十分豐富,枝繁葉茂,妍麗婀娜,雅致宜人。而所繪靈芝、卍字飄帶等紋飾則取“萬花獻瑞”之主題,匠心獨具,可謂將圣意體現到極致,不由贊嘆設計之巧妙。
1643



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八年(1743)始創軋道粉彩開光時令膳碗,內外壁分別以青花和粉彩描繪應景紋飾,其中端午節用艾葉靈符圖,即為拍品品種之起源。拍品與上海博物館藏品品種相同,內壁飾青花折枝花果,碗心繪花籃;外壁以胭脂紫釉軋道卷草為地,上飾粉彩西洋花卉,四個圓形開光內繪壽桃、枇杷、石榴、蜀葵、芙蓉等四季花果,均搭配代表端午節的菖蒲和靈符。構圖繁密,設色富貴華麗。
1644



清朝沿襲明代飲酒的習俗,故此種小杯為當時較為重要之酒器。且集四個朝代為一組,殊為難得。這組杯、盤內壁施白釉,口沿及器底皆有描雙圈一周。外壁繪礬紅彩云龍戲珠圖案,下以飾海浪波濤,二龍神采奕奕地奔走于火焰間,繪工細膩而嫻熟,毫無猶豫及隨意之筆,于細節處彰顯御窯風范。本組釉色純美,外壁紅白二色對比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繪工、刻工均無可挑剔,其華貴的宮廷氣息撲面而來。如此色彩艷麗的精細之作,當甚為清帝所喜。據《清檔》記載:“雍正七年四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成窯寶燒紅龍白碗一件、酒圓一件。奉旨將此二件交年希堯照樣燒造。”成窯寶燒紅龍酒圓于今日可見傳世品及考古出土品中暫未見到,然景德鎮御窯廠曾出土一例明成化白釉綠彩云龍紋杯與本品在紋飾及器形上極為相近,可視作本組之粉本。
1646

清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礬紅彩云龍戲珠紋杯(四只)“大清咸豐年制”、“大清同治年制”、“大清光緒年制”、“大清宣統年制”青花六字二行楷書款

1650

出版:《嶺南私家藏珍》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圖版113
賞瓶創燒于清雍正時期,為清代宮廷的經典陳設器,因也兼賞賜之用,故名。據雍正八年《清檔》記載:“十月三十日,海望奉旨……將賞用瓷瓶亦畫樣呈覽,交年希堯燒造些來……”,或為此品種器之燒造記錄。
1651

雍乾之際,清朝皇室格外推崇永宣青花器,御窯廠多次承命摹制。其中,天球瓶作為經典的永宣器類得到廣泛的摹制和創新,成為清代官窯瓷器中的尊貴品種。這種摹制亦見于清檔記載,如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御窯廠奉旨燒制一大批摹古瓷器,其中就有“宣窯放大天球瓶一件”、“宣窯放大青龍天球瓶一件”等名目。另外,為求與古暗合,雍乾二帝常指示所仿瓷器不具年款,本品當為此類器物。
1695


1696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事雜錄》記載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盤邊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爾將此破磁發給年希堯去,著伊照此破磁釉水燒造,欽此?!鄙鲜鑫墨I記載了雍正皇帝對于祭紅釉器燒造的關注,是統治者間接控制瓷器生產的體現。在如此嚴密的兼管之下,雍正一朝的祭紅釉器便顯得尤為出眾,加之這一時期小器又為歷代收藏的重點,故而本品之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頗高。
1701

天藍釉是明早期仿宋汝窯釉色而創燒的高溫釉,清康熙時恢復燒制,技術已臻成熟,至雍正朝釉色更趨勻凈雋雅,成為名貴的單色釉品種。目前所見技術較為成熟的天藍釉器物出現于清代康熙時期,燒造時間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漸趨斷絕,且其數量極少,相比其他顏色釉可稱鳳毛麟角。存世所見天藍釉盤有兩種式樣,一類內施白釉,外施天藍釉,底落雙圈款;另一類內外均施天藍釉,底落雙方框款;均極為名貴,拍品則屬后者。
1703

此種技法為承襲自永宣御窯,所飾銅紅釉,或夾施于透明釉層之間,異于常見之釉下銅紅彩繪技藝。此件高足碗保存良好,堪稱雍正釉里紅器珍品,尤為珍貴。雍正一朝歷時雖短,然御窯燒造成卻成就斐然,所出御瓷以清新雅致見長,品質精絕。養心殿造辦處史料博輯中有載:“雍正六年,太監海望傳旨:著選宮內宣德三魚器,鮮紅者照樣燒造盤碗若干?!?/span>
1704

雍窯斗彩素以彩料清雅,繪工精巧而冠絕一時,正如《飲流齋說瓷》所評:“(斗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采發越、清雅可愛……足為清供雅品,彌可寶貴也?!?此時御窯廠之斗彩瓷作,不但以仿明成化斗彩為能事,而且積極借鑒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繪畫手法和紋樣,本盤即為一例。
1710



鴛鴦為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古人視鴛鴦為愛情的象征,《古今注》說鴛鴦為“鳥類,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必思而死,故曰匹鳥”。瓷器裝飾中的鴛鴦皆成雙成對,且多與蓮池相配,故稱鴛鴦戲蓮紋、鴛鴦臥蓮紋、蓮池鴛鴦紋等。宋代定窯、磁州窯等窯燒造的器物上就已開始采用鴛鴦紋。元代的青花瓷、明清兩代的青花瓷、斗彩瓷、五彩瓷等瓷器上均常見鴛鴦紋飾。
1711

來源:北京拍賣會2016年秋季拍賣會LOT. 858


羅浮勛爵是二十世紀中葉英國最具影響力的第二代中國古董藝術收藏家之一,他的藏品一般都來自當時已聞名于世的收藏。羅浮勛爵當時在倫敦的居所距Bluett and Sons和John Sparks僅幾步之遙,他于1944年11月30日第一次購得了自己心儀的藏品,隨后陸續收購了共計400余件的中國古董藝術品。在羅浮勛爵逝世后,Bluett and Sons曾為其遺產中的中國藝術品估價,后在1971至1973年間陸續出售。
1722

來源:肯里夫勛爵(Lord Cunliffe)夫婦舊藏展覽: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47-1948年展覽,第3號著錄:倫敦東方陶瓷學會1947-1948年展覽,第3號

雞缸杯以成化斗彩最負盛名,據記載明萬歷時期已“成杯一雙,值錢十萬”,可見其名貴難求,是以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仿制,故宮博物院藏有數件康熙仿成化斗彩雞缸杯,其所署款識除本朝年款外,尚有“大明成化年制”、“自怡堂玩”等款,此杯即為康熙御窯仿成化斗彩雞缸杯。后仿品多為斗彩,此青花五彩雞缸杯殊為罕見。此器杯體小巧,輪廓線柔韌,設色巧妙,當為康熙御窯仿成化斗彩雞缸杯之精品,不為多見。從晚明開始,成化官窯聲譽日隆,甚至超過了宣德。斗彩雞缸杯的身價也與日俱增。明萬歷《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鼻宕滴鯐r期,成化斗彩雞缸杯更極受推崇。當時程哲《蓉槎蠡說》、劉廷幾《在園雜記》、孫承澤《硯山齋雜記》、高士奇《高江村集》等筆記內皆有記述,其中高士其更作《成窯雞缸歌》贊詠。在此社會風氣影響下,以景德鎮御窯廠督窯官郎廷極督燒的郎窯雞缸杯名重一時,劉廷幾評論云:“瓷器之在國朝洵足凌駕成、宣?!北本┕蕦m博物院藏有此品種,可為參考。
1743


請將手機橫屏看圖

萬歷時期,景德鎮御窯所用進口回青料的用法與嘉靖時期相同,即回青與石青配合使用。另外此時也開始大量使用國產鈷土礦。據《明實錄?神宗實錄》卷三百零一載:“萬歷二十四年八月癸未,……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進貢,買之甚難。因命甘肅巡撫田東設法召買進,以應燒造急用,不許遲誤。”可見萬歷中期,景德鎮御窯所用回青已近告竭。由此判斷,本品當屬萬歷早期御窯之物,仍在使用當時已日趨珍貴的回青料。明嘉萬時期皇帝篤信道教,故道教題材于明晚期流行一時。此尊以道家色彩濃厚的松鶴八卦紋即為一證,具有強烈的祈福、祈壽之意味?!苞Q壽千歲,以報其游”,在古代,鶴被公認為一等文禽,用鶴紋間以云飾,具有延年益壽之寓意。
1757


明代萬歷時期,國力衰退,政治腐敗,統治者窮奢極侈,加上連年的災荒、戰亂,使得這一時期的制瓷業呈現粗糙與精細并存,量多而財力不能及的矛盾局面。然而皇室的大量需求還是促進了萬歷五彩發展達到鼎盛。其數量多,質量精,堪稱空前。這種庭院嬰戲圖是自宋代世俗文化興起以來一直流行的藝術題材之一。嬰戲圖是明清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因畫面以兒童游戲為主題,故稱嬰戲圖,是當時人們對多子多福美好愿望的一種體現。嬰戲圖始于唐朝長沙窯瓷器,而盛于明清,特別是到了明中后期,嬰戲圖開始流行,畫面也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由于明代早期受青花料的限制,人物圖案不易刻畫,而從明中期開始,青花料有了更換,變得易于刻畫圖案的細微之處,從而推動了嬰戲等紋飾的發展。繪畫技巧普遍提高,畫面的層次感增強。在人物的畫法上,或雙勾填染或淡描線繪,童子的后腦突出,身體修長,上衣和下褲完全用青花的色彩來區分。
1758

來源:倫敦佳士得2009年11月3日LOT.295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