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道回眸--楊國新繪畫作品展將于2021年1月9日15點在時代美術館開幕,藝道回眸,亦是回首過去的歲月、回看過往的一切、梳理在逝去的日子里用畫筆刻下的或深或淺的痕跡。因而回眸是為了更清晰地看到前面的路程并從新邁出更堅實的步伐。
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省文聯、安徽省文史館聯合主辦;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宛少君先生為本次展覽策展人和學術主持。
張曉凌
國家畫院原副院長、著名美術評論家
我和楊國新都是阜陽人,國新是在阜陽這塊有文脈傳承的沃土上成長起來的,歐陽修做過阜陽的太守,阜陽的文化代有傳承,國新從阜陽一路走到安徽美協的掌舵人,他在藝術成長道路上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阜陽1500多萬人70年就出了他這一個主席,是我們阜陽的驕傲。
國新主要畫人物畫,評價他的人物畫要從兩個角度來說,第一就是歷史角度,近百年來人物畫的影響應該說是超過山水畫,為什么呢?西畫對山水、花鳥都不好改造,因此我們的山水和花鳥還是傳統的,盡管有革新,但總體來說受西畫影響很小。但是西畫幫了我們一個大忙,就是人物畫。傳統的人物畫只是憑感覺,不講究科學、光影、比例,因而西畫傳入中國后對中國人物畫的改造就很大。
我們現在的美術教育以人物畫為基礎建構起了現代美術學,我們傳統美術是以山水為主的,但是到了近現代,徐悲鴻等前輩把西方的教育引進來,就構成了我們近現代的教育體系,人物畫就成了近百年來美術史的主流。徐悲鴻、蔣兆和等人物畫大家,把西方的光影、結構、空間、解剖等概念融入中國人物畫創作,中國人物畫過去是平面的,現在變得有空間了,楊國新走的也是這個路線,人物畫的中西融合是不可溯的,因為整個教育學整個評價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了。前邊有徐悲鴻、方增先等大師,然后有馮遠等,人物畫一代一代傳承到現在,到楊國新這里又有一個新的面貌出來,他用中國畫的皴擦把西畫的光影很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畫的造型上,很好地解決了人物畫筆墨和造型的關系。齊白石畫人物基本上是傳統人物畫,是靠感覺來畫的。但是楊國新的人物畫是沿著科學寫實主義路線過來的,但是科學寫實主義為什么最近又遭到詬病和質疑呢,中國人物畫里有一個最大的難題,包括方增先先生、馮遠先生等人物畫家都面臨這個難題,包括楊之光生前也和我聊過這個問題,就是誰解決好了造型和筆墨關系的問題,誰就是大師,但很多人解決不了。為什么呢?你如果顧造型,筆墨就放不開;你要是顧筆墨,形沒了,這是個最大的難題。這個難題,蔣兆和、徐悲鴻解決了一部分,因為他們時間、資源有限,他們憑借著天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且完成的非常好,給中國人物畫做了一個非常高的奠基,接著就出了方增先、楊之光等建國后的這一批大家,再接著就到了馮遠這一茬,再就到了楊國新這一茬,一茬一茬都是在解決這個課題。
解讀人物畫,首先看造型,第二是傳神,傳神概念是中國古典概念,再就是筆墨。人物畫最難的就是筆墨,能把造型和筆墨解決得好的當代畫家為數不多。當年我去拜訪方增先先生的時候,他覺得中國人物畫的突破是“以墨破形”“以筆破形”,形在似有似無之間,最后我在他的畫上找到了印證,他在中國美術館做了個大展,他畫了一幅《逐日圖》,我一看,這個問題解決了。國新面臨的問題和方增先先生是一樣的,方增先先生從版畫里吸收的營養,這是解決人物畫筆墨、形神的一個范例;今天我們看楊國新先生的人物畫,他也是一個范例。當然這個課題的解決是長期的任務,我們現在取得的成就都是階段性的,希望國新在這個層面還能推進,因為他現在解決的已經非常好了,他的人物畫在筆墨和造型處理上應該說是為數不多的處理得好的畫家,尤其是這幾年進步非常大,解決好人物畫筆墨和造型的關系,就解決了中國人物畫最根本的問題。以前一直以為楊國新是畫油畫的,現在看他的國畫很震驚,完全是專業的水平。我希望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能有楊國新濃墨重彩的一筆,藝術家最后奮斗的終極目標是要名垂青史,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個人的貢獻。
2020年8月8日于北京民族文化宮
(根據采訪錄音整理)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部分:本源道心、秘境尋真、融古慧今。不同版塊作品可以明顯感受到楊國新在平面空間中對世界的描繪,對歷史的追溯,對內心世界的表達。
一 本源道心
表現現實題材的主題性繪畫

兄弟 191cm×177.1cm 2016年

群英圖 78.5cm×87.6cm 2019年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賈德江在《雙峰并峙 各具高邁——關于楊國新和他的繪畫藝術》中寫道:楊國新的中國畫創作,無疑是體現中國畫謀求民族化、現代化實現的一種努力。他畫人物,也畫花鳥,并不拘一格,呈現出多角度多層面的審美創造。就人物畫而言,他可以寫實,以表現現實題材的主題性繪畫,如《兄弟》(2016)這幅作品,是以極富個性化的人物群像,展延了筆墨所能表達體面造型中光影、明暗、質量和空間等因素的最大限度……
安徽省美學學會會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執行主任、教授陳祥明在《化西為中 奔放高逸——楊國新中國畫藝術賞析》中寫道:對國畫人物畫,楊國新傾注了滿腔激情與心血。他的人物畫題材樣式豐富,其中兩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首先,表現社會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擅長描繪社會基層民眾,尤其長于表現礦工形象。他筆下礦工形神兼備,不拘形似,重在神似,寫照傳神,初看似乎是寫實,實則是寫意人物;畫家更注重礦工兄弟們的生存狀態、精神狀態、情感狀態的真切表現,以及畫家對表現對象的人文關懷、主觀情思、審美意趣的深切表達。人物造型語言,多采用傳統中國畫的線描及筆墨語言,同時適度吸取西洋畫的素描及光色效應,以服務于形象的表現與意趣的表達,在中西繪畫語言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大膽、恣肆而又沖和、協調。其礦工系列被往往被人們視為“主旋律”作品而大受褒揚。而我以為,其礦工形象及筆墨語言,已經成為以中化西、中西融合的一種藝術范例,將會成為畫家的一種“藝術符號”,積淀和保留在時代的記憶中。

礦工寫生 60cm×60cm 2020年

印度街頭 96.5cm×179.3cm 2017年

最美的風景 190cm×200.2cm 2019年
《中國美術》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徐恩存在文章中寫道:特別是在藝術感覺性的表現中,楊國新在語言的“轉換”中付出了巨大努力,閱讀作品可以發現,他略去細節的描繪,關注整體的框架體現,畫面中“實寫”與“虛寫”的結合分寸有度,在重結構的基礎上,把握并表現一種感受和一種氛圍。自然的山川萬物在“以情舍理”的前提下,呈現出整體的特點,使不同色彩、不同筆觸、不同意象的空間在同一時間中,獲得重合與多維的表現,時間被空間化了,空間被觀念征服,作品在形神兼備、氣韻生動中展示了特有的美感與魅力。
二 秘境尋真
近乎抽象的視覺舞臺

印象 56.1cm×51.7cm 2004年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賈德江評論其花鳥作品:他的花鳥畫作品走得更遠,水墨與色彩猶如一群脫韁的烈馬,在畫面上縱橫馳騁,而畫家如同一位英勇騎手,駕馭著奔騰而來的水墨或色彩洪流,所向披靡。畫家采用大刀闊斧的筆法,與不同的水墨、色彩交織與沖撞,凝結為近乎抽象的視覺舞臺。其價值取向是多元的,既有古典式的優雅,也有現代性的張揚,既有境界的單純,也有視覺的豐富,有時強調筆墨韻味,有時注重色彩感覺,這其中,書法性的用筆以其與水和、與墨會的痕跡加強了畫面的秩序感和空間感,從而在花、鳥與背景之間形成了渾然一體的蒼茫境界,超越了物質世界的表達。
《中國美術》主編、著名美術評論家徐恩存也評到:楊國新的中國畫作品,既重造境,又重筆墨美感的獨立性表現,他善于在構成關系中確定筆墨的意蘊傳達,以及黑、 白、灰關系的比例與配置,在此基礎上,給人物以恰切的空間位置,使景物、人物交融完整,渾然一體。而且,畫家十分注意畫面的開闔聚散、收放有度,譬如,以沒骨手法繪畫的景物,在淋漓氤氳之中以近乎抽象的意味,與人物相配合,讓人產 生詩意的感受,一切都在暗示、隱喻與象征中完成。我們注意到,楊國新以近于工筆畫的線條勾劃人物,或以小寫意的手法 去做人物的意象表現,此舉恰恰與氤氳、抽象的景物形成工寫對比、粗細對比、黑白對比,甚至是三維之內世界與三維之外 世界的鮮明對比,用以營造一種飄逸、靈動、充滿韻致的境界。

舞 21.2cm×32.8cm 2011年

戀愛季節 48.5cm×59.7cm 2006年

淡然 36.6cm×28.7cm 2018年
三 融古慧今
審美理想的觀照,主觀情思的恣肆書寫,率性構成的精煉表達

不染塵 83.6cm×153.2cm 2013年
安徽省美學學會會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執行主任、教授陳祥明表示楊國新的古代人物畫與現當代人物畫不同,楊國新的古代人物畫不是現實狀態的寫照,而是審美理想的觀照;不是人物形神的精心描繪,而是主觀情思的恣肆書寫;不是既定圖式的反復呈現,而是率性構成的精煉表達。他畫蘇東坡,表達的是對傳統文人精神氣質的理解與堅守;他畫打鬼鐘馗,表現的是對當今世道揚善懲惡的呼喚與希冀;他畫古代仕女,呈現的是對古代女性優雅審美之回望與現代女性雅逸超拔之渴望。在他的古代人物畫作品中,洋溢著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也蘊藉對華夏民族的真善美品格的一種解讀詮釋。與其現當代人物畫形式語言拉開距離,楊國新古代人物畫的形式語言采取中國傳統的線描和筆墨,但人物造型力主寫意,或夸張,或變形,或抽象,自由構成,不拘一格。人物及背景全以筆墨寫出,筆線富有節奏與韻律感,墨色純粹而又豐富。在率意書寫中,畫家抒發著自己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表達著時代的審美追求,因此作品的藝術個性與時代性水乳交融,自然流露,耐人品味。譬如,他著力較多的古代仕女,其筆墨意象具有古雅格調而脫去俗氣,又兼得超拔風韻而具現代氣息。

清音 41.5cm×69cm 2006年

鐘馗神威圖 70cm×138.1cm 2020年

布袋和尚 70cm×138.2cm 2020年

愛松圖 68.9cm×137.6cm 2020年
在近現代中國畫界,力主創新者大致可分為兩種路徑:一是堅守中國畫藝術傳統,尤其是筆墨精進,尋求中國畫的“內部突破”。這條路徑以“傳統派”大師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為杰出代表。一是倡導中西融合,大膽引進西洋畫法,尋求中國畫的“外部超越”。這條路徑以“融合派”大師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為卓越先導。取兩者中間道路并卓有建樹者,以李可染、賴少其等人為引領。
楊國新作為畫油畫出道者,理所當然會受到西方繪畫影響;而作為有西洋畫背景而為中國畫者,受到“融合派”的影響 也勢在必然。然而,作為安徽籍畫家,楊國新更多地傳承弘揚了從新安畫派到黃賓虹再到賴少其的優秀藝術傳統。他秉承新安畫派傳統“師古人兼師造化”(黃賓虹語),著力開拓中國畫的藝術新境界,并遵循中西融合“化西為中”,著力構建奔放磅礴、古雅高逸的藝術新風格。楊國新因擔任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美協主席,美術組織工作和行政管理任務繁重而瑣碎,幾乎占去了他日常上班的全部時間,其藝術創作只能用業余時間完成。正因為職責所在,楊國新一方面投身入主旋律作品創作,另一方面致力于現代性作品探索,在傳承與開拓、守正與創新之間尋求一種平衡。這也許是兩種不同繪畫風格在他筆下一并呈現的緣由所在。
節選自 陳祥明
《化西為中 奔放高逸——楊國新中國畫藝術賞析》
2020年12月6日 于半塘軒

楊國新,男,1956年8月出生于阜陽,祖籍山西長治,擅長油畫、中國畫。畢業于安徽省藝術學校,阜陽師范學院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油畫學會理事、第六屆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安徽省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安徽省文史館館員、安徽省政協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九三學社安徽省書畫院院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安徽大學客座教授、阜陽師范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2002年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考察交流。作品曾入選“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紀念毛主席‘講話’發表五十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第三屆全國油畫年展”(銅獎)“當代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展”“當代中國風景藝術展”(芬蘭),2002年3月在巴黎舉辦“楊國新油畫作品展覽”,2004年作品《霸王別姬》入選“首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作品多被國內美術館、圖書館及國內外藏家所收藏,并散見于國內各專業畫冊、報刊。名字載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中國現代美術家名大辭典》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