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又作昌石,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杰出藝術大師。
吳昌碩篆刻章法的特點,是由他的書體、字法、筆法、邊格等多方面綜合融會而成,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個人新的熔鑄。以他的書體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雜”之規矩,而將大小篆或漢篆隸書等綜合利用,并能使之統一。這種相反相成的矛盾轉化,恰好變成了吳昌碩個人篆刻風格的特點之一,給觀賞者留下了難忘的鮮明印象。吳昌碩篆刻個人風格的形成,不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許多環節、許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發展創造,才可能使這種風格更臻成熟與完善。
中國傳統篆刻藝術,是一處充滿生機、蘊藏著無限豐富的形式美的寶藏,有待我們去深入開采,深入研究。為此,我們開設“篆刻講堂”欄目,與讀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關知識。

對立統一是章法構成的基本原則之一。任何藝術的構成,都由許多對立的因素,如大小、方圓、長短等等加以統一組建而成。對立矛盾的雙方,也潛伏著對立面的轉化因素。章法構成時,應有利地使用對方潛伏的轉換因素,使之轉換而統一。如方與圓,雖對立,但對方也存在著轉換的因子,即方中有圓,圓中也藏有方,相互滲透,即可統一。一方印中,外形、字形、點畫都是方的,就易于呆板,若在方中滲入某些圓或弧的因素,即可化板為活。方與圓屬章法外在易見之形,易于理解和處理,若遇較為內在的“巧與拙”這類矛盾的因素,也應認識與掌握好,使之巧中藏拙,拙中寓巧,巧與拙相斥相生,則更添佳趣。
吳昌碩在章法的構成中,是一位善于應用對立統一原則的大家。而且表現也是多方面的,較之一般篆刻家,有許多高超之處。僅以印中“輕與重”這一對立關系而言,他就表現出許多獨特創造。歷來印人刻朱文印,多是細文細邊,為元朱文一路或漢朱文一路;或是細文厚邊,即古璽朱文一路。但缶翁卻一反常規,其朱文多用粗重之線,因易板滯,此乃一般印人所忌用,而他運用時,以大的空白與粗文點畫加以對比調劑,或用殘損之法,使之粗中有細(粗中有小白點、小斷殘處)而變成靈動。學習者在具體運用中,也應根據這個總的構成原則,與印中之字的多少、每字筆畫的簡繁、字與字之間的輕重排列、行與行之間的輕重關系的協調處理而定,務必使全印每行、每字、每個點畫之間,輕重平衡而統一,諧調而完美。
下面就吳昌碩在處理對立統一關系時常見的幾種方式,如大小相參、輕重相濟、長短相間、方圓相合、欹正相生、疏密相襯的前三種,分別以圖例釋明。
大小相參
如“海日樓”一印按字形看,“樓”字最大亦最長,“?!弊志佣?,“日”字最小。但三字卻依筆畫簡繁而定位置長短,為使印面諧調統一,小面積的“日”字筆畫最粗,其他兩字亦有少數筆畫與之對等相應;同時大的字中亦有小的點畫,尤其是“?!薄皹恰倍帜┕P均較細小,置于“日”之上下作對比,以相陪襯與呼應。

海日樓
“泳翊大利”,“大”字占地小而筆畫粗大,“翊”“利”字大而中間參以小筆畫,一為對比,二為呼應。

泳翊大利
“千尋竹齋”中,“尋”字大而筆畫細小,“竹齋”占地小而筆畫較粗,此亦為大小相參而構成印面的輕重、大小與疏密的變化。

千尋竹齋
“聚卿金石壽”五字印中,“壽”字特長大,先占半壁江山,而“石”字面積特小卻筆畫粗,為統一,則“石”字左豎彎畫細小,以與“壽”字下部之細小筆畫相呼應。從整個印面看,各字都有粗細大小相參的筆畫,因而全印變化豐富,對立而統一。

聚卿金石壽
“乙酉改號孟?!?,其章法布置為大小相參,疏密相間,得其自然。

乙酉改號孟海
“曾經貴池南山村劉氏聚學軒所藏”多字印中,各字大小依筆畫多少而定,因而“學”“曾”等字為大,“山”“所”等字為小,大小相參,各得其所。適當注意疏密留空,以使透氣空靈。三行字行氣貫串,全印精神挺直穩重,變化而又統一。

曾經貴池南山村劉氏聚學軒所藏
輕重相濟
“麟士之印”中“麟”“印”二字較重,“士”“之”二字較輕,然重中有輕,輕中有重,如“士”“之”二字筆畫及占地雖少,然筆畫確重;“麟”“印”字大而重,然不乏輕細短小之筆,因而全印諧調統一。

麟士之印
“藪石亭”,“亭”字大、疏空,故“丁”部加重,以與大空之輕相調劑而出生氣。

藪石亭
“松石園灑掃男丁”,每字筆畫皆各有輕重,內部互濟之法也,也與全印的輕重構成對立統一的諧調關系。

松石園灑掃男丁
“中原書丐”亦是各字中筆畫皆有粗細輕生,形成每字自身的結體與用筆(刀)之輕重相濟。全印則是兩長、兩短的字的對角呼應,成統一靈動之趣。

中原書丐
“竹賓翰墨”與“仁和高邕”兩印中皆以點的重與畫的輕相對相濟,同時在全印的“印眼”中(即搶控視覺的點畫),又各有輕重和不同大小的形體勢態,形成各自的輕重,相異相成。此外印中每字還各有不同筆畫的輕重,與重的點相異又相襯,緊密團結而又變化,形成印面的生動及節奏感。


長短相間
長與短是一種矛盾,但僅是相對而言。章法中的長與短,是根據字的結勢、筆法的走勢和章法的總勢需要而作出相應的安排布置的。
“聽有音之音者聾”,各字因筆畫多少而排其大體位置。橫畫多的字占地長,橫畫少者占地短,總之是使全印各字各有相讓,各得其所,安詳自在即可。

聽有音之音者聾
“白龍山人王震”亦是按字橫畫多少而定長短。“山人”二字畫雖少,但總體寬度與長度需要伸長,以求得整體和諧舒展自然。

白龍山人王震
“仁和高邕章”除各字因勢和總體布局有長短外,每字間偏旁結體亦有長短,以求彼此變化,免存板滯也。

仁和高邕章
“美意延年”的特點則在橫畫之間的長短變化,其中尤以“美”與“年”字的橫畫相間變化更為明顯?!澳辍弊种兴臋M畫除見其長短有異外,其用筆的起、落、收、放亦各有不同;“美”字不僅有橫畫長短的變化,其“大”部之四短豎,亦存粗細與長短的微妙差異之美。

美意延年
“鹽氏三世”各字的橫畫,初見均長短相若,然仍各有長短之差異,“世”字三小橫畫即可見其微小之變化。

鹽氏三世
“金思棠印”中,主要是小橫點的長短變化,如“金”字中的三小點,由豎轉橫,其用筆與短長各具變化;“印”之三斜畫、“棠”字上兩點與“木”部之四斜弧畫,可見其相間與相異變化之美。

金思棠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