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蒙
我的家鄉在巢湖南岸。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站在圩堤上遠眺,清楚地瞧見焦湖(巢湖的俗稱)中矗立在姥山上的文峰塔,湖光山色,帆影點點,一種非常神秘而美妙的感覺浮在眼前。
幾十年后,我拿起了畫筆,驅車數百里,在焦湖四周尋覓兒時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美好景象。看龜山霜晨,聽冶山梵音,上石濤曾客居過的中廟寺,登臨姥山文峰塔,流連在三河古鎮三縣橋上,駐足于巢北黃麓洪家疃張治中故居清水塘前,探訪遠在肥西大潛山深處的劉銘傳家園劉老圩子……這些都是引人入勝、讓我忍不住畫它一幅半張的地方。
沉浸在此情此景,我總有一種相見恨晚、不吐不快的沖動和欲望,遂境由心生,拙筆草草,有了《霜晨漁歸圖》《湖畔》《冶山嵐》《清水塘邊》《喜報春消息》等寫生作品。
隨著寫生腳步的延伸,更多徽鄉人文與自然的至美召喚著我。查濟、郭村的小橋流水,屏山老屋老墻和山野綠叢中的幽居人家,素有皖源之說古稱南岳的天柱山巒……錦繡河山,風光無限,真有“滿眼芳叢疊翠微,醉倒畫徒青山間”之感。在相看兩不厭、物我兩忘間,情不自禁地勾勒、潑墨,《溪畔》《徽鄉之晨》《黟山幽居》《皖山清韻圖》《千年谷城》等一批水墨新作躍然紙上。
走出畫室,廣接地氣,深入自然和社會,是藝術家社會責任和情感體驗的需要。承襲傳統精髓,擁抱客觀自然,行萬里路,修養性情,化客觀物象為主觀表現,使眼中之景、胸中之情、腕底之境融為一體,日積月累,筆端定會流出心中最美的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