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DDING 第24期丨揭秘日本浮世繪
日期:2020-12-29 09:47:33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E-BIDDING 第24期丨揭秘日本浮世繪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1-1867)流行于民間的木刻版畫,興起于17世紀末,以流暢的線條和鮮艷的色彩描繪日常生活、自然風光,或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宮圖景。其包羅萬象又充滿人間煙火的題材,組成了一幅太平盛世下日本世俗文化的全景圖,在17至19世紀里大放異彩。
從浮世繪中也可以看到日本藝術與中國和西方藝術間的交流。浮世繪的源頭可追溯到中國明代書籍版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與復雜考究的制作工藝。由于日本對歐洲的茶葉出口,印于茶葉包裝紙上的浮世繪圖像被歐洲藝術家注意到,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引起一股“日本主義”熱潮。德加、?奈、梵高、高更等西方印象派繪畫大師都臨摹過浮世繪,其中梵高名作《星夜》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著名浮世繪《神奈川沖浪里》。
文森特·梵高
《星夜》
1889年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葛飾北齋
《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里》
1831年首次發行版本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
浮世繪體現著日本藝術的獨特樣式及審美趣味。本次中國嘉德網絡拍賣(第24期),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特推出“流光麗影——浮世繪版畫專場”,含括21件精美作品,分別出自六位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繪畫師之手。本文將介紹這種藝術形式的淵源及風格,同時希冀以精彩的拍品預覽給各位藏家及愛好者帶來一場美的視覺享受。(關于浮世繪的具體制作工藝,請關注微信服務號“中國嘉德網拍”將于12月28日推送的文章《浮世繪的制作工藝與形式演變》)17世紀末開始,日本文化中心從京都轉移到江戶(今東京),經濟快速發展的江戶地區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階層和商業文化。表現世俗生活的浮世繪應時而生,名字含義取自“虛浮世界的繪畫”,喻及時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云煙之意。浮世繪的主要類別為水印木刻版畫,在美術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美人繪是浮世繪最主要的題材,是畫師在理想化人物樣式中創造的唯美世界。鈴木春信(約1725-1770)是日本浮世繪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筆下的女子如東鄰少女,體態輕盈,似帶有青春的感傷。這種獨特可愛的美人繪風格被稱作“春信樣式”。鈴木春信擅長取材古代和歌來表現當世風俗,“流露出受宮廷審美意識影響的優雅余韻”,這使當時的觀賞者須有較好的古典文學修養方能完全理解其作品。此次上拍的《安部仲麿》畫面上方的和歌,是中日兩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作品。此幅浮世繪以游女倚船望月為主題,表現阿倍仲麻呂于中國賞月思鄉的心境。
起拍價:RMB 1,000
經過幾代畫師在色彩、構圖等方面的探索,18世紀后期是浮世繪的成熟時期。磯田湖龍齋(1735-1790)繼承鈴木春信畫風的同時,也逐漸表現出自己的獨特之處。相較春信畫面中的古典趣味和夢幻般的美感,磯田湖龍齋筆下的女性更具鮮活生命之真實感。對比鈴木春信的代表作《雪中相合傘》與此次上拍的磯田湖龍齋的同名作品,后者畫中撐傘的男子將傘向女子傾斜,姿態給人以生活的真實感。
鈴木春信
《雪中相合傘》
1767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Lot 12523
磯田湖龍齋 《雪中相合傘 》
1960年代
紙本 木刻水印
27×20 cm
起拍價:RMB 1,000
18世紀末是浮世繪的黃金時代,底稿畫師大顯身手,雕刻師和印刷師精工細作,套色精美的浮世繪風靡一時。相較鈴木春信、磯田湖龍齋筆下柔弱優雅的美人形象,18世紀末的流行樣式是豐滿、充滿力量感,且色彩明亮的女性形象。喜多川歌麿(1753-1806)是此時最著名的浮世繪大師之一,堪稱達到了美人繪的最高境界。他以“大首繪”著名——有臉部特寫的半身像,由于視覺效果中畫中女子臉部較大而得名。喜多川歌麿對處于社會底層的歌舞伎、吉原貧妓充滿同情,以纖細的筆觸探究女性內心深處特有之美,并擅長通過服飾、道具及細微的形象差異來表現不同的人物形態。

江戶時代(1601-1867)末期的大眾審美轉向對頹廢、艷情色相的崇尚。溪齋英泉(1791-1848)是江戶末期的代表性畫師。他經歷傳奇,25歲前后開始浮世繪創作,晚年曾沉溺于酒精與女性之間,甚至開了一家青樓。美人繪中,屬溪齋英泉所畫女性最為嬌媚。他筆下從來不是窈窕風雅的女性,而是專畫平凡但妖艷倔強的女性。此次上拍的《當世點眼鏡》,畫中女子有著細長的眼睛、上挑的眼尾,眼神獨具魅惑,且下唇厚潤,呈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嬌艷之美。
Lot 12526
溪齋英泉 《當世點眼鏡》
1960年代
紙本 木刻水印
40×27.5 cm
起拍價:RMB 1,000
葛飾北齋(1760-1849)長達70余年的作畫生涯在浮世繪畫師中無人可比。他涉獵甚廣,超越美人畫的傳統內容,以風景畫成就最高,將空間、陰影等西方繪畫元素融入浮世繪,并創造了漸變羽化等新的拓印技法。葛飾北齋年逾七旬時,花費5年時間,創作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景版畫系列《富岳三十六景》,達到他畫師生涯的巔峰?!陡辉廊啊芬圆煌奈恢?、角度、季節、時間全方位地表現富士山這一主題。本專場將上拍三十六景中的五幅。葛飾北齋在晚年自稱“畫狂人”,透著些許中國文人詩意。他確如“畫狂人”,一生不斷挑戰新的領域、開創了獨特境界。在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的“千禧年影響世界的100位名人”中,他是唯一一位日本人。
Lot 12533
葛飾北齋 《富岳三十六景——隅田川關屋里》
1960年代
紙本 木刻水印
27.5×40.5 cm
起拍價:RMB 1,000


歌川派是19世紀中期浮世繪的最大流派,開山鼻祖歌川豐春(1735-1814)的學生歌川豐廣培養了名畫師歌川廣重(1797-1858),三人名字是依照當時浮世繪界師徒藝名的傳承規矩所定。歌川廣重是舉世聞名的風景畫大師,與葛飾北齋齊名。受老師寧靜內斂的為人和對畫面情感氛圍的重視,歌川廣重的繪畫詩意雅致。但他沒有停留于師傅的歌舞伎浮世繪,而是開始風景畫創作,與葛飾北齋一道給江戶末期充滿頹廢之感的美人繪的畫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相比于葛飾北齋生動活潑的風景畫,歌川廣重用秀麗的筆致表達籠罩于典雅幽抑氣氛中的自然景象,具有柔和抒情的境界?!稏|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是他風景畫的成名作。此次上拍的《大磯虎雨》為系列中第8景及第一幅雨景。畫面中馬上的旅人披著斗篷蓑衣,冒雨疾行,雨中的街道和村莊充滿了寂寥。畫師通過畫面構成,展現了日本傳統美學中的“季節感”,營造了一種感傷的氣氛,卻又不乏氣度。

《名所江戶百景》系列是歌川廣重去世前最后的杰作,集一生所得于其中,獨特的魅力使其在當時的銷售量即達到1-1.5萬部。因擅長多變的視角和奇特的構圖,他被稱為“江戶攝影師”。此次上拍的《夏之部龜戶天神境內》堪稱這一系列中最華麗的畫面。龜戶天神社以“東京第一賞藤勝地”聞名,每年舉辦的“紫藤節”,早在歌川廣重生活的時代以前就非常有名。畫面前景的紫藤花架和后景中的太鼓橋以及水中倒影,譜出一曲流麗的季節之歌。
此次上拍的《夏之部大橋安宅驟雨》也是《名所江戶百景》系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梵高曾臨摹此幅浮世繪,創作了油畫《雨中的橋》。橋上的旅人被突然襲來的驟雨迫得倉皇四散,如織的密雨中,水面上一葉木筏悠然而下,帶有無盡的詩意。
文森特·梵高
《雨中的橋》
1887年
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館藏
Lot 12538
歌川廣重 《名所江戶百景——夏之部大橋安宅驟雨》
1960年代
紙本 木刻水印 38.5×26 cm
浮世繪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對現實空間的抽象化,與對局部細節的精細描繪形成鮮明對比。對整體結構的抽象搭配對具體細節的刻畫入微,以獨特的方式關聯了抽象與具體兩種視覺元素,是日本美學獨創性的特點。浮世繪歷史悠久,兼具美術史價值與裝飾趣味,是極佳的收藏品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