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始,宜賞梅
日期:2020-12-23 11:26:56 來源:中國嘉德
拍賣
>冬至始,宜賞梅
冬 至
宋 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占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冬至是一年之中第22個節氣,也是其中很受重視的一個大節,歷來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從周朝始,冬至日民間及官府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史記·封禪書》中就有記載:“冬至日,禮天與南郊,迎長日之至。”在后漢書中所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如此看來,冬至不僅有大型祭祀活動,還要像我們的小長假一樣,有三天假期哦。冬至是進入“九九”的第一天,古代并未有我們當下如此好的居住環境和取暖設施,在這數九寒冬之際,文人們會擇一“九”日,相約飲酒,吟詩作詞,揮毫潑墨,此雅集寓為“消寒”。唐人雖愛梅,但最愛牡丹,唐人雖有不少詠梅之詩,但卻無法與宋人相比。宋代文學作品中詠梅作品數量就可見宋人愛梅,蔚為大觀。從宋代繪畫的領域也會領略到宋人對梅由衷的喜愛,繪畫史上畫梅最為著名的畫家華光老人(釋仲仁)和逃禪老人(楊無咎)皆出自宋代。
朱耷 墨梅圖
125×34 cm
成交價:RMB 34,500,000
中國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梅花在寒冬開放的特征,成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自喻最為重要的依據。宋代文人他們已不單單流連于“梅之形”.而更重視“梅之魂”即對梅精神思想品質的欣賞。如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后,被迫辭職,但他仍倔強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曾用“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詩句來表達了他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執著與堅韌。 
蘇東坡作為宋及宋以后的文人精神象征,也有詠梅之詩詞50余首,雖不及詠梅狂人張道洽,但卻能做引領文化潮流的作用。以致宋以后文人畫“踏雪尋梅”中的人物多以“東坡形象”以基準。
其實梅花一般是在小寒時節才開始綻放,而冬至日的含苞待放,更符合宋人的人格理想,人格寄托于花格,花格依附于人格。這使得梅花在宋代已不再是單純的審美對象了,而成為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范曾 董壽平 賞梅圖
95×177.5 cm
歲寒三友也是古代文人常創作的題材,是在梅花的基礎上,加上了松、竹,這三種植物最早出現在同一首詩中應是唐代詩人朱慶余的《早梅詩》:“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艷寒宜雨露,香冷隔塵埃。堪把依松竹,良途一處栽。”
歲寒三友這個概念最初則是源自蘇東坡,在他的《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中寫道“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徐行欣有得,芝術在蓬莠。”而后,在南宋林景熙《霽山集》中所記載“即其居累土微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歲寒友。”
這三種植物都是在入冬樹木凋零后,依然可以欣賞品味的植物。在《孤本元明雜劇》中有“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足可以說明這一點,這也是文人自喻自身品格喜聞樂見的藝術群像表現形式。歲寒三友在明清時期不僅會出現在文人的詩詞繪畫中,在瓷器上也繪有這樣的裝飾圖案。
一到冬至,餃子店門前就會排起了隊。民間有吃餃子不凍耳朵的寓意,南陽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冬吃蘿卜,可以溫陽化助消化,除痰潤肺止咳,祛毒生津止渴,羊肉性溫,冬季常吃羊肉,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熱量,抵御寒冷,而且還能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最后祝大家都能在數九寒冬之際,身體安康,迎接新的一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