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三年(1646)八月,隨著唐王隆武帝在武夷山下的汀州被清軍虜殺,一心反清復明追隨唐王的江韜(弘仁俗姓江,名韜,字六奇)跟其他仁人志士一樣,一邊是家國之痛,一邊是性命之虞,當務之急是逃命。

姚夢谷繪漸江小像
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舫,又名韜,字鷗盟,又字六奇,為僧后名弘仁,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人稱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
漸江曾有書寄程蝕庵(程守,字非二,號蝕庵)云:“入武夷山,居天游最勝處,不識鹽味且一年。業披緇皈古航本師。”
做“不識鹽味”的“野人”大約一年后,情勢緩和,漸江在武夷山皈古航道舟禪師,法名弘仁,字無智,號漸江。研究學者陳傳席認為,弘仁去武夷山,大致可斷定為追隨唐王隆武帝抗清復明,是奔赴戰場,為了戰斗,無作畫的條件亦無寫畫的心境,從甲申(1644)到庚寅(1650)數年間沒有作品存世也間接說明這一點。而武夷山“逃禪”后約摸三年(約1650年),弘仁離開武夷,回到歙縣常年游覽于黃山后才重操畫筆。將全部才情寄托于畫,源于大勢已去,復明無望,心境漸歸平靜。
《峭壁孤松圖》作于“辛卯小春”。“辛卯小春”即清順治八年(1651)農歷十月(別稱小陽春),時弘仁四十二歲。這一年開始,因“常年游覽于黃山之中,得黃山之真性情”(石濤語),創作了大量黃山題材的作品,可見于各大博物館。
《峭壁孤松圖》可視為弘仁從“戰士”向“畫人”轉變節點上的重要代表作品,著錄出版累累,上世紀70年代曾先后參展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的重要展覽。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漸江 峭壁孤松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20×53.5cm
已知出版:
1. 《明清之際名畫特展》圖版14,臺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出版。
2. 《漸江石溪石濤八大書畫集》圖版3,臺北,歷史博物館,1978年出版。
3. 《汪世清 藝苑查疑補正散考》(上卷)P267,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4. 汪世清《卷懷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上),363頁,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出版。
5. 《雄獅美術》P25,臺北,1992年第四期。
6. 《史物叢刊12——張大千研究》P57,巴東著,臺北,歷史博物館,1996年出版發行。
7. 《自立晚報》第8版,1978年2月26日。
已知著錄:
1. 《漸江資料集》61頁,汪世清、汪聰編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2.《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弘仁》P27、P207,陳傳席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出版。
3. 《中國歷代畫家存世作品總覽》(三)P1412,佘城編著,臺北,文史館出版社印行,2017年7月出版。
4.《中國名畫家全集·弘仁》P217,陳傳席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5.《承傳與演進·漸江與倪瓚山水畫比較研究》P153,呂少卿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6.《汪世清輯錄明清珍稀藝術史料匯編》(第四冊)P2006,汪世清輯錄,白謙慎、薛龍春、張義勇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注:據汪世清注:“此圖影印于英文本《漸江在南京》一書,余于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在舊金山吳定一先生寓中得見。”
已知展覽:
1. “明清之際名畫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1970年。
2. “明末四僧書畫特展”,臺北,歷史博物館,1978年。

局部

局部
畫面是漸江典型的奇縱高突的構圖,這也正是黃山山石嶙峋的本來面目,漸江晚年作品中重疊的大小幾何體在此件中已露端倪。上方懸崖峭壁上一棵孤松從左方橫空斜垂,松根盤錯于壁縫間,峭壁右下有石階逶迤而上,一種簡凈深邃而又空靈曠遠之境油然而生。左上行書題:“黃海有松呼如意,靈曜煙霞永護呵。昔上蓮花親覿面,偶然拈供碩人薖。辛卯小春寫。漸江弘仁。”下鈐朱文方印“弘仁”;白文方印“漸江僧”。

局部
“黃海”即黃山,“靈曜”即天都的別稱,出自《文選·蔡邕<陳太丘碑文>》,李善注曰:“靈曜謂天也。”“蓮花”為黃山最高峰——蓮花峰,蓮花峰上多奇松異柏,此松從題識看,畫中之松應為蓮花峰之松。“碩人”舊稱盛德之人,語出《詩經·衛風》。“薖”是寬大之意。題詩將黃山孤松比擬為有盛德之人,應有弘仁自況之意。
陳傳席著《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弘仁》(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一書中說:“此圖是現存可見的弘仁有明確年月又署漸江弘仁字號者第一幅。”應視為弘仁頗具代表性的劃時代之作。《峭壁孤松圖》與弘仁晚期作品比,皴染較多,較為秀潤,題字為顏體行書,此時正是他典型風格形成的初始階段,有明確年月,對研究弘仁畫風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中國畫家中,通過作品表現出藝術家的性格、人品、學識和精神氣質,往往比技巧更為重要,在這一點上,“四僧”各具風采,是故對后世影響深遠。弘仁擅畫松、梅、竹,畫松尤別具一格,幾成他的個人logo。以巨峰與孤松組合的作品,存世亦多,如上海博物館藏《黃海松石圖》《絕澗寒窠圖》、張大千舊藏《黃澥蟠龍松圖》(今美國私人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松石梅花圖卷》、安徽博物館藏《松樹圖》等等。這些峭壁懸崖上的孤松,清凈峭拔、遺世獨立,寧折不彎,這與其說是黃山松的寫照,不如說是弘仁人生觀的真實寫照。弘仁曾是一介尊崇儒家道統的書生(曾為杭郡諸生),當清朝虎狼之師南下時,他針鋒相對,殺向戰場,失敗后,拒絕與新王朝合作,一生“畏見日邊人”,出家后不問人間俗事,“寄身琳宮梵剎,苦守青燈古佛”(陳傳席語),他應該是“四僧”中唯一真正最后親近佛教的真和尚,他畫面中的冷、靜、凈即源于此。
弘仁被畫史視為畫黃山成功的第一人,在當時“四僧”中地位最高,當時幾乎所有名家都極力推崇弘仁,狂傲如石濤者亦不吝贊美,可以說文人畫在倪云林之后,弘仁是一個高峰。只不過世易時移,情緒激昂的繪畫更符合時人審美并引發共鳴,以靜、凈為基調的繪畫轉而寂寥了。但藝術價值終如鉆石蒙塵,潔塵后仍會煜煜生輝。
周亮工曾總結:
“釋漸江,……喜仿云林,遂臻極境,江南人以有無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謂得漸江足當云林。”
《峭壁孤松圖》圖左右下角分別鈐有兩方朱文鑒藏印:“侯彧華印”(左)和“彧華珍賞”(右),畫軸題簽“漸江峭壁孤松”,下鈐“彧華珍賞”朱文方印。可知,此件曾為著名大藏家侯彧華舊藏。侯彧華(1904-1994)廣東鶴山(今屬江門市)人,1929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政治系,后服務于鐵路交通界,1949年前后渡海赴臺,曾任臺灣中華彩印公司副董事長,古書畫收藏家,臺灣著名收藏家社團“中華文物學會”會員。部分藏品后捐贈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有《清華印月:侯彧華捐贈書畫展》圖錄(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版)。近年拍場時有侯彧華舊藏明清書畫上拍。
附:漸江《削壁孤松圖》出版著錄部分資料

《明清之際名畫特展》1970年出版

《漸江石溪石濤八大書畫集》1978年出版

《自立晚報》1978年2月26日

《汪世清 藝苑查疑補正散考》2009年11月出版

《卷懷天地自有真—汪世清藝苑查疑補證散考》(上)2006年11月出版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 弘仁》1996年出版

《中國歷代畫家存世作品總覽》(三)2017年7月出版

《中國名畫家全集·弘仁》2004年5月出版

《承傳與演進·漸江與倪瓚山水畫比較研究》2007年5月出版

《汪世清輯錄明清珍稀藝術史料匯編》(第四冊)2020年9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